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在主要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进程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中国制造业增长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运用随机前沿模型(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对OECD国家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及其细分产业增长效率的全球排序、中国制造业增长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制造业增长效率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中国具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中国制造业大部分细分产业垂直专业化指数较低,说明中国制造业已经摆脱了产业链低端锁定的低效率风险;同时,完备的集成配套能力和较高的产业贸易竞争力使中国制造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技术效率,实质性地转变了中国制造业被动嵌入全球产业链的状况。然而,中国制造业细分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世界排序较靠后,且大多数呈负增长状态,尤其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相比仍处于劣势,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些不足和差距是中国制造业匹配新发展格局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
3.
该文通过构建增加值贸易分解模型,从总体规模、行业结构等层面对中印双边贸易收益进行核算。结果表明,传统统计口径下的中印贸易差额出现明显高估。在中印双边贸易中,中国对印度出口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重约为七成五,而印度对华出口的贸易收益率约为六成。中国对印度出口实现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制造部门,而印度对华出口实现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制造部门。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究了在中国加入全球经济循环的背景下东北工业的衰退现象,并利用1987—2015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分解了东北工业的区际贸易和产值。研究发现:从区域联动视角来看,我们通过对东北工业区际贸易中增加值份额、互动和流动形式等指标的动态研究,证实了东北工业在国内价值链上被边缘化这一事实;从空间依存视角来看,东北工业表现出“生产—消费”自循环特点。此外,东北与国内其他地区在工业生产中呈现出强烈的“溢出不对称”现象及“高敏感低分散”特征,反映出东北工业在国内价值链上的弱化趋势。经验研究表明,在国内价值链上被边缘化这一问题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东北工业衰退和“振而不兴”困境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曲越  秦晓钰  黄海刚  夏友富 《财经研究》2021,47(6):33-46,60
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FTA数量的增长和层次的提升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下一步应该如何选择FTA对象?文章基于ADBMRIO和OECDICIO的国别(地区)贸易增加值数据,通过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了FTA数量和FTA层次对中国贸易增加值的影响.研究表明:FTA的建立使中国与成员国(地区)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FTA对贸易增加值的作用仍然以广延边际为主,FTA深度对贸易增加值的集约拉动需要继续加深;与传统贸易活动相比,FTA在全球价值链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更加突出.效应异质性研究发现: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看,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FTA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最大;FTA参与度较高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与中国建立FTA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竞争力的提升有显著的帮助;与中国距离较近的国家和地区建立FTA有利于中国贸易增加值的提升,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理距离在对外贸易中的影响正在逐渐下降.因此,中国应加快FTA的全球战略布局,在增加FTA数量的同时,加强FTA的深度建设,注重FTA贸易伙伴的多元化,在亚洲邻国的基础上,加快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FTA谈判步伐.  相似文献   

6.
李明  王卫 《经济纵横》2023,(6):90-98
作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体系,区域经济是物质财富生产过程的重要地域空间体现。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已形成“以点辐块,以块带面”的多层战略布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锁钥。为此,必须深刻领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目标要求,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在飞地经济区域合作模式下,受托主体通过要素投入、利益分享及动态博弈,可实现利益主体帕累托最优,契合新发展格局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飞地经济以跨区协同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为统领、以生产布局优化重塑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体系为架构、以绿色创新驱动经济增量创新发展和存量转型升级为动能、以利益分享改革破除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为保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7.
鲍晓华  卢波 《财经研究》2022,48(4):109-123
国家间的政治互信与两国各领域的合作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政治互信能否增进出口国的真实贸易利得、促进价值链生产合作尚未受到足够关注。文章采用WIOD 2000-2014年国家-行业数据,对政治互信如何影响增加值贸易和全球价值链生产合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加强政治互信能显著促进国家间的总出口和增加值出口贸易,其中对本国增加值贸易的影响要大于对外国增加值贸易的影响,说明友好互信的双边关系能有效增加出口国的真实贸易利得。第二,政治互信对中间品贸易的影响要比对最终品贸易的影响更大,对制造业贸易的影响要比对服务业贸易的影响更大,展现出提高政治互信推动全球价值链合作的积极作用。第三,政治互信显著提高了出口国自身的增加值率,说明提升政治互信增加出口国真实贸易利得的主要途径,是支持在出口产品生产中采用更多的本国增加值投入。上述结论表明,政治互信对当代国际贸易具有重大影响,加强政治互信能够有效增加出口国的真实贸易利得,促进国家间的GVC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8.
9.
