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社区空间界面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家君 《经济地理》2012,32(5):107-112
乡村社区空间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网络日渐复杂的条件下逐渐变化,界面作为物流、能流、信息流比较活跃的区域,对乡村社区发展功效显著。从空间界面理论着手,深入探讨空间界面在乡村社区各空间中的具体应用。结果显示:空间界面是乡村社区各相应空间的相对活跃区域,乡村社区各活动空间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从空间界面出发制定乡村社区发展方略具备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保山、德宏两地自驾旅游日志进行搜集和分析,在考虑旅游活动"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实际,从交通空间、住宿空间、游赏空间、深度游赏空间、餐饮空间、购物空间六类功能空间来理解保山、德宏两地自驾旅游线路空间。对此六类空间,均从基本功能、叠加功能、线路功能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初步搭建了功能空间视野中旅游线路的研究框架,发现自驾游线路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游赏空间;游赏空间与交通空间、住宿空间共同搭建起自驾游线路的主体框架;餐饮空间、购物空间在自驾游线路中处于从属地位,其范围受限于游赏空间、交通空间、住宿空间;深度游赏空间用于提高整条线路的体验质量,是旅游线路中最精华的空间;旅游者的赏鉴活动则存在于所有的旅游功能空间之中。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三生”空间视角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张谷英村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旅游适应性水平,为传统村落旅游适应性研究提供了一个量化视角。结果显示:(1)“三生”空间旅游适应性反映土地利用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面对旅游开发的适应特征和适应程度,具体表现在空间功能旅游化、空间营建有序化和空间属性提质化三个方面。(2)3个子系统中,适应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除生产空间为一般适应,其余均为比较适应;子系统间得分差异较小,表明3类空间的旅游适应能力较均衡。(3)各空间类型对3类要素的适应程度上表现出内部差异,空间功能层面,生态空间景观功能发挥不足,生产空间旅游经济结构单一;在空间营建层面上,生活空间住宅建设无序、公共空间不足,生产空间耕地利用率低;空间属性层面总体适应良好,但生产空间在景点开发、环境承载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4.
魏伟  缪江波  夏俊楠  武静 《经济地理》2020,40(2):132-142
研究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对于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实现沿江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时空维度对2010、2015及2017年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15 km内的土地利用及"三区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7年,城镇空间不断侵占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农业空间同步占据生态空间,生态空间明显减少;生态空间转化为农业空间最为显著,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转变为城镇空间是空间交叉转换的主流趋势;地理基础条件决定了"三区空间"的总体分布特征,相关政策推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产业模式调整,但在农业空间的功能提升、城镇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底线控制等层面还存在政策短板和有效的落地机制,总人口和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以及乡村人口规模的稳定,是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增长的内在动力,"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耦合机制明显。  相似文献   

5.
朱晓翔  乔家君 《经济地理》2020,40(8):153-164
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看,在多元利益主体作用下乡村旅游社区已成为一个被生产的空间,其发展已属一种常见空间生产现象,但当前鲜见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在对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空间方法论"进行理论深化基础上,形成了由旅游制度空间、经济空间与社会空间构成的旅游三元空间分析框架。基于典型案例研究,从旅游三元空间生产及其互动影响与协同发展视角,探讨了实现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生产可持续的路径与机理。研究认为,实现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生产可持续的内在机理是在权力、资本与利益影响下,多元利益主体通过集体行动如何构建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旅游制度空间、协调有序和富有特色的旅游经济空间与和谐融洽的旅游社会空间并实现旅游三元空间不断互动影响下的正向有序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空间句法的概念、理论基础、空间表示方法及其空间形态分析。在大伦敦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空间句法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经济地理》2021,41(4):212-220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在战略引导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方面,担负着处理城市和区域的空间关系、探索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进行空间结构优化的职责。在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局部人口收缩的新背景下,部分区域和城市的收缩与复兴对其空间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将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文章基于收缩城市研究中的空间形态调整规律,探讨其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之下的规划应对策略。首先,从区域收缩(广义收缩)和城市收缩(狭义收缩)两个层面对现有人口收缩的空间模式进行概括,总结区域和城市在收缩与复兴过程中的形态演化规律,归纳区域衰退、中心区衰退、次中心衰退、居住用地空置、产业用地弃置五种形态类型特征。其次,基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从已见成效的城市复兴案例入手,分别归纳收缩期区域和城市层面的空间形态调整策略。最后,基于以上空间调整策略的梳理和总结,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下的空间形态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苏南水网乡村空间进入历史快速转型期。在对苏南乡村空间重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乡村空间重组中存在的生态脆弱、空间混乱、特色缺失、利益失衡等诸多问题。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从生态格局建构、空间集约利用、重塑水乡特色、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水网乡村空间重组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国土空间格局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诉求的空间体现,也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在综合分析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现实需求、概念内涵与学理的基础上,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总体思路与技术流程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发现:(1)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基于对各类空间要素进行空间分析后的调整,需要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划定功能空间与管控边界、明确各类空间格局的优先次序。(2)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国家战略的调整、区域功能定位的变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等进行动态优化调整,以促使各类要素在国土空间上更加合理地分布与配置,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效率和均衡性,增强区域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人类要取得生存与发展,必然要依附一定的土地和空间。在空间利用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条件进一步成熟,空间因其具备物权法上之"物"的特点,产生了一种新型权利——空间权。目前学界研究一般集中在空间地上权,对于空间役权则研究甚少。空间役权是指以他人或他人土地上的一定空间供自己或自己土地便宜之用的权利,具有立体性、相对永恒性、基础性与事先适用性。为空间权理论体系之自洽及解决诸多复杂空间利用关系的现实需要,空间役权有作为一项独立权利设立之必要。  相似文献   

