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苜蓿产业对于满足优质饲草供应、推动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科技进步是推动苜蓿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为探究“十三五”时期我国苜蓿产业科技进步贡献变动情况,找准影响苜蓿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以期为“十四五”时期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方向和路径提供经验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5—2020年苜蓿产业跟踪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苜蓿生产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率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 “十三五”时期,我国苜蓿产业狭义技术进步率为5.72%,狭义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50%,技术进步已成为苜蓿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生产技术效率均值为0.8751,苜蓿生产者的受教育程度、机械化水平、气候灾害冲击等因素对苜蓿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影响。结论 基于此,该文提出了提高苜蓿机械化水平,健全机械配套支撑体系;提升苜蓿生产者素质,加强科技培训推广力度;做好气候灾害预警工作,增强苜蓿产业抗风险能力等政策建议。展望“十四五”时期,苜蓿产业科技进步潜力巨大,应当重点推进苜蓿良种研发和规模化繁育水平、苜蓿生产与加工新技术、苜蓿机械国产化水平,聚焦苜蓿产业集群建设,产业扶持政策精准发力,助力我国苜蓿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紫花苜蓿     
《致富之友》2005,(11):38-38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种植最广的饲草.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之后.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紫花苜蓿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已普遍种植,南方也有栽培。苜蓿种类很多,全世界共有60多种,我国有紫花苜曹蓿、黄花苜蓿、南苜蓿、天蓝苜蓿、褐斑苜蓿及矩镰葵苜蓿等。其中紫花苜蓿最有栽培价值。其他大多数为野生类型。紫花苜蓿经长期栽培。已适应一定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优质高产抗病抗受粉植物。  相似文献   

3.
正茶叶是我国传统饮品,根据史料记载,神农尝百草时偶然发现了"查"(汉唐时期才正式使用"茶"的说法)这种饮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茶树种植、采集、炮制技术不断成熟,茶作为饮品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将茶作为饮品进行销售。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仅仅是饮品,更多的是以茶为线索的文化体系传承与发展。根据史料记载,茶在汉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商周时期茶叶是重要的贡品,汉唐时期茶是文人雅士修养的象征,茶文化盛行时期更有斗茶、功夫茶、敬师茶等社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大量晋唐时代的文献,为我们研究当地居民的农业活动和植物利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根据吐鲁番出土文献所提供的谷物种植、收获的大致日期,结合朔闰表和史日对照表,推定晋唐时期吐鲁番盆地居民大麦、小麦、糜与粟的大致播种与收获时间。研究发现,晋唐时期吐鲁番居民一般于公历2月底至3月上旬播种小麦,3月中、下旬播种大麦,6月下旬至7月初收获大麦,7月中下旬收获小麦;糜与粟的种植时间相对灵活,大致为公历5月下旬至7月中旬,收获时间不晚于10月下旬。因夏季需要抢收大、小麦,故二者的交租或偿还时间与收获时间大致吻合;秋季因农活较少,种田人可从容治秋,故上缴糜与粟的日期要晚于秋收时间。  相似文献   

5.
随着近年来植物考古新发现的增多,对我国早期小麦种植规模的探讨成为可能。经历了史前时期的初步传播之后,小麦在夏商时期出现了强化种植的趋势,而这一种植规模的显著提升主要局限于中原地区,即商王朝统治的王畿范围之内。形成这一局面的动因,主要与早商时期政治扩张的历史背景有关。考古学分析表明,小麦在夏商时期种植规模的局部扩大,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国社会的统治者围绕救灾制度,创造了禳灾制度和减灾制度两种模式。它们无论是在使用的次序、数量以及不同时期的选择上,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与统治者对其合法性地位的维护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学模型的探讨显示,这一选择与灾民的期盼相反,这往往成为引发灾民起义,进而导致王朝更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推动苜蓿产业发展 全面提升我国奶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根源在于蛋白质饲料不足。苜蓿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优质豆科牧草,积极推动苜蓿产业发展在全面提升奶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发展苜蓿产业,草农可获得纯收益672.70元/亩,奶牛每年可增纯收益1588元/头,且对粮食安全不构成威胁。应在苜蓿种植、良种推广、加工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每年约需10亿元资金。  相似文献   

