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金融发展前景广阔,已经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尽管我国是原始CDM市场中最大的卖家,但处于全球碳金融产业链的最底端,并不具备话语权.文章通过分析国外银行业参与碳金融的实践,结合中国银行业参与碳金融的现状,从碳交易平台及交易制度建设、多样化碳基金的设立、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业务领域拓宽、碳金融中介服务功能的完善、碳金融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及风险控制等方面探讨了中国银行业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2016年6月,京津冀地区联合签署《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的框架协议》,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迫在眉睫的问题。固碳价值是林木的重要生态价值之一,然而,目前京津冀地区林木固碳价值研究仍处于空白。文章借助统计局2016年数据,对京津冀地区林业固碳价值进行估算,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前,碳金融已成为全球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并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新领域。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碳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碳金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碳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碳定价是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日本碳定价机制不仅包括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及信用交易等国内定价机制,也包括两国间联合信用制度和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跨境机制。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日本对新型碳税的设计、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协调、信用交易市场的完善以及跨境机制的相应措施正在逐步探讨和实施中。日本碳定价机制的发展将对日本国内经济发展和包括中日经济关系在内的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产生影响。参考日本碳定价机制,中国应加快探索设计碳税和碳市场的组合方案,调动企业参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积极性,优化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炫 《天津经济》2010,(12):44-47
当前,碳金融已成为全球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并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新领域。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碳金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同时存在机制缺失、风险规避能力不强等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碳金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碳金融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归纳总结国外部分国家发展碳金融的经验,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操作模式与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构建碳金融发展体系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6.
吴芳 《特区经济》2011,(4):228-229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各领域关注的问题,其中市场机制和金融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我国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谈起,分析我国参与发达国家维持的碳金融规则、秩序时面临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实践催生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和发展模式。碳金融作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备受瞩目,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手段。文章从中国碳金融的发展背景、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应该如何发展碳金融,走中国特色的碳金融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论全球碳市场机制的完善及中国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一个可以将世界各国都纳入到减排体系的金融创新方法,在对全球碳市场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碳期权来完善碳市场机制,并进一步探讨碳期权的定价策略,提出中国融入全球碳市场机制以及参加国际气候谈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碳金融市场体系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金融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京都议定书》为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全球碳交易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在众多碳交易市场中,主要有四个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所,包括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排放交易体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和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展望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前景,全球碳金融交易市场有望在2016年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6-2011年辽宁省造林面积数据.对在此期间全省经济发展与造林的关系进行分析.估算了全省各地区新造林年固碳价值、总固碳价值。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辽宁省造林面积的扩大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辽宁省新造林固碳价值具有较大提升潜力.大面积造林对改善辽宁省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国 《北方经济》2021,(3):25-27
继欧盟之后,2020年中国政府也明确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挑战,也是中国成为绿色经济体的最大机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应积极面对碳关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气候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美国、法国在全球贸易中对碳关税政策的态度,引起了全球普遍的关注和争议。本文根据碳关税产生的背景和实质,分析了碳关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考虑到未来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碳关税征收前做好准备,同时提出了我国应对碳关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沁旋 《魅力中国》2011,(5):187-187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保护气候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为此,国际社会需要密切合作,及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此背景下,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贸易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议案》,该议案宣称,将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具体的措施将表现为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碳关税”的说法由此而来。碳关税的提出,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国际政治经济问题,背后隐藏复杂的战略利益分配关系,其对中国未来的出口、就业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都不容小觑。为了应对碳关税的博弈,需提前谋划和布局相应的对策。因此,笔者尝试在本文中简述碳关税的形成背景、碳关税的实质、以及我国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当前碳排放管理工作处于发展初期,碳定价机制运行效果尚不明显。通过分析全球碳定价机制运行情况,对比发现中国碳定价机制存在价格低、覆盖范围窄、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最后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提高碳价、增加覆盖范围、完善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中国碳定价机制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土壤碳库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巨大,而自然条件或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是引起土壤碳固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探讨不同类型土地退化对土壤碳固持的影响及其机制,本文综述了荒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养分流失和土壤贫瘠化等不同类型土地退化对于土壤碳固持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指出各种类型的土地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土壤向大气中释放CO~2的速率,使得土壤碳源功能增加,碳汇功能减弱。但土地退化对于土壤碳储量的影响过程是可能逆转的,未来应加强不同类型土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碳固持动态变化和深层土壤碳库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土地退化中土壤碳循环的效应研究和增强土壤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6.
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具有抗磨性能好、导电导热性好、高温稳定性好等多种优点,且其独特的形貌可以赋予润滑组合物新的性能,是润滑添加剂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而如何使其在润滑组合物中稳定分散是该领域研究的难题和热点。本文简述了中外专利文献中获得可在润滑组合物稳定分散的碳纳米材料的方法,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十多年以来有关碳解锁路径的文献梳理,整理了碳解锁内涵及其内在机理、解锁路径和解锁效应,并从研究对象、理论支持和研究方法上作了概述。在此基础上,还对碳解锁路径的未来研究方向作了进一步探讨,指出该领域仍需在四个方面进行拓展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农业碳中和是一种创新的农业理念和模式,即"将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用于农业生产,通过作物生长把二氧化碳吸收利用."富碳农业就是人工增施的办法满足作物对二氧化碳的需求.通过研究和探索,将收集的二氧化碳作为气肥或制作成干冰,在温室大棚、大田和果园等使用,能够增强作物抗病能力,降低农药使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这对解决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落实我国政府对世界的承诺,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碳中和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是全球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碳金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福建省具备良好的金融资源和优质的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碳金融对福建省低碳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和困难同时存在。因此,探寻碳金融发展路径,是促进福建省低碳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面对越来越严厉的监管措施,在失去了银信合作和房地产信托原有两大业务的强力支撑后,信托公司正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碳金融领域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随着世界碳金融市场规模日增以及国内碳金融市场的建立,作为这一市场上重要的微观主体,信托公司会因其独特的优势,在碳金融领域拥有巨大的创新余地和利润空间。本文在对我国碳金融市场现状进行描述的前提下,分析了信托公司介入这一领域的独特优势,并提出了它服务于碳金融的基本路径,以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