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事会》2013,(11):45+44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一直陷在一个"得其形而失其内"的低效循环中,长期以来困扰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否愿意参与治理,能起到"头羊"作用吗?  相似文献   

2.
陈英 《董事会》2013,(11):46-50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为何屡碰及弹簧门、玻璃门,大多数呈现"无言的结局"?除了制度性缺失导致话语权不足,基金等机构自身发育亦不健全。当前基金靠净值排名竞争,不是靠长期投资;不管投资者亏还是赚,基金收管理费一分不少,这本身就不合理。"俗话说,打铁自身硬,你自己都不硬,都在损害投资者利益,怎么去监督上市公司?根本没那个能力。"  相似文献   

3.
付志勇 《董事会》2013,(11):41-41
国企治理坍塌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进程并末真正结束,核心根源在于明确国有企业是国家商接管理还是监督管理,如何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更为具体与落地实施,提升国有企业的经营效能,并能够从法人治理结构设计中从根源上杜绝腐败  相似文献   

4.
陈锐 《董事会》2005,(3):64-66
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宝钢”)曾是中国新钢铁工业的“试验田”,而今天它也应成为中国特大型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5.
叶檀 《董事会》2009,(1):24-24
2008年12月3日,新华人寿前董事长关国亮出庭受审时,做了三方面的反省:首先,股权管理失控;其次,公司治理结构不到位;第三,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是所有进入“局子”的人小学生级别的检讨书,可以忽略不计:股权管理失控与公司治理结构不到位是要害。  相似文献   

6.
郑江淮 《董事会》2006,(1):59-60
近年来,亚洲金融风暴、美国安然公司的财务丑闻,以及中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良好的公司治理对证券市场乃至一国金融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已越来越成为众多大公司改进公司治理的重点。与此同时,一系列公司治理准则应运而生,一系列公司治理评级体系也日益受到追捧,如里昂证券和标准普尔的评级、南开大学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以及叶银华等人的台湾上市公司治理评级系统等等。  相似文献   

7.
李欣  唐永 《董事会》2005,(4):64-66
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台改革,关键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为国有银行的持续、健康、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一直处于国有独资的状态,所有权与经营权未能有效分离,营运效率低下,治理结构缺失,从而形成了恶劣的“金融生态”。  相似文献   

8.
在2004年发生的那场“郎顾之争”中,国企制度改革与公司内部治理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的新国有资产流失浪潮人们表示了愤懑与忧虑。建立一个适合公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是中国公有企业目前最为迫切的期盼。  相似文献   

9.
鲁桐 《董事会》2007,(12):42-46
透过2007年上市公司自查报告,我们发现: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显示出企业自主性治理在加强的好苗头,个别企业的治理水平甚至比我们期待的要好.  相似文献   

10.
比环境中的雾霾更可怕的是认识上的“雾霾”.如果不拨清认识上的“雾霾”就急于决策,则容易形成错误的结果,不仅会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力物力,而且进一步贻误了防治雾霾的时机。我国的雾霾已经进入最难控制的阶段,雾霾治理是一场攻坚战,更是持久战。要在战略、法治、机制、长效措施等方面多管齐下,充分挥好电力工业的作用,全民行动、全面治理、防治并重,才能事半功倍,拨清“雾霾”,还我蓝天。  相似文献   

11.
李曜 《董事会》2013,(11):54-56
CalPERS自1992年起,就每年在《华尔街日报》上公布其年度关注的公司名单,这实际上就是“黑名单”,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关注名单”被称作是“对熟睡者的严重警告”,目标公司一旦被列入名单,便会受到极大压力,被迫进行公司治理改革,更加重视股东利益,努力提高企业业绩  相似文献   

12.
王允娟 《董事会》2014,(8):36-44
合伙,本是一种基于企业组织层面的制度安排,近年来被中国企业引入公司治理机制设计而具有了新的内涵。林林总总的“中国式合伙”现象,创新和风险并存,褒扬和质疑兼有,还有很多概念和逻辑亟需厘清。  相似文献   

13.
《董事会》2008,(9):42-45
独立性是有效控制和监督的基础。尽管各国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模式有所差异,但纵观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公司治理的发展,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共同趋势:内部监督机制的增强和日益严格的独立性规定  相似文献   

14.
张华强 《董事会》2010,(3):74-75
一个幽灵,在中国企业和国外合作企业间作祟。近年来,“洋”贿赂层出不穷——尤其是中间商日益猖狂。对企业而言,有必要拾起公司治理的利器驱除中间商之害,迅速走出中间商营销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董事会》2005,(3):36-37
国际上的优秀企业.向来鼓励拉警报的人.而中国董事会在一片平静的外表下.烟火四起。”这是清华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美国中国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郝中军博士.在接受《董事会》杂志研究人员访谈时说的第一句话。他认为.在中国的董事会治理进入事故多发期里,暂时搁置”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治理不均衡”、”独立董事制度不到位”等大道理。单看董事会自身的”小毛病”,  相似文献   

16.
《董事会》2011,(4):7-7
《董事会》作为一家以公司治理为核心内容的财经期刊,对国内上市公司健全公司治理、规范运作起到了推动作用。“金圆桌奖”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我们衷心祝愿《董事会》杂志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7.
在国有企业中,党管干部原则与法人治理结构并行的企业管理模式是由中国特定的国情决定的。国有企业的“国有”和“企业”这一双重特征决定了国有企业党管干部与法人治理必然是并行的管理模式,即“二元一体论”。  相似文献   

18.
严学锋 《董事会》2009,(11):36-38
转型意味着起飞,而中国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特别是那些处于竞争性行业的公司。往往要负重前行——承受着国企体制机制之重。浦东建设董事长葛培健以自己的坚韧力推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润滑上市公司与传统的国企管理模式间的摩擦。在“真不容易”中引领浦东建设进行着“承重”的转身  相似文献   

19.
《煤炭经济研究》2007,(4):95-96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环保总局印发了《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相似文献   

20.
餐具﹃以纸代塑﹄治理﹃白色污染﹄可行性研究邹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节奏加快,一次性餐具造成的白色污染成为引人注目的环境问题,科技工作者已研究出多种办法,如以纸代塑制品,植物纤维制品、淀粉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