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公司相互持股在中国形成的一些条件正在具备,许多同相互持股相似的现象与后果已经在中国出现,公司相互持股正在成为中国企业改革中一个引入瞩目的新问题。公司相互持股的出现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将产生许多新的影响,包括促进企业之间长期交易关系,保护专用性人力资产投资,导致企业资本虚增,出现新的内部人控制等。因此,对于公司相互持股的管制必须根据相互持股的效率,明确管制原则,采取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张晓农 《开放导报》2006,(5):104-106
本文采用已经完成股改的38批共101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股改所引起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变化、第一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率分别变化以及绝对控股股东变化的情况,并分析了由此变化对资本市场、公司治理、中小股东利益、内部人控制以及公司经营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证券分析师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中介作用正日益凸显。本文研究了公司规模、业务复杂度、投资风险、股权结构和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等因素对分析师跟进决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计数(Count data)计量方法和结构化方程(SEM)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分析师倾向于跟进那些规模较大、机构持股比例较高且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较好的公司,而规避那些投资风险和业务复杂程度较高且内部人持股比例较大的公司。实证结果支持了分析师在中国市场上主要搬演了信息中介的角色,而不是作为信息提供者与企业的直接披露进行竞争。  相似文献   

4.
姚振晔 《南方经济》2019,38(4):62-83
作为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重点与难点,内部人交易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如何有效监督内部人交易,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与公平,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一个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基于2007-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内部人交易数据,文章探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内部人交易获利能力的影响,发现:(1)机构投资者的存在会提高内部人买入行为的获利能力,会抑制内部人卖出行为的获利能力;(2)机构投资者对内部人交易的影响在卖出样本中存在截面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国有企业样本组和非两职合一样本组更显著;(3)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分析发现,基金投资者会提升内部人买入交易的获利能力,合格的境外投资者会抑制内部人交易的总体获利能力,其他机构投资者一方面会促进买入行为的获利能力,一方面会抑制卖出行为的获利能力;(4)机制路径检验发现,机构投资者对内部人卖出交易的抑制作用存在提高公司盈余质量、提升治理水平和改善信息披露水平三种机制路径。总之,文章验证了机构投资者影响内部人交易的研究推论。  相似文献   

5.
周丹 《特区经济》2007,(8):128-129
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广为采用和备受非议的战略,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多元化的关系研究是近年来公司治理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筛选出符合要求的531家中国上市公司样本为研究对象。对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多元化变量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多元化呈显著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6.
信息披露对内部人交易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国外学者逐渐意识到公司治理环境对两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我国的实践背景以及国外的研究新进展,本文梳理了国外有关公司治理环境对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关系的调节效果的最新研究文献,首先介绍了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的关系,引入公司治理环境因素,从控股股东和管理层两个方面梳理了相关文献,然后考察了内部人交易信息引起的市场反应,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来探讨公司治理环境对内部人交易信息引起的市场反应的调节作用,最后展望了我国内部人交易行为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有效遏制我国内部人交易行为导致的超额收益现象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我国建筑行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技术,考察我国建筑行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状况,并且实证检验和分析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其所有权性质对上市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证明:我国建筑行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整体不高;资本产出弹性大于劳动弹性;业务相关多元化公司的技术效率大于专业化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技术效率有一定的正影响,但影响不大;第一大股东的性质对公司技术效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琦 《特区经济》2013,(12):54-57
以2010年沪、深股市中同时有证券投资基金和除基金外其他机构投资者持股的682家公司为样本,构建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异质机构共同持股条件下,异质机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在异质机构共同持股条件下,不论持股比例是否具有优势,证券投资基金对公司绩效均具有显著影响,而其他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均不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现有理论文献,使用联立方程组模型探索在具有转型和新兴特征的中国证券市场中,分析师跟进、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价值三者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进有助于投资者发现公司价值,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价值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管理层持股对分析师跟进的影响呈倒U型;分析师跟进与管理层持股在投资者发现公司价值、提升公司价值方面体现的是协同效应。同时,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进、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0.
在寻找产权主体的代表时,由于国家和自然人自身可能不具有行使所有权或产权权力的能力,简称行权能力,而需要寻找其代表代行所有权或产权权力。在美国由于公众持股,投资主体或股东极其分散,以致分散的公众持股不仅难以具有专家化的行权能力,也难以集中表达股东的意愿,造成了公司内部人控制  相似文献   

