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劳动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关柏春 《经济经纬》2006,1(2):6-8,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具有价值,这是从现实出发得出的结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方面的根本性创新。从这一认识出发就能够使工资反映劳动的价值,实现按劳分配方面的原则,使劳动者成为市场的主体,使尊重劳动成为普遍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正> 劳动计量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非常实际的问题,它关系到按劳分配的可操作性和实现的程度。多年来,经济工作者在贯彻按劳分配过程中,经常遇到劳动量如何计算,不同岗位的劳动如何比较等问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在不断地想方设法,解决矛盾。但是,理论界对这些问题似乎重视不够。我们没有下功夫去总结和概括实践经验,认真研究劳动计量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这应该说是按劳分配讨论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986年以来,我国理论界出现了几种否定按劳分配的论点。一是,把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建国以来从未实行过按劳分配,今后也不可能实行。二是,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仍然是商品,劳动者仍然是按照劳动力价值和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自然也就不存在按劳分配。三是,认为在发达的社会分工条件下,劳动是无法计量的,科学技术越发达,劳动越无法计量,按劳分配也就没有实  相似文献   

3.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庄严地载入了我国的宪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巨大杠杆。  相似文献   

4.
关柏春 《经济论坛》2014,(1):165-17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并且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认识到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贯主张按劳分配,但在现实中却并未很好地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现实中的分配问题非常严重,且又长期得不到解决,其理论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应当自觉地创造劳动商品的实现条件,即充分开放劳动市场,通过市场上的劳动竞争过程就能使劳动的价值得到趋近准确的实现,从而就能趋近准确地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分配方面的所有问题就都能够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明确地论述了工资的实质,即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工资不再是劳动力的价值转化形式,而是"劳动的价值转化形式",这一实质具有科学的基本内涵,也有其现实基础,与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有企业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分配方式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国企高管与广大普通员工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应该毫无例外地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国企高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允许在不违背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对其实施一定程度的薪酬激励.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管理劳动一般和管理劳动特殊二者之间的关系,准确区分资本主义经营管理者的劳动收入和剥削收入,是制定国企高管薪酬激励制度的前提和理论依据.我国国企高管的奖励和津贴数额如果超出管理劳动应得的报酬过多,就会导致其劳动的异化,其本质也是对广大劳动者的剥削.因此,应该将国企高管收入限定在倍加的简单劳动获得工资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津贴和奖励,使之符合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劳动能力的观点。结合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劳动能力具有主观与客观两种认识角度。主体角度的劳动衡量标准可以实现劳动者之间的平等地位,但却隐含着技术进步的阻碍性因素;客体角度的劳动衡量标准有利于技术的进步,但却容易导致劳动者之间的不平等。应该从主体角度与客体角度的结合与统一来全面考察劳动的度量问题,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深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因此,关键在于界定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再由于商品具有二重性,这生产劳动也就具有二重性,创造价值的是抽象劳动,如何界定抽象劳动是又一关键问题。价值是动态的(不是原生价值,而是再生价值);劳动也是发展的(由体力为主到智力为主)。价值形成的条件(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决定价值分配。劳动又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都与剩余劳动从而剩余价值相联系。  相似文献   

9.
郭力山 《经济师》2003,(1):41-42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乃至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础理论。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掌握其基本原理,对于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的新问题,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正确分析和解决因劳动的新的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新城 《经济学家》2003,3(6):56-6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由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决定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与劳动创造价值无关。私有制决定按要素分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是指分配方式,而是属于分配方式的具体实现形式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公平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11.
深化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问题,在国家"十五"规划中第一次提出,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又一次提出,并加上了"社会主义"四个字,即"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这一问题被写进我国的发展蓝图,足以证明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那么,怎样深化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呢?本文从现实发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就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新的时代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牛习昌  于清华 《经济与管理》2003,19(4):13-14,22
按劳分配是以活动为尺度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着本质区别。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特有实现形式,表征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借助市场竞争实现,以所有实现社会劳动为首要的劳动评价标准,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有效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3.
按劳分配实施的技术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荣善 《经济学家》2002,(6):115-116
有关传统论述只注重实施按劳分配的制度条件,即只将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似乎只要实现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就能自然而然地得以实行,并且不存在任何障碍.笔者认为,这种唯所有制论是不全面的.实际上,按劳分配能不能贯彻执行,贯彻执行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计量劳动的技术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胡钧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和宣传的按劳分配中的"等量劳动互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与等价交换相对立,从而排斥商品交换关系的观点,不能成立。他的这一理论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相对立。马克思将按劳分配中的等量劳动交换称之为与商品等价交换是同一原则的"资产阶级权利",是与"旧社会痕迹"相联系的"弊病"。这一观点也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相悖离。胡教授用社会主义"等量劳动互换"本质论,否定我国实质的商品价值关系的存在,断言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关系会消亡的科学真理在我国已成为现实。这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胡教授宣称他的这一理论观点得到党和学界的"极大重视"和认同,是"最突出的创新性见解"和"重要学术贡献",并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我国的改革目标"提供了理论铺垫"、"做了理论上的准备",也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5.
一、等价交换与等量劳动互换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并没有达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不是完全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依然存在,而且充分被利用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那么按劳分配以及其他分配方式也就会并存。在此条件下,对按劳分配以及等价交换关系进行研究实为必要。但是,对于这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是不够彻底的,这也反映在《马恩全集》  相似文献   

16.
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研究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须以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力个人所有制为依据,才能追溯其源,彻底揭示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仅就劳动力个人所有制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依据这一实质性的理论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社会财富是劳动创造的,但不是任何劳动都能创造财富,付出同量劳动,创造的财富多少也是有差别的。经济管理,就是谋划和组织劳动,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研究管理,务必对“劳动”这一概念有一个全方位深入的认识。认识“劳动”应包括劳动的定义。劳动的两因素,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决定劳动效果的因素,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正向劳动与负向劳动,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劳动目的与劳动效果,劳动与自由活动,有效劳动与无效劳动等。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中,在批判“四人帮”对按劳分配进行诋毁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如何看待劳动是谋生手段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流行着一种在我看来是欠妥的看法。现在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点商榷性的意见,供讨论。有些同志把劳动是谋生手段同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旧分工还没有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还存在等联系在一起,都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从而把劳  相似文献   

19.
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是市场经济的重大问题,能否协调处理好,关系市场经济的成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协调发展。在我国学术界,有人为资本剥削劳动辩护,鼓吹私有化、自由化,反对《劳动合同法》,引起劳动群众不满,应该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中国劳动者既是生产社会财富的主体,又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体。正确理解劳动在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中的重要性,既要承认一切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及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共同劳动的必要性,又要彰显劳动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贡献。但是,我们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防止异化劳动的危害。异化劳动的危害主要有:劳动者生产的物质财富被私人占有;劳动自我异化的工人丧失更多取得收入的机会;劳动异化的工人会与美好生活疏离;劳动的异化将导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本文在揭示异化劳动对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会产生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规避异化劳动的路径安排:一是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在初次分配中;二是构建劳动贡献导向的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机制;三是切实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侵犯劳动者自由劳动的权益;四是始终坚持劳动贡献为主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