1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众创空间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为了提高众创空间运行效率以及促进各地众创空间协同发展,以长江中下游各省市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投影分析法分析众创空间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利用莫兰指数和面板空间杜宾模型探索区际创新资源流动可行性与众创空间协同发展路径。研究发现: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各省域众创空间运行效率绝大多数时候未达到有效,财政投入冗余度最高,在孵企业当年获得投资总额、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总收入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各省域众创空间发展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创业导师投入、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周边省市众创空间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地区生产总值对周边省市众创空间发展水平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空间用途管制的缘起与核心是土地用途管制,其本质是为匡正土地等空间资源利用的负外部性而采取的行政干预。我国已明确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受制于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空间开发逻辑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空间规划体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失灵”时有发生,进而引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矛盾凸显。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质上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系统性制度建构,未来应从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创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模式、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法规体系、促进“自然—政府—市场—社会”四部门协同治理等方面着手,加快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以期构建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相似文献   

13.
论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及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理解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含义的基础上,归纳出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两大类型:物态空间和意态空间.进而分析了村民公共交往活动的情感基础和交往空间的尺度性、模糊性、场所性和序列性,并提出村民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建议,以期对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三生功能”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有助于掌握国土空间格局与发展趋势,促进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群国土空间协调均衡利用。文章从数量变化、格局演变和重心转移等方面分析了山江海交错带广西北部湾城市群1995—2019年的国土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生空间呈“一核两横两纵”分布格局,生活、生产空间沿江沿海分布,并在山间丘陵和平原扩展,山地和河流是主要的生态空间。研究区的空间构成以绿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为主,可见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具有提供生态、农业产品和服务的巨大潜力。(2)研究区三生空间冲突表现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城镇生活空间、农村生活空间和工矿生产空间增加,农业生产空间、绿地生态空间减少。(3)研究区的重心转移幅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可见1995—2019年研究区的生活空间建设较快,生态空间相对稳定,6个地级市之间的生活、生产重心呈现吸引靠拢的趋势,说明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联合发展与国土空间布局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陈睿  吕斌 《经济地理》2007,27(2):240-244,260
城市空间分散化增长蔓延的趋势要求对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研究。文章在对城市空间模型的研究案例及发展趋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将城市空间模型总结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基于因果关系的城市空间增长影响因素静态模型、基于空间发展理论和GIS空间分析的准动态城市空间增长模型、基于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组)的城市空间增长动态模型、以及基于微观主体作用演变机制的城市空间增长模拟模型,并认为城市空间增长模型将向微观离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企业迁移的空间决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企业、政府、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之间的交互作用。针对传统企业迁移研究的不足,在梳理国内外企业迁移空间决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讨论企业迁移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地域功能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在企业迁移空间决策过程中的应用,提出基于多智能体方法对企业迁移空间决策理论进行综合集成,构建基于企业迁移空间决策理论的综合集成、计算机模拟、多智能体模型及地理信息科学的企业迁移空间决策行为分析框架体系,探索企业迁移空间决策的机理,为企业迁移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丰富地理计算、空间智能等模拟方法在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杨芬 《经济地理》2012,32(12):61-66
文章旨在应用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理论透视现代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的问题域。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简析空间生产四个核心理论命题的基础上,重点解剖了武汉城市空间生产的五个典型案例,并提出和分析了空间生产中资本化的负效应是什么、政府在城市空间生产中如何作为、为什么要纠正"动员式"的城市空间生产以及公众如何参与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等尚待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快速城市化地区面临严重洪涝风险和洪涝调节 服务供需空间的分离。为识别在满足洪涝调节服务需求方面重 要性高的生态空间以纳入保护的优先级,提出了一种在生态空 间中绘制洪涝调节服务需求的新技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 流,利用流量、流边界、流方向、分配原则及其修正因子4个 多维指标,表征将服务需求从建设空间向生态空间分配与投射 过程的关键环节。结果显示:面积大、人口密度高的建设空间 存在高需求流量;借助水文空间流,服务需求由建设空间被分 配至同一集水区内具有洪涝调节能力的生态空间中;被投射为 高服务需求的生态空间大多规模较大或紧邻高需求的建成空 间。通过控制流量、扩展流区域、增加流方向和提升生态空间 服务供应能力,能有效调控投射于生态空间内的洪涝调节服务 高需求。  相似文献   

19.
狭缝空间分为"容纳人活动的狭缝空间"和"作为‘形'的狭缝空间"两个层次,具有各自的形态、特性及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原则.本文则论述了人们感知"容纳人活动的狭缝空间"和"作为‘形'的狭缝空间"的原理,并在这些原理上提出了狭缝空间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空间权问题是一个融合了公法和私法、法律技术和实践技术(建筑、城市规划)的问题[1],目前对于空间权的研究在我国尚且进展不深,多是针对空间利用的强大需求.目前对于空间权法律的构架应该从最基本的如空间权产生的基础、空间权的概念、性质等先进行界定,为以后空间权法律制度的构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