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淑芳同志1985年参加工作,2003年调入天津市津南区人口计生委从事人口计生工作,现任津南区人口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她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情,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勤政务实的作风,团结带领人口计生系统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奋力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认可,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考核定位一档,先后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国家优质服务示范区”、“全国创建幸福家庭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她本人被评为区级优秀党员、优秀处级公务员、市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先进个人奉献奖、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人口转变带来人口红利 世界各国的人口,不论是否实行计划生育,都或迟或早会经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次转变:第一次人口转变是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第二次人口转变是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相似文献   

3.
《发展》2010,(6):157-157
国务院参事马力近日指出,中国人口抚养比将在2013年出现拐点,但仍然有25年“人口红利”期。马力当天在“2010中国人口与发展咨询会”上作报告时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1.68%,居世界最高列。2013年中国人口抚养比将出现拐点开始上升,但2010年至2035年仍低于53%的“人口红利”期标准,处在劳动力丰富、抚养负担低、储蓄率高的“人口红利”期,  相似文献   

4.
吴忠 《开发研究》1991,(5):17-21
三、贫困的根源 3.1 对于贫困的产生及其持续存在的原因,解释的理由很多。从人口学角度找原因的,马尔萨斯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提出著各的“人口法则”即“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地较为巨大,”并认为“贫穷,是这个法则绝对必然的结果。”认为英国的济贫法使得处于贫困的工人得以生存下来,还鼓励结婚,造成人口增加,这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只有通过“积极抑制”或“预防抑制”来减少人口,才能使人口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人口流迁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流动人口的诉求由“城市融入”向“社会融入”转变。现有制度堵塞了创新人口服务管理的路径,阻碍人口服务管理改革深化推进。创新人口服务管理需要在坚持公平、统筹、全城和渐进原则基础上,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流迁自由、有限准入、拓展服务、逐步配套”的路径,最终实现全体人口服务管理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十五”期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为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劳动力供给充足,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人口红利”机遇期。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增长因素,“人口红利”效应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充分就业。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来自于内需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因此,扩大内需规模和升级内需结构有助于挖掘和缓释“人口红利”效应。  相似文献   

8.
李前进  王刚 《黑河学刊》2010,(3):134-137
1985年以前,黑河市(原黑河地区)生育政策统一,保持严格的一致性。从1986年开始,在“开小口、堵大口”政策的导向下,南三县农村放开“独女户”,实行1.5孩的生育政策;北三县农村实行“二胎加间隔”的2.0孩生育政策。目前,这政策实行了24年,已经完成了一个人口再生产周期。现就同一行政区域内“两种”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强度、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未来人口的影响作从分析。  相似文献   

9.
人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防说:“1982年~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与总抚养比(被抚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下降对人均GDP增长的贡献到了26.8%。换言之,我们有1/4以上的人均GDP的增长是靠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获得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即劳动年龄人口达到了最充分供给状态,使“中国制造”保持了长期的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10.
刘西涛  王盼 《科学决策》2022,(11):81-93
探究人口集聚、空气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关乎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议题。选取 266 个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基点,精研人口、环境同经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口集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空气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人口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存在空气污染的中介效应。研究逻辑框架表明,人口集聚、空气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者之间的关系存在“人口集聚—空气污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解释机制。最终得出结论:人口集聚导致城市拥挤城市耗能和排放增加加重了空气污染从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空气污染的存在削弱了人口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更加注意短期内人口快速集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的制约,警惕人口过度集聚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及由此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升擢城市“温度”、拓展城市“宽度”、增益城市“浓度”、聚焦城市“密度”,引导人口在区域范围内合理适度集聚,形成人口集聚合理布局,以技术创新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率提升减轻人口集聚对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推动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常有媒体报道有些农村夫妇生了两个或更多的孩子,一些“大款”也钻政策的空子多生小孩。透过这类有关“人口”问题的报道,一些人对国家的人口政策产生了误解,认为国家可能要放宽生育政策。人口政策要“放宽”吗?根本就没那回事。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城市化 粉碎“四人邦”以后的几年里,由于落实政策和知识青年返城,“五七”战士和“上山下乡”的青年陆续从农村返回城市,特别是1979—1980三年中,城市人口增加了近3000万人,大部分是迁移性增长,形成建国以来城市人口增加的第三个高峰。  相似文献   

1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相伴而生,宅基地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流转过程也是转移人口自身价值选择过程。产业变革、城乡差异、农户阶层分化、宅基地功能强化等问题与农村宅基地闲置、超标多占等现象关联密切,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背景下,以“推—拉”理论为分析视角,研究宅基地流转中外部市场“拉”力与内部流转“推”力,平衡两者之间的“推—拉”驱动力,对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以及宅基地流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16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所谓“人地钱”挂钩,是指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相似文献   

15.
王千  宗慧  廉秋怡 《辽宁经济》2022,(10):22-27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元素、关键要素,关乎地区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辽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辽宁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并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预期性目标,即2025年常住(含瞬时)人口数4430万人。2021年是“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截至2021年年末,辽宁常住人口数已“十连降”,较2011年的峰值下降150万人,减少了3.4%,同时还面临着自然增长乏力与长期人口净流出并存、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等诸多问题,人口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本文在全面分析辽宁人口发展的规模、结构与质量的基础上,充分总结了国外先发地区的人口发展政策经验,进而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促进辽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已经严格执行了20多年,成绩巨大,但问题不少,如何走出人口老龄化、城乡人口增长两极分化造成局部“人口劣化”的“陷阱”,如何避免陷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误区,如何有人口的市场化和经济手段实现人口自发的优化配置,是本要讨论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17.
今年以来,福安市先后有94户、390多人迁入该市城阳乡留洋小区,成为这里的新主人。这是福安市实施“人口聚集工程”的结果。 “人口聚集工程”是福安市去年以来实施的一项经济发展战略,它是以经济的手段,通过人口的迁移聚集,形成区域中心,达到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重新合理配置,推动区域生产力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仲夏时节,记者慕名对福安市“人口聚集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进行理论解析,从人口、资源、环境、时间、空间五个方面,分析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实施“人口零增长”、“资源利用效率‘十倍’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自然资本投资”四大战略,以促进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开放导报》2006,(3):F0002-F0002,I0001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福田区实施人口发展规划、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年。2006年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大经济、大文化、大环境、大服务”发展战略,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创建“街道无政策外多孩”和“居民社区无政策外出生”活动为基础,以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和人口计生工作连续第9年受省政府表彰为目标,振奋精神,扎实工作,推进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确保实现两个目标、抓住五个重点、健全三个机制。  相似文献   

20.
信息平台     
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层” 国家信息中心官员日前在深圳指出,未来5年,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层”消费群。 所谓“中产阶层”指的是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