马广程  许坚 《技术经济》2020,39(7):169-175,192
本文利用亚洲开发银行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ADB-MRIO),依据出口贸易增加值分解框架,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2000—2017年的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和国际产业转移情况,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价值链地位提升促进产业向外转移。劳动生产率提升、垂直专业化与研发投入的交互作用有利于产业向外转移,而过度投资和行业垄断则导致产业向内转移。第二,分行业类型检验结果表明,中低技术行业产业转移对于价值链嵌入位置提升的反应更为敏感。第三,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中间品贸易是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作用于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0.
科学测度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以及它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助于理解和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生产分解框架对2000—2021年中国经济循环的演变特征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利用因素结构分解方法探究各类经济循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的国内循环比重在2021年已达83.62%,与美国、日本等国内循环为主的发达国家基本接近,中国已在规模层面处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2)中国制造业正从简单国际循环向复杂国际循环转变,日益接近典型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国际循环特征。典型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国际经济循环程度总体上相对较高,且制造业技术水平越高,其国际循环越依赖国际生产分工,复杂国际经济循环的作用越大。(3)国内循环变动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并且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不断强化。从经济循环的各类结构因素分解来看,最终需求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又以内需变动的贡献最大。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促进自主创新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从参与逐渐转变为主导国际生产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中美增加值贸易与双边贸易利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文章利用增加值贸易体系重新测度了1995-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并通过对双边总值贸易进行价值增值分解刻画了贸易利益在中美之间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传统的贸易统计极大地高估了中美贸易失衡,两国的贸易差额与贸易利益之间存在严重错配,分工地位的差距导致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正朝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在机电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转变单纯追求出口规模的贸易发展方式和改善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是提高中国对美出口获利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国内区域价值链、全球价值链与地区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区域创新价值链概念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的实质在于通过资源、信息和能力的整合,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在创新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将创新价值链运用到区域层面,并针对区域创新的特点以及创新价值链自身的不足,对创新价值链加以补充和修正,从而提出了"区域创新价值链"概念模型。这既为更好地理解和开展区域创新并最终实现价值增值提供了思路,也为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经济研究》2018,(3):171-186
本文利用包含中国不同区域的跨国投入产出表,从增加值供给与需求的双重视角考察在参与国家价值链(NVC)与全球价值链(GVC)的过程中,中国各区域之间以及它们与亚太各经济体的增加值互动关系,并从增加值绩效角度分析中国各区域参与NVC和GVC的增加值收益。基于对包括中国不同区域在内的亚太各区域出口增加值构成的完全分解,本文发现中国各区域在增加值地域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向极性";同时,中国内陆对沿海地区在增加值供求上的"礼尚往来"特征显著,沿海地区则对美国和日本而非对内陆地区在增加值供求上具有更为明显的"礼尚往来"特征。在参与价值链的增加值收益上,NVC高于GVC;在参与NVC的增加值收益率上,内陆区域基本都高于沿海区域,而在参与GVC的增加值收益率上则是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中国各区域参与价值链带来的增加值收益大部分来自参与本区域价值链;参与NVC以及GVC对中国各地区带来的增加值收益特征呈现与增加值供求特征的高度契合性,表明紧密的增加值供求关系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贸易双方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5.
16.
国内价值链构建与区域产业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煜  杨晓 《经济纵横》2012,(3):41-44
目前,我国区域产业二元化发展的特征十分突出。因此,构建国内价值链,建立区域产业互动机制对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缩小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产业内、多元化区域分工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国内价值链构建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优势有限,规模经济劣势明显,国内价值链构建面临多重竞争压力,国内价值链构建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等。因此,应采取培育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培育本土主导企业国内价值链构建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等措施推动国内价值链构建。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测度中国企业层面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本文以2000—2013年间不同省市的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为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准确识别这一税收政策对于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增值税转型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向全球价值链上游位置攀升;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缓解融资约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增值税转型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的关键机制。该效应对于外资企业、低技术企业、加工贸易企业与劳动密集型企业更为显著。本文对于制定助力企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税收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培育壮大内向型的国内价值链(NVC)是否意味着逐步淡化发展外向型的全球价值链(GVC)?明晰这两种发展模式背后的影响机制是回答该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理论模型推导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在GVC未被破坏时,NVC的构建发展是对GVC的互补。进一步地,当考虑到GVC受到破坏这一动态情形时,NVC的构建发展将对GVC产生替代作用。通过发展NVC,在强化国内不同行业的GVC参与广度和深度的同时,也使国家经济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上述发现为认识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完善相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