11.
在控制权公利和控制权私利的分析框架下,本文从第二大股东持股的视角研究证券投资基金作为第二大股东持股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发现: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有利于提升对应公司的经营绩效,其持股比例越高,对应公司的经营绩效越高,且公司经营绩效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呈倒"U"型关系。特别地,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为证券投资基金,其对该公司的经营绩效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第二大股东和证券投资基金的双重身份强化了股权制衡的效果。因此,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2.
黄一义 《新财经》2005,(3):98-101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新政时期颁布的一系列法规进一步巩固了美国大企业的两权分离。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确定了美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格局。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规定持有公司10%以上股权或在公司内部担任董事或官员的投资者即为“内部人”;而内部人从持股期限少于6个月的股票中获得的利润必须全额返还给公司。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则对投资基金对每家上市公司的投资额度给出了限制。这些法律使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等金融机构不能或不愿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也无法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行积极的干预,从而使J.P.摩根这种控制着一大批上市公司的金融之王从此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证监会近日发布新修订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新版指引在1997年版指引基础上,根据新颁布的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精神进行了全面修订,开出了“关联股东回避表决”、“防止内部人控制”、“聘用会计师事务所须由股东大会决定”等药方,同时也对高管持股炒股、公司增资与回购作出了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4.
管理层持股计划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将管理层利益与股东财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持续增加股东财富的治理目标。在中国,鉴于国有公司治理自身存在的诸多先天不足,实施管理层持股计划被赋予了更加积极的意义。本文探讨在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状态下,管理层持股比例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结果显示,管理层持股比例的设计及其变化是管理层持股计划的关键环节,对公司资本成本水平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决定着公司综合竞争力的变化;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比例与股权资本成本均呈倒U形关系;同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对于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变化比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加敏感。这表明,只有基于资本成本的变化来设计管理层的持股比例,才能够保证管理层持股计划的有效性,实现其正向效应。本文为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的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呼建光  毛志宏 《南方经济》2016,35(7):95-111
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对于改善公司治理水平,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期部分公司在宣布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后又迅速退出。以2014年7月到2016年3月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新时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告效应。研究发现,在员工持股计划发布后市场给予了正向反应,投资者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员工持股计划的推出能够实现员工收益和公司价值的共同增长。检验了不同持股比例、非管理层持股和不同股票来源对于员工持股计划公告效应的影响,发现在员工持股比例较高和非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市场并未给予更高的回应;而投资者对于股票来源不同的员工持股计划有着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兰晓东 《中国经贸》2010,(14):113-114
一。公司治理中的投资者保护问题 投资者保护问题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备受关注。实证研究发现,大股东对小股东的“掠夺”在很多国家都很普遍,特别是在公司所有权集中程度较高的国家。它缘起于代理问题,核心内容是防止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掠夺”。这里的内部人,指管理层和控股股东,外部投资者指所有的不控制公司的投资者,包括分散的中小股东、非控股的大股东、债权人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新政时期颁布的一系列法规进一步巩固了美国大企业的两权分离。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确定了美国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格局。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规定持有公司10%以上股权或在公司内部担任董事或官员的投资者即为“内部人”;而内部人从持股期限少于6个月的股票中获得的利润必须全额返还给公司。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则对投资基金对每家上市公司的投资额度给出了限制。这些法律使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等金融机构不能或不愿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也无法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行积极的干预,从而使J.P.摩根这种控制着一大批上市公司的金融之王从此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对国营企业产权多元化等多种形式的新一轮产权制度改革,使我国国企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有的地方在推行产权制度改革时实行全员持股,既将过去单一的国有股权以不同比例转让给企业全体员工。人们希望通过全员持股,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下去。顺德市在首轮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时,实行产权多元化的形式之一是三、三、四的全员持股方式(领导班子30%,中层骨干30%,员工40%),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并不是最佳方式。那些实行了全员持股的企业,后来都逐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家族上市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提高了家族企业价值,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和公司价值正相关。在控制性家族股东现金流权增大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提高公司价值,而在控制性家族控制权增大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会减弱。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程度越大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价值的提升幅度也会降低,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6-2009年65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数据为对象验证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股及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对公司研发支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机构投资者者持股对国有控股公司研发支出的促进作用显著小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对市场化指数较低地区的上市公司研发投资的促进作用显著小于市场化指数较高地区的上市公司。这些结果说明我国机构投资者能够显著促进公司研发支出,机构投资者持股成为了公司长远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机构投资者对研发支出的促进作用受公司实际控制人产权性质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本文还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解决了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内生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