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慧图书馆建设如火如荼,智慧馆员是促进智慧图书馆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智慧馆员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高校馆员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因此,研究高校馆员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角色的转型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对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高校馆员的角色转型进行了研究,深入探讨在智慧环境下高校馆员面临的信息素养、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要求,进而对提升高校馆员胜任力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智慧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对于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多角度分析,提出适合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高速发展,绝大部分重点公共图书馆和“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即以RFID技术、自助设备等为主的硬件设备建设。目前,智慧图书馆建设进入瓶颈期,未来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方向还在摸索之中,各图书馆对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有共识也有分歧。文章旨在提出一种以读者为中心、以数据为依托、以服务为核心,即能实现智能感知和数据交互下的智慧图书馆精准、个性服务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将人工智能等计算机尖端技术研发写入政府报告,标志着其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对于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来讲,人工智能的快速成长和引入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机遇。文章通过对人工智能基本原理、智慧图书馆建设基本方案等进行分析和探讨,寻求二者的结合点,从而创新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方案,形成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驱动和支撑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5.
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基础之上,把智能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而形成的一种图书馆新形式。加强对馆员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分析和培养路径研究,促进馆员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自我提升能力的提升,是深化智慧图书馆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文章探索了智慧馆员职业胜任力的核心要素,对提升新时代高校智慧图书馆员职业胜任力的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旨在加强智慧图书馆的优质人才队伍建设,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5G技术与智慧图书馆的关系及发展现状,梳理了基于5G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文献研究情况,分析了智慧图书馆硬件设施、智慧图书馆服务和智慧图书馆创新,在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基础上,从网络、系统和硬件3个方面构建基于5G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体系,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国家标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的发布,为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提供参考。要借助智慧校园发展的东风,大力建设图书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努力提升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科研中的地位。文章基于该框架提出了图书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分类,并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选取我国的20所知名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采取浏览其官方网站、查询文献、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其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查结果,从图书馆服务及用户学习利用的需求出发,在智慧理念、智慧门户、智慧服务平台、智能设备、移动图书馆、自助服务5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总结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发展情况及建设经验,并提出几点建议,为其他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以提升高校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建设"双一流"时代背景因素影响下,高校图书馆进入跨越发展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服务渠道、服务内涵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机、通讯领域的技术创新与高校图书智慧化的融合为切入点,探究可为图书馆服务的技术融合趋势并设计出智慧图书馆的分层系统模型,旨在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加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能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与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有效实现传统图书馆向高级阶段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全面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为了有效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推荐服务系统,使提供信息的系统能够更加主动,降低读者获取图书信息的时间成本,有效增强高校图书馆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提高图书馆图书流通量。基于此,文章结合智慧时代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讨论,综合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有效加快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智慧社会背景下,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建设已难以满足读者需求,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势在必行。文章首先通过梳理智慧图书馆的定义,提出了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看法。其次,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选取了3所国内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作为典型,对其进行分析。最后,以衢州学院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实践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衢州学院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当前衢州学院图书馆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对衢州学院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思考,以期为普通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物联网是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和创新,是未来高校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物联网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和智慧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针对当前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新工科背景下,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和学科服务水平,结合当下物联网在图书馆业务模式中的拓展探究,寻求技术支持延伸业务服务范围,探讨了智慧化图书馆业务建设创新内容,开展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前景研究工作内容。文章从物联网技术的业务应用模式、方法探究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大数据驱动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建设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不断完善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图书馆服务的深度、扩大图书馆服务的范围,提升图书馆数据服务空间再造,便捷读者个性化服务,为图书馆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文章提出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和建设的意义,分析高校图书馆传统业务模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大数据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方式,实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已是为读者提供高效和准确资源服务的根本,构建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评价体系已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时代要求。文章以高校图书馆“四大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构建和数据采集验证的模式,打造图书馆资源建设评价体系模型。通过对图书馆资源建设评价体系模型进行分析,提出了夯实图书馆人才资源基本素质、拓展文献资源建设维度、优化构建智慧系统环境和打造文化推广环境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严峻挑战,但大数据时代也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带来了机遇。文章探讨了国内高校及嘉兴学院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现状,从文献资源建设与发现、读者服务和管理工作可视化、规范化3个方面具体阐述嘉兴学院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并总结了智慧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正由资源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型,图书馆改版门户网站、提升网站质量的需求迫在眉睫。文章在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旧网站访问数据的基础上,调研国内“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门户网站在网页布局和栏目设置、互动和信息咨询方式、资源发现系统、英文网站和移动端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图书馆门户网站改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有力支撑和保障。文章主要通过研究智慧图书管理系统发展现状,探究高校图书馆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国内智慧图书馆和智慧化服务体系研发通过近10年来的开发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高校图书馆应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行业红利,勇于创新,勇于改革,将读者需求和用户体验作为驱动力,积极推动新一代图书馆系统的研究与建设。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探索推动全校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提升的创新方式,助力“智慧校园”建设。文章通过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数字素养情况调研,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互联网+”联盟、“互联网+”馆员、“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竞赛、“互联网+”校园的创新途径,助力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智慧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将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认真分析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和发展,以及智慧图书馆的特征,结合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特点,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在观念、技能等方面作出切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新农科"建设的提出与启动,对高校图书馆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新农科"建设进程中,必须加强农林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因此,文章研究了"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资源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与"新农科"建设相匹配的战略调整,同时要面向学院、科研团队、师生个人开展学科规划、嵌入式学科服务、智慧平台支撑等服务,得出高校图书馆要应需而变,以期为高校专业人才培育及教学科研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