8.
苜蓿产业化是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有发展苜蓿产业化的优越条件。新天国际的新天科文苜蓿有限公司已进行了几年的运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该公司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胜 《致富之友》2004,(11):40-40
紫花苜蓿是我国以草养畜业主要栽培的牧草品种,因其营养高、适口性好,而被称为牧草之王。但紫花苜蓿产量一直偏低是其缺点,加之国内苜蓿品种混杂繁多.退化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种植效益及种植热情,凯伦大叶苜蓿是从美国引进的苜蓿新品种.此品种不但营养丰富.鲜革产量也大幅度提高,极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关中汉唐帝陵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规律,以2005年、2010年、2016年三期遥感影像为基础,选取斑块个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离度指数5个指标,对研究区类型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变化的特点进行动态分析;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4个指标,对研究区景观总体水平的演变特点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0年,人类对汉唐帝陵区土地利用干预程度不断加剧,耕地斑块密度增加一倍,林地斑块密度增加两倍多,导致景观破碎度显著增加,富平县和蒲城县斑块数量增加是2005—2010年关中汉唐帝陵区斑块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2010—2016年,人类对土地利用保护程度不断增强,林地的斑块密度是2010年的三分之一,导致景观破碎度减少。富平县和蒲城县斑块数量减少也是导致2010—2016年关中汉唐帝陵区斑块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005—2016年,所有土地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都有变小的趋势,斑块密度都有变大的趋势,景观多样性指数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除园地外,其余类型斑块分离度在变大,说明斑块之间的距离在增大,趋于分散布局。研究结果可为汉唐帝陵区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北方干旱少雨,水稻种植离不开灌溉事业,水稻种植的兴表与灌溉事业的盛败密切相关。夏代至春秋时期,北方产生了沟洫水利,水稻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推广。战国至汉唐时,北方农田水利迅速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些大面积的稻作区,并推进到西北,东北地区,从而使北方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管理会计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引进到我国已有三十年的历史,然而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却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调查显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这是管理会计不为大多数企业重视和应用的重要原因。本文在分析我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改革我国管理会计教育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从达县地区来看,农业科技后劲不足,目前集中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后备技术严重不足。近几年农业科技的推广成效是十分显著的。目前“两杂”推广面积已分别占到水稻、玉米种植面积的90%以上;旱地改制、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也分别达到应推广面积的80%左右。作物的各项技术的增产作用,基本上是围绕良种和增施肥料来发挥效应的。从目前来看,“两杂”的增产潜力已不大;小麦育种尚无新的突破,当家的绵阳品系的麦种已开始感病,使用时间也不会很长;其它作物良种也面临着危机。因此今后一个时期至少是“八五”期间基本上没有较为突出的后备技术,这将严重影响着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吐鲁番葡萄"驰名中外,是新疆瓜果乃至中国农业的名片。为延长"吐鲁番葡萄"上市周期,破解其产地售价长期处于低水平这一瓶颈问题,吐鲁番地区采取调整品种结构、加强标准化管理、发展设施葡萄、推广一年两熟、发展精深加工业等具体措施,把鲜食葡萄上市周期由以前的3个月延长到了半年以上,丰富了"吐鲁番葡萄"的品牌内涵,增强了"吐鲁番葡萄"和"吐鲁番葡萄干"的国内外市场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阐述历史时期关中地区的旱灾与农业问题。试图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角度,分析关中历代农业开发规模、生产环境、作物品类及其与旱灾发生的关系;从地理环境、天文气象、土壤燥湿等方面,叙述历史时期人们对关中农区干旱现象的认识及探索;进而说明,关中农业历久不衰,得力于对干旱现象的深刻认识,其水利事业、旱耕体系正是在与自然灾异的相互制约和斗争中发展完善,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康乾时期的经济繁荣渊源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同此期南方的耕作改制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耕作改制的主要内容是发展多熟种植。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及其下属都曾在长江流域试验示范和推广过双季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他们都未能实现在长江流域普及双季稻的目标。这同有关的政策规定,水利失修、劳力紧张、肥料不足和气候条件等均有密切关系。康乾时期上至皇帝下至省州府县等各级官吏,在试验示范和推广双季稻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了这样一条真理: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推广双季稻,应该因地制宜地推广多种形式的多熟种植。由于这一时期的官府在耕作改制中遵循着正确的方针,推动了多熟种植的健康发展,并与熟制改革相适应改革了土壤耕作制度,从而取得了增产上百亿斤粮食的显著效果。这个历史经验值得认真记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人工饲草的种植规模和生产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及时准确地获取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分析人工饲草生产的长期变化趋势,为饲草产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方法 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和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依据玉米、苜蓿、燕麦3种饲草作物的生长特性和物候差异,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2000—2020年3种饲草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行了逐年提取。在此基础上,结合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3种人工饲草的种植面积、产量、价格在2015—2020年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0—2020年3种饲草作物的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增加的区域位于研究区西部、南部的退化草地和沙地,以及河谷等水资源丰富的区域。在3种人工饲草中,苜蓿种植发展最为迅速,在2010年后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快速增长;燕麦的种植起步较晚并且种植面积最小;青贮玉米的产量虽然在稳步增加,但是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占全旗玉米总种植面积的比例并没有增加。结论 阿鲁科尔沁旗人工饲草的种植在2010年开始快速发展,在2015年形成规模化种植,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人工饲草的种植能够改良退化草地和沙地,但是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苜蓿和燕麦的产量增长是因为种植面积的扩大,青贮玉米产量的增长是因为单产的增长。人工饲草的种植虽然快速增加,但是饲草缺口仍然不能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8.
<正>长期以来,中国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的缺乏制约了奶牛生产水平和牛奶质量的进一步提高。2013年,财政部和农业部启动实施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形成了扶持政策的历史性突破,该行动实施几年来,高产优质苜蓿种植面积扩大,商品草质量提高,规模牧场广泛使用国产的优质苜蓿,有力促进  相似文献   

19.
正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优良,各种畜禽均喜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苜蓿产业化规模发展较快,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最近,苜蓿市场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山东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们通过无公害培育种植出了可以放心食用的苜蓿。目前,在青岛农业大学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青岛综合试验站种植的50亩头茬食用苜蓿已经成熟,预计下半年大家就可以在超市买到作为蔬菜的食用苜蓿和苜蓿芽精制而成的茶叶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布尔津县苜蓿产业的不断扩大,苜蓿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也就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首先要选择优良的苜蓿品种,因地制宜的适时播种;其次要做好病、虫、草害的预防与治疗;再次要进行合理的中耕、施肥、灌溉,冻前要灌溉培土来防寒;最后要适时的进行收割以及科学的进行加工利用,是获取优质苜蓿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