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经济师》2017,(12)
受海洋政治对抗性思维的影响,中国的"海洋强国"与日本的"海洋立国"思想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存在结构性矛盾,严重影响到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及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要冲破这种不利局面,就需要全方位重塑中日海洋关系,即在海洋政治中塑造共享地缘空间思维;在海洋经济中推进正和博弈进程;在海洋治理中增进合作共识;妥善处理中日海洋关系。  相似文献   

2.
“地缘政治”是指地理上的缘由给国家带来了政治上的影响。里海的能源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相关大国如美国、俄罗斯、环里海国家以及印度和日本都纷纷加入了里海的能源竞争中,里海地区的地缘政治意义愈发突出。  相似文献   

3.
地缘政治格局是政治地图的空间排列与组合模式,动荡不安与相对稳定的交替演化是其固有的表现形式。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因素包罗万象,因为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本文拟以当前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为例,探讨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因素和机制。 1 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因素地缘政治学认为,地理空间是任何政治实体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内容,特定区域内政治实力单位、政治实力单位集团的形成与发展、分布与组合,都受制于区内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条件及其与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结合程度,人地相关的地理环境中蕴含着政治现象的规律,从而影响着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显然,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因素丰富  相似文献   

4.
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将其全球战略重心由欧洲转向亚太,给中国安全环境带来极大变数。在新的安全环境下,我们应以新的建设性思维,把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影响力,向西北、西南两个方向推进,在战略被动中争取战略主动,打破美国战略围堵的企图。中国西部既是东部的纵深腹地和战略大后方,也是战略西出的地缘战略依托。要进一步加快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实施战略西出的同时必须东西兼顾,陆海平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海洋强国战略,并对新形势下的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势力"借尸还魂"保持高度警惕,捍卫国家主权与安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论90年代以色列的地缘经济合作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兴礼 《经济地理》1998,18(2):114-119
90年代是以色列致力于地缘经济合作的时期.合作形式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当前。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因素配合更加紧密.井显露兼容地缘政治目标、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一个围绕以色列的东地中海岸经济合作区将在地缘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中出现。l以色列地缘经济合作的实证分析1.贝地缘经济合作走向以色列对外战略前沿的历史必然性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趋向缓和、各国竞相致力于发展经济、区域经济集团化、一体化浪潮此起彼伏、经济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与中东和平进程相伴随.中东的国际关系也由地缘政治的分合逐渐走向地缘经济的…  相似文献   

6.
孟中印缅地区合作在中国新任总理李克强首访印度时占了重要位置。这说明国家对孟中印缅地区合作在中国对外战略布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有所期待,而这种期待与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紧密相关。在这种背景下,孟中印缅地区合作发挥的作用可能不仅仅限于经济层面,而是有更高的要求,即发挥对改善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作用,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大局服务。然而,要完成这样的目标与任务,孟中印缅地区合作也须面临重要转型。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印太"或"印太亚洲"作为一个地缘学概念开始流行起来。到目前为止,"印太"仍然只能算是一种地缘战略构想,或者是一个正在设计之中的地缘战略体系。美国的"印太"地缘战略构想主要关注的是地缘政治安全或者军事安全,而不是该地区的地缘经济整合和经济繁荣。中国在美国"印太"地缘战略构想中处于一种"他者"的地位。美国的"印太"战略构想与本地区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现实之间存在严重错位。在美国的"印太"战略构想中,印度是该战略构想的"关键";但在印度的"印太"概念中,不仅有地缘政治因素,而且也有相当重要的地缘经济内容。东南亚、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国家,更欢迎地缘经济意义上的"印太"概念。包括"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和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新丝绸之路计划"将推动"印太"地区进入"印太时代"。  相似文献   

8.
郭君平  许涛  胡爱军 《经济导刊》2015,(2):84-87,90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各种传统的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在地区国际关系调整和各国社会转型中被激活。充分体现中亚各国可靠战略伙伴的角色,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因素的挑战,既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地区稳定与发展应尽的历史职责,也是为赢得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而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关系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区域,更是中国西向出口的第一站,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地缘关系对于促进双方合作与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均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事件数据分析法,尝试运用定量手段衡量1992—2015年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关系的发展与演变,并探讨影响双方地缘关系演变的因素。发现:①地区尺度上,中国与中亚地区地缘关系的演变可划为低速平稳发展、快速发展、全面发展和波动调整四个阶段,双方累计互动147次、月均0.51次,且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安全、能源、文化等领域;②国家尺度上,中国与5个国家互动频繁,但国家间差异显著,其中中乌互动事件最多,而中塔最少;③将双方地缘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三个方面,其中,地缘政治是先导性要素、地缘经济是重要因素、地缘文化是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之争及中国地缘战略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力于地缘政治学与地缘经济学学科之争、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内涵之争。地缘经济学既不从属于也不会取代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对客观世界在时代特征、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领土等关键要素上存在不同见解,国家联盟、争夺领域、争夺地域、博弈手段在地缘政治时期和地缘经济时期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殊途同归并有着深刻的互动作用。中国的现实是经济大国正在崛起、区域合作如火如荼地发展,但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地缘战略应以地缘经济为重心,地缘政治为根本。  相似文献   

