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2022年,学界为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本质特征、开启的文明新形态,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形成系列代表性观点和成果。  相似文献   

2.
李玲 《经济导刊》2023,(2):24-30
<正>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叠加了经济、社会、地缘政治、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今天我们看到世界上种种动荡、冲突和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在所有国际问题的背后,根本的问题是21世纪世界的发展将由什么力量来引领。2022年,党的二十大成功召开,它不仅将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将为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人类文明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说,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文明形态。深刻理解和认识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历史新阶段,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与世界实现融合,并深刻影响全球未来走向。全面现代化之路不再是单纯我国一家的事,更是关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大事。面向未来,我们思考问题、谋划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不仅要着眼于国情,也要着眼世情,放眼人类文明的促进,即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赵阳 《时代经贸》2009,(7):144-144,146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作为一种客观现实,它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的特点和方式。基于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和尊重,中共中央提出了“和谐世界”这一具有全球视野的新理念。文明多样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石,“和谐世界”也是对多样性文明的内在诉求和应然结果,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崭新的理论命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讲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存在不断深化、不断升华、不断拓展认识的过程,可以用不同方法观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对包括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在内的传统文明的根本否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因具有相同的自然观、经济观、技术观和价值观,一直在同一轨道上演进,可视为传统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在否定传统自然观和价值观亦即传统文明的根基的基础上提出的,标志着人类文明处在转折点上。作为人类社会首个自觉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9.
工业文明转型与人类新文明的构建,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取向。这场新的文明互动,将以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的资本逻辑,彰显人的全面解放的生命逻辑为内涵,从整体上表现为一种新纪元精神与探索实践有机结合的人类文明新范式。在人类文明转型中,这种以"天、地、人"为共同体的大生命观统领的大科学观、大社会观与大人格观,必将推动人的大人格的逐步形成以及人类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实现构建人类"和谐世界"的伟大理想。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举世关注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国人继奥运会后给世界人民带来的一次惊艳。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相似文献   

11.
陆海天 《新经济》2013,(17):33-35
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实践上论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为促进高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开放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前瞻性、实践性和创新特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促进市场形成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瘟疫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其发生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制约,然而文明程度越高,人为因素的作用也就越重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如何加速了瘟疫的爆发与流行,进而深层次地思考了瘟疫与人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高欣  郭风平 《经济研究导刊》2011,(1):233-236,293
人类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实现了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逐步建设现代绿色和谐的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所以不断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其内在动力就是人类文明的多元化,也可称为多元化的人类文明。人类只有遵循文明多元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世界才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形态之一:推倒产业的大墙 仿佛一夜之间,几个不同领域的公司就开始争先恐后地争夺起原本属于电话公司的客户,这是几十年来通信产业最根本的一次转变.以后,诸如"有线"、"电信"等词最终将被像CET一样的字眼代替.C代表有线电视,E代表娱乐,T代表电信.  相似文献   

15.
赵腾宇 《新经济》2022,(4):10-14
《昆明宣言》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彰显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中国智慧".生态文明理念集中体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应成为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根本遵循与指引.通过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发现我国生物多样性法治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治理理念有待改进、立法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未能充分体现公众参与、责任体系亟需...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复兴,完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换,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转型的基本路径和典型模式,集中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历程.这一概念的内涵随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经验而不断扩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02,(8)
我国文化产业刚刚起步 ,无论产业规模、结构还是社会化、产业化的程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相当大。全国政协张思卿副主席率领的“发展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调查组建议 :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创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文化产业:财富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多样性(diversity)是经济生活的必需品。人与人之间在兴趣和才能上的差异,不管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使我们有独特的“以物易物、交换和贸易的习性”,这种习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每一个基础经济学学生都知道,不同才能在交换经济中如何通过贸易创造潜在收益,竞争性市场如何有效地调节和耗尽那些收益。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被高度专业化地组织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为了保护滇西北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当地长期的经济繁荣,日前,云南省政府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集中了许多政府机构和各类学术团体的技术力量,组成《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专家组,对项目区域内的生物、文化和经济等资源做了深入调查、研究与评估。 评估认为:滇西北是全国乃至整个北温带最具生物多样性重要意义的区域之一,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区域之一。据调查,仅 6.6万平方公里的项目区内,生长着 6000—7000种植物物种;栖息着鸟类450多种,几乎占世界鸟类总数的5%;生活着30多种濒危…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它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基本关系,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内容,它不仅可以从不同层次影响和制约人类的生存,也会因人的能动作用而不断发生变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看,人与自然关系在外在分离甚至对立的大框架下,经历了从以自然为主导到以人为主导的历史嬗变。在此过程中。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冲突与协调冲突的张力下,从自然威胁人类生存的激烈冲突逐渐演变为人类威胁自然进而威胁自身的激烈冲突。这种状态迫切需要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下,通过推进人与自然关系从外在分离状态向内在融合状态的跃升得以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