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电力行业内部审计的各种风险逐一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且逐一论述了各种内部审计风险将如何规避与防范.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瞬息万变。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企业结构的不稳定性和经营风险的不确定性等原因,企业内部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特别是作为依法独立审计单位内部财务收支、经营效益情况的内部审计工作,风险加剧。如何防范和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已逐渐成为企业经营者、审计工作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1、内审机构模式建立不合理,产生的审计风险。我国在推行内部审计的初期,其机构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的干预而建立起来的,组…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瞬息万变.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企业结构的不稳定性和经营风险的不确定性等原因,企业内部管理工作难度加大.特别是作为依法独立审计单位内部财务收支、经营效益情况的内部审计工作,风险加剧.如何防范和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更好地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已逐渐成为企业经营者、审计工作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4.
一、审计日记能够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分清和追究审计责任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防范的意识不强,对审计日记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审计日记是一项多余的工作,只能增加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对审计结果没有直接作用,内部审计工作中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责任的工作不容乐观。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且无具体的检查措施,造成实际工作中只注重对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而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审计中有的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才编制底稿,没有查出问题则不编制底稿,这样的审计工作底稿很难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人员全部审计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有多种 ,主要的是外部风险和审计机关内部风险。(一)外部风险1、被审计单位形成的风险某些被审计单位领导及财会人员财经法规的观念淡薄 ,为了单位或小团体利益而有意损害国家利益 ,在会计核算中弄虚作假 ,不如实完整地提供会计资料 ,使审计人员无法取得完整真实的审计证据 ,处理违纪问题不彻底 ,评价不准 ,重大问题漏网而引发风险。2、法律法规不健全而造成的风险由于《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而使审计机关不能独立依法行政造成的风险 ,这种风险集中表现在审计执法问题上 ,往往是审计机…  相似文献   

6.
张雅 《浙江审计》2001,(8):27-28
主要指由于审计本身原因对风险形成的影响,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缺乏专业审计知识,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内部审计过于注重协调,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审计人员控制审计风险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一、审计风险与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法定职权范围由于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 ,因而所得出的对被审计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审计意见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 ,或者给国家、被审计单位利益关系造成损失后审计人员承担责任的可能性。产生这种风险的原因 ,既有客观性 ,又存在主观性 ,它由被审计事项的固有风险、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和审计人员检查风险共同构成。审计人员从审计事项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到报告阶段 ,整个工作环节都存在审计风险。为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 ,国家审计署在《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基层央行在充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操作性、系统性的审计风险也大量出现,对基层央行开展内部审计产生了不可估计的风险。本文就如何有效地防范由计算机信息技术产生的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主要侧重于围绕风险的形成和防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一)人员风险。1.部分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缺乏,可能造成审计风险。目前,一部分审计人员由于年龄偏大,业务老  相似文献   

9.
审计问题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结果,是编写审计报告的基础。当前,有一些内审机构为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明确规定,现场审计结束时,审计人员要将审计问题底稿、事实确认书(或问题清单)交由被审单位签字认可,且这一作法还被制度化。但审计实践证明,审计问题底稿须由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的作法存在诸多弊端,已成为制约内部审计工作的桎梏。因担心被提请审计复议,而片面强调规避审计风险,一些单位审计机构设计了审计问题底稿、事实确认书(或问题清单)须由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的审计流程,这种消极规避审计风险的作法不…  相似文献   

10.
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位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单位领导决策和民众监督的“眼睛”。审计工作中也存在着一定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由经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如何加强审计风险控制和合理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是当前内部审计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审计风险的构成1.按审计人员对风险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造成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一般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社会背景、法律和法规等外部环境。这类因素所产生的风险是审计人员不能控制的称为不可控风险。内部因素是指审计人员本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这类因素可经审计人员自身努力、提高责任心和加强职业修养来加以控制和防范。它所产生的风险称为可控风险。  相似文献   

12.
边书元 《企业导报》2010,(10):137-138
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企业结构的不稳定性和经营风险的不确定性等原因,企业内部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如何防范和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更好的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已逐渐成为企业经营者、审计工作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3.
辛旭  郝晓雁 《四川会计》2003,(10):39-40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各种原因发表了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审计报告,并导致必须承担审计责任的可能性。其与国家审计风险、社会审计风险一样,也具有客观性、潜在性、可控性及可转嫁性等特征。内审风险内容复杂,表现形式多样,无论审计人员如何努力,其风险绝不会控制到零的程度。但是,通过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可以采取以下八项对策防范和化解内部审计风险。对策一:树立风险意识,合理评估风险水平所谓风险意识是指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态度,它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如何进行,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内审人员应充分认识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14.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对任期经济责任人审计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对高任人应员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或结论,造成被审人和与之有关方面的损失,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 任期经罚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非自身能控制的因素,它不但增加了审计风险,而且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直接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效果。内部因素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靠自身的作用能够控制的因素,内部因…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风险现状,探讨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建立了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程序,提出了确保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工作实行考核评价等防范风险的保障措施,指出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策略是要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和实施连续审计。  相似文献   

16.
张宏 《活力》2009,(14)
内部审计风险作为一种实际或潜在的危害总是客观存在,就其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建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可测性风险防范,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大力控制内部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宏 《活力》2009,(7):61-61
内部审计风险作为一种实际或潜在的危害总是客观存在,就其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建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可测性风险防范,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大力控制内部审计风险以确保审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伴随着风险的,如何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一直是审计人员研究的重点问题,了解审计风险的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有助于减少审计工作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审计机关对企业改制的审计应规避四种风险。一是应规避往来呆死帐确认问题上存在的风险。由于审计机关经费紧张,不可能对往来呆帐逐一审查核对,往往根据被审单位提供的材料予以确认。二是应规避存在帐外资产的风险。个别企业违反财经法规,小车、房产等资产不入帐以逃避审查,如果审计只是就帐论帐,势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滋生腐败。三是应规避审计时间上存在的风险。由于企业改制要求时间紧,而审计人员少,工作量又大,如果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完成审计工作,势必影响审计质量。四是应规避缺少事后跟踪审计的风险。审计机关往往以对拟改制…  相似文献   

20.
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同时,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已成为当前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探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防范对策。一、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一)审计对象变化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不仅涉及到单位,而且主要涉及到领导干部个人。一方面,由于被审计对象的“人格化”,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既要对事又要对人,尤其是被审计人员多为党政机关或者企业单位的“一把手”,往往使得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对其任职期间的一些违法违纪问题,不敢大胆地真实反映,或者由于个人恩怨等原因,不能实事求是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