11.
受和平宪法制约与日美同盟的影响,战后日本一直以援助作为对非经贸战略的基石。以援助为先导,包括贸易和投资等手段在内的经济外交成为日本对非经贸战略的主要实现形式,而国家利益原则始终贯穿其中。战后初期的日本对非援助战略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确保日本在非洲的经济利益是对非援助的首要目标。冷战时期,日本对非援助战略中的新重商主义特征逐步减弱,地缘政治色彩逐步加强。冷战结束后,在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的多边合作框架下,对非援助战略被纳入了日本的大国外交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利益在日本对非经贸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而战略和政治利益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2.
受"和平宪法"制约与日美同盟的影响,战后日本一直以援助作为对非经贸战略的基石。以援助为先导,包括贸易和投资等手段在内的经济外交成为日本对非经贸战略的主要实现形式,而国家利益原则始终贯穿其中。战后初期的日本对非援助战略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确保日本在非洲的经济利益是对非援助的首要目标。冷战时期,日本对非援助战略中的"新重商主义"特征逐步减弱,地缘政治色彩逐步加强。冷战结束后,在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的多边合作框架下,对非援助战略被纳入了日本的大国外交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利益在日本对非经贸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而战略和政治利益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3.
彭飞  富宁宁 《海洋经济》2020,10(5):27-39
"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其推进势必伴随着中国权力半径的延伸和承受沿线国家地缘政治风险的阻碍,沿线国家地缘脆弱性成为影响倡议顺利推进的关键前提。从脆弱性视角出发,界定地缘脆弱性内涵,以敏感性—应对能力作为地缘脆弱性评估框架,基于综合指数法、空间探索性方法和ArcGIS可视化手段,利用GDELT中海量事件数据和沿线国家统计数据,测度2000-2017年"海上丝路"沿线海洋国家地缘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探索地缘脆弱性演变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①时间序列上,沿线区域地缘脆弱性波幅较大,不同板块差异显著;空间演变上,脆弱性高的国家数量先升后降,空间格局基本保持稳定。②三项指数均存在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且体现出地缘政治风险高和地缘影响力大的区域在空间上重叠的"悖论"。③地缘脆弱性演变的影响因素为地缘政治风险和地缘影响力;内在驱动力涉及地缘区位、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  相似文献   

14.
当前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风险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风险,主要指影响整个地区的外部冲击,如美国经济硬着陆、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北美和欧洲保护主义的兴起、全球长期利率的急剧上升、原油价格猛涨、严重的地缘政治冲突等;另一方面是内部风险,主要指自身经济发展及政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兴的全球性经济和地缘政治大国,中国对于一些大国而言,不论是在全球体系上,还是在次全球体系(区域)上都是一个政策性的困难抉择。对于如何构建与这些在中国外交总架构中居于"关键"地位的全球性大国的关系,中国新一代政治领导人提出了无论是在国际关系理论上,还是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实践上都具有创新内容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这一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论断的逻辑性结果,也是在中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实力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作出的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和而不同"和战略智慧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性选择。这一构想有助于中国坚定和平发展的崛起新路径,同时也为其他新兴大国共同参与全球体系重塑和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打开了便捷之门。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可能使美国在中国经济外交与外交攻势的双重作用下,接受中国的"和平崛起"的理念,弱化视中国为安全与战略"威胁"的观念,从而有利于世界力量的和平转移与全球体系的和平转型。在此层面上,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无疑有助于打破人类几千年历史上大国崛起与战争形影相随的宿命,对推动全球力量的和平转移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印度虽然不是太平洋沿岸国家,但印度是太平洋地区安全形势的利益攸关方。印度与东盟最近发表的联合声明已经提到了"印度在确保地区和平与稳定、应对海洋问题、确保海上安全和自由航行方面发挥着作用"。印度进入该地区几乎受到了该地区所有国家的欢迎,但中国除外。简单地讲,南海问题已经成了印度战略谋划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2017,(10):204-208
<正>2016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领域"黑天鹅事件"屡屡发生,极大地影响着国家间、国家与地区间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转向,以及双边、多边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的分化与组合,世界正加速迈入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新时代。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需要我们拓展地缘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提升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品质,增强对不断涌现的地缘新问题之解释力,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理论智慧。同时,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进入  相似文献   

18.
印度洋是世界级海上交通要塞相对密集的海区,是国际大宗能源、矿产资源及粮食运输必经要道。也就是说控制了印度洋,也就控制了世界的主要资源;控制了世界主要资源,也就控制了世界政治。地缘和资源的双重诱惑招致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强国都将目光锁定在印度洋,并为控制印度洋进行决战。资源政治与地缘政治在时间和空间上合二为一并以前者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继麦金德古典地缘政治理论之后现代地缘政治理论的鲜明特色。在这新的视野中,麦金德"心脏心带"理论被注入资源政治的内容,而作为世界现代工业动力基础的矿物资源分布地带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又恰巧重合。这样,印度洋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关键意义再次得到大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南亚地缘政治在古代时期主要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征:南亚地缘政治自成一体,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长期四分五裂的地缘政治格局;短暂大一统的地缘政治格局;来自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对南亚地缘政治进行过一次次的重新塑造;地缘政治中心始终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  相似文献   

20.
重温邓小平关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论述,有助于深化对十八大以来中央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理解。从西方"民主输出"造成的世界动荡,可以看到,保持政治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首要条件。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社会稳定与和平发展,就是对人类的较大贡献。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包括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的政台稳定,国家事业长台久安原则下的经济社会稳定;大胆而慎重地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开放的同时警惕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渗透。当前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战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