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区域性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这对各国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在此形势下,金融监管就成了很多国家关注的重点。我国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0%以上,银行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是金融活动的核心,自然,银行安全就是国家金融安全的核心。因此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的安全稳健运行,但是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比较薄弱,银行监管非常滞后,使我国的银行体系积聚了很大的风险隐患,这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银监会成立至今,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难以适应当今的金融环境。因此如何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有效性是当务之急,这也正是文章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金融业所面临的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外资银行的进入速度将不断加快,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这不仅对我国银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对我国中央银行的监管工作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正视我国中央银行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从不断提高银行监管工作水平、促进银行业长期稳定发展出发,深入研究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要求,且与国际金融监管惯例和规则接轨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是目前我国银行监管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我国银行监管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银行业逐渐成为经济稳定的核心产业,但是,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证实了各国对银行业的监管仍然存在非常大的漏洞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依据银行监管理论提出应对银行业监管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也相互影响,由美国银行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我国银行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我国银行业加快了改革步伐,并进一步完善了金融监管制度。但宏观经济环境及货币政策变化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仍在不断增加,我国银行业长期存在的经营业务单一,盈利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存款立行",搞存款竞争等问题,不仅阻碍自身经营和经济正常运行,也降低了抗风险能力。银行业应对金融危机,应建立完善内部控制组织,科学培养监管人才,提高银行监管水平,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促进商业银行质量安全、高效经营和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赵倩 《商业观察》2024,(11):40-44
有效的银行资本监管对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监管不仅是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更能促使商业银行牢固稳健思想,从而控制整个银行业系统的风险。当前我国银行资本监管不断革新,对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小型银行都提出了挑战,并且反映出逆周期缓冲资本利用不足、金融风险监管缺乏前瞻性等问题,因而提出优化资本管理方式、加快金融创新、引导差异化发展策略、个别流动性标准、及时修正监管政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我国的银行业监管状况的研究与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信息不对称对我国银行监管的影响历程,并发现了一些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银行业监管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以促进银行业监管问题的解决和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界开始不断反思金融体系和监管的缺失,而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也引起了监管机构和学术界的关注。于是,围绕影子银行有关问题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成为众多研究的重点。本文就影子银行的界定、类型、运行机制、对经济的影响以及风险和监管做一理论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监管统计既是银行监管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监管成果的综合反映,其统计数据和信息的真实可靠是顺利完成监管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客观依据一本文从我国银行业监管统计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现行银行业监管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统计体系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多数经济体中,银行一直是最主要的金融中介。近年来,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和不断出现的风险使银行业监管面临新的挑战。根据对制约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寻求提高监管效能的路径,其目的是实现确保银行体系安全和稳健运行,加快银行业监管专业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四十余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银行业,由于激烈的同业竞争和金融科技类公司的发展,存款和理财产品利润率持续下降,银行发展面临压力越来越大。多家银行机构通过不断地向数字化转型、开放引流来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其中,开放银行作为一种创新的合作模式,是我国银行业经营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必将引导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走向更稳定、更高质量的发展。通过紧密结合并运用几十年来金融科技和金融工程的实践成果,开放银行将在完善金融市场、促进非金融机构与银行的互联互通上发挥关键的作用。文章以国内开放银行发展的历程及现状为背景,对开放银行的主要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开放银行存在的监管风险及问题提出一些参考性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银行监管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燕 《商业研究》2004,(15):123-125,135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要求进一步强化对银行业的监管,而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银行监管的六大常用工具之一,在我国尚未建立。我国应借鉴外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一套既能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又能监管银行经营的制度,同时设计合理的监管工具,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促进银行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银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银行监管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因此,银行监管机构如何在金融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提高银行业监管效能对于银行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在给金融业带来不断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金融危机时有爆发,从2006年萌芽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更值得我们警惕。金融危机的之迅速渗透和破坏能力,使各国认识到应严谨对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银行资产占绝对比例的我国来说,更应把金融监管摆在重要位置。本文将基于银行监管理论,分析我国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国际银行监管经验,提出相应我国银行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业既面临改革发展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中央银行实施金融监管必然也会面临许多新课题,中央银行监管任务将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顺应新形势需要,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改进监管手段,切实提高银行监管效益,维护我国银行业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5.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中国银行业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一佳 《市场论坛》2004,(11):40-42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央行行长一致通过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终稿,并决定于2006年底推广使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银行业必须及早加强对新资本协议的研究,借助这个凝聚国际银行业监管和风险管理经验的新协议的实施,推动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提高,使我国银行业适应“游戏规则“,增强银行国际竞争力,维持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虽然银监会的监管作用有了明显的增强,并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银行监管框架,朝着更加专业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从整体而言,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并未同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保持在同一个步调上,仍存在着一定问题。文章就银行监管有效性问题展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商》2015,(19)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英两国认识到以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针对于此,美英两国分别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对银行监管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而我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需要从他国较先进的银行监管体制中得到借鉴。本文通过对美英两国银行监管体制改革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央行行长一致通过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最终稿,并决定于2006年底推广使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银行业必须及早加强对新资本协议的研究,借助这个凝聚国际银行业监管和风险管理经验的新协议的实施,推动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提高,使我国银行业适应“游戏规则”,增强银行国际竞争力,维持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永锋 《商》2013,(24):203-203
我国银行业在监管方面的探知和发展起步较晚,所取得的成就相对较小,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金融活动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要想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银行业管理体制,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稳定各种利益,还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本文从银行监管的核心内涵和发展状况入手,结合时下银行业监管问题的一些现状,并且针对一些影响因素,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期待为我国银行业的稳定发展进献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牛艳艳 《消费导刊》2009,(10):90-90
本文从我国目前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我国银行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我国银行监管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我国银行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