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构知识库是机构保存和传播学术成果重要的数字资源平台,也是“双高计划”院校图书馆由传统服务模式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对于“双高计划”院校来说,机构知识库研究和应用起步相对较晚。文章通过探究“双高计划”院校建设机构知识库的必要性,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目标要素、政策要素、人才要素、系统要素等关键性要素,为“双高计划”院校建设机构知识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双高计划”提出了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目标,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立足于信息资源服务,从转变信息资源建设理念;充分激活用户、数据、空间、学科馆员及新媒体等服务要素,赋能信息资源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3个方面探析信息资源建设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双高计划引领高职教育进入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文化建设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应该拥有新的地位,专业群的文化也需要在双高计划建设中得到升华.专业群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针对认识、定位和内涵建设上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特色发展、开放融合、实践创新的建设原则,把文化育人作为专业群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融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以价值理念为引领、以制度固化为保障、以环境外化为载体、以行为彰显为重点,着力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4.
5.
落实“双高”建设任务的主体是教师,党和国家一直重视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与提升。在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大变革背景下,作为学校新生力量的青年教师面临巨大考验。政府、学校、企业联动助推青年教师成长,从入职培养、师徒结对培养、企业实践历练、教学团队磨炼4个方面着手,加快推进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对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是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是“人才强校”战略的一种项目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是北京工商大学学科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在该过程中明显调整,这些变化对高校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晨 《特区经济》2024,(3):63-68
本文以浙江省72个“双高”专业群为研究对象,将专业群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逻辑作为研究起点,按照地区分布、专业大类分布分别进行统计,全面比较剖析各地区主导产业和“双高”专业群布点的契合度和相关性,初步呈现出了浙江省双高建设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双高”专业群建设的优化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推动全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9-2014年中关村示范区与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使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二者6年间的科技创新效率变化,并对其中存在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关村示范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近似呈V型变动发展,而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则波动下滑,后期波峰未能突破前期波锋。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创新效率前期低于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但后期反超,预计反超趋势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受重视,辅导员评价是解决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双高”视域分析了当前高职辅导员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入层次分析法等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种以“德、能、勤、技、廉”为准则的量化评价体系,以期提高高职辅导员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宋慧勇 《科技和产业》2023,23(20):52-58
研究型高校是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和绩效评价理论,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2012—2018年长三角地区研究型高校科技创新静态和动态效率,并运用面板Tobit模型探究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研究型高校整体科技创新效率不高,但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Malmquist指数年均值1.033大于1;政府支持、人力投入和成果授奖等因素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正相关但不显著,科技项目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据此,从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完善拔尖人才培育机制、重视成果授奖的精神激励作用、优化创新投入结构等方面,给出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事关上海科创策源功能的强化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通过构建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定量评估模型,利用2011-2019年上海科技创新数据,定量评估上海市不同维度创新资源结构性配置效率并分析其主要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上海创新资源在多个维度存在结构性错配,尽管不同维度的创新资源结构性错配水平近年来均有下降态势,但是仍有部分结构性创新资源错配水平十分严重,这也是制约上海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与科创策源功能强化的主要障碍之一。(2)比较上海不同维度的创新资源结构性错配水平发现,高技术产业部门内部细分行业间创新资源错配最为严重,年均错配水平高达71.15%,其次是六大重点行业间的创新资源错配年均水平为20.44%,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产业部门之间、不同规模企业之间以及不同所有制部门之间创新资源错配水平相对较低,年均错配水平基本保持在10%-16%之间。(3)上海非国有部门、非高技术产业、大型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不足,国有部门、高技术产业和小型企业创新资源投入过度,上海六大重点行业和高技术产业内部细分行业的创新资源投入状态也存在很强异质性。本文研究内容为上海进一步优化创...  相似文献   

12.
13.
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考察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岩  程志颖  杜玉凤  侯爵 《科技和产业》2023,23(24):114-121
基于“互联网+”与双元创新的理论视角,使用2000—2022年的辽宁省沪深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互联网+”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双元创新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互联网+”对辽宁省制造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效应能够通过影响企业的应用性创新能力和探索性创新能力来实现,即双元创新存在中介效应。基于研究结论,建议政府和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交叉渗透,培育企业的双元创新能力,并且重视制造业互联网人才的培养,为辽宁省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刘维林  刘秉镰 《改革》2022,(11):15-23
全要素生产率是表征现代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因素,被视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源泉,其内涵既包括了技术进步带来的边际产出,又包括了优化资源配置产生的效率改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必须摆脱传统的路径依赖,积极探索以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内循环内生动力为核心的新模式,以举国体制占据核心技术领先地位并超前布局颠覆性战略技术,发挥规模优势推进系统化、融合化技术研发创新,以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加快关键技术研发、转化和应用,以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为引领打造技术创新双引擎,从供需双侧推动资源配置效率变革,以人才为核心打造长期技术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16.
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研团队作为院校科研的核心力量,对提升院校综合竞争力而言至关重要。当前由于历史问题、理念滞后、文化因素等原因,院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人员构成单一、团队凝聚力不足等问题,文章认为可以通过优化团队组织结构、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等促进团队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戴毅  牛昕  代明 《开放导报》2009,(2):100-105
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工具,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综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导向型财政支出政策的概念,对深圳市1979~2006年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认为政府在创新型城市创建过程中,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教育医疗文化和基础研究支出.  相似文献   

18.
王兵  王丽 《南方经济》2010,28(11):3-19
本文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曼奎斯特-卢恩伯格指数方法测算了环境约束下中国1998--2007年各地区工业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环境规制成本,并对影响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技术效率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并且技术效率越高的地区,环境管制成本越低;考虑环境因素后,中国各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降低,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环境约束下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人均GRP、FDI、工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密度对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国分阶段逐步扩容实施融资融券制度为研究场景,考察了资本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生产效率,为资本市场发展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经验证据。研究结果显示,卖空机制的引入提升了标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路径检验显示,卖空机制的引入主要通过提高投资效率、提升经营效率、促进研发创新这三条路径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效应在国有企业、高新技术行业企业、媒体关注度更高及分析师跟踪程度更大的企业中更加显著。基于交易量的分析发现卖空交易强度越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而融资交易则会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卖空机制引入”这一视角理解资本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