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源再配置与中国工业增长:1985~200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扩展的钱纳里—塞尔奎因模型分析了1985~2007年资源再配置对中国工业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985年以来我国工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工业行业自身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结构红利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并不显著。我国工业资源再配置弱效应的直接原因是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不合理,而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政府主导性的投融资体制、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以及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中国工业资源再配置效应的关键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投融资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发挥市场在引导要素流动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价格法”测算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基础上,利用工具变量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并探讨了这种影响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提高将显著降低城市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劳动力资源错配程度,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限制劳动力流动和抑制就业市场规模扩大进而造成“劳动力-岗位”匹配失衡引起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在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配置过度的四五线城市和西部及东北部地区更加显著。研究将市场分割的测度推进到劳动力要素和城市层面,提出了我国进一步建设全国统一要素市场,畅通劳动力在区域之间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服务企业调查数据,运用半参数的LP方法测算了中国服务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进一步将TFP分解考察了中国服务业TFP的增长源泉和市场资源的再配置效应。结果表明:管理、设计和通信等中间投入对服务企业产出的贡献率是最高的;中国服务企业TFP总体上呈现出上升态势;不同类型企业和行业的TFP水平及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TFP分解后发现,中国服务业TFP的增长主要是靠外部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进步同时拉动的;但劳动力资源产生了误置,且国有化程度越高的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资源再配置效应越差。与制造业企业的比较显示,中国服务企业的规模、TFP水平和增长率普遍偏低;总体上服务企业间的再配置效应优于制造业企业,但再配置效应在各服务行业上表现出更强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中最基本、最活跃的一个要素,劳动力资源是整个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对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社会的良性运作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以“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来建设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基础性配置作用是达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的最佳途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框架基本形成,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正在一步一步地加强,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法对中国工业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估算,分析中国工业要素配置效率以及能源要素重置带来的节能潜力。结论表明:中国不完善的要素市场在一定程度造成要素配置扭曲,但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以及政府提高能源效率的决心,工业要素配置效率正逐步提高。特别是2006年之后,与技术效率变化相比,要素配置效率改善对工业总效率提高所起得作用越来越明显。节能潜力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要素配置效率变化相一致。2006年之后能源要素从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流动,实际能源消费逐步趋近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最优水平。2009年中国工业全行业节能潜力约为2.5亿吨标准煤,且能源密集型行业应成为中国工业节能的重点。“十二五”期间除了采用传统的节能途径之外,政府应通过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设计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提高工业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发挥工业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6.
鲶鱼效应     
近日,有关专家在当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时强调的"鲶鱼效应"耐人寻味。根据有关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自2007年达到高点后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入世红利与劳动力配置效应衰竭。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商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标:检验了产品内国际贸易分工模式下产业内相对工资差距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基于2002~2013年中国21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FGLS回归。研究发现:在不同产品内贸易路径下,整体产业的相对收入差距与劳动生产率成倒“U”形关系,表征在不同技术产业上回归结果不同。研究创新:通过深入探讨相对工资差距对不同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劳动力配置视角丰富和拓展了产业升级理论研究。研究价值:研究了中国工业行业收入差距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优化劳动力要素禀赋,发挥其效用潜力,促进产业升级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盘活土地、资本以及人口三大经济要素,让中国经济实现了近35年的高速增长,其本质就是发挥了中国劳动力人口多与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与地位,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但根据边际递减规律可知,中国"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9.
2020年4月9日,中央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2019年提出的劳动力、资本两个要素市场改革深化到土地、技术、数据等五个要素市场加快市场发展和资源配置。这是2015年以来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标志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从产品服务市场走向要素市场;同样也是中国在本国和世界面临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下的重大改革举措,标志着中国继续以“改革开放再出发”“补短板”而不是全面刺激需求来“救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正>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挥。那么,如何估价目前劳动力市场发育和运行的现状?今后一个时期怎样健全和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机制?本文对此作一点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自从十四大明确提出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在各自的市场体系中通过市场进行优化配置的机制初步建立。但要素市场中劳动力市场发展缓慢,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既不充分又缺少规范。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力的过度供给,劳动力资源的效用得不到重视,对劳权的研究缺乏,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现在实施的一些政策措施也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笔者仅就劳动力市场发展过程中政策性阻碍进行初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对外贸易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间接影响着制造业各行业的工资差距.贸易开放通过部门间劳动力市场分割效应、外贸结构的变迁效应、名义关税下降效应、发达国家的"外购"效应、技术偏向的技术进步效应、劳动生产率效应六个方面的传导机制间接影响中国制造业行业间工资差距.加大教育投入、发挥贸易对低收入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传递效应、打破行业劳动市场的分割、给予加工贸易相应的政策扶持、采用政府再分配手段等措施有助于缩小行业间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出发,研究以中间投入进口关税削减为代表的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市场势力的影响。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本文构建了企业层面的中间投入进口关税。实证研究表明,中间投入进口关税削减通过成本节约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扩大企业产出规模、增加企业的进口中间投入要素占比和使企业向产业上游移动,从而增强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势力;这一结果对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势力衡量方式、中间投入进口关税衡量方式、回归样本等都是稳健的。在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应当限制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合谋,提供多元完善的职业培训和完备的公共服务,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保障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14.
统一性是现代市场的重要特征。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指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时,必须突破各种非经济因素的限制,使劳动力供求主体在尽可能广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平等自由选择。这种统一程度的提高意味着就业与招工的社会化程度相应提高,意味着劳动者职业变换率(流动率)相应提高。从而提高劳动力与其它生产要素的结合效能。劳动者的流动是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流动实现劳动力供求的动态平衡。减少人力资本或物质资本的闲置和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劳动力资源,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目前,劳动者职业变换率相当低,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想改变职业但不能实现,其中,身份的制约是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劳动经济学家都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工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长期存在,且积病日深,它影响了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是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我国工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格局,分析其成因,并试图找出工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劳动力跨部门配置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力跨部门配置的时期和地区特征,使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了我国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的后一阶段,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分配均等化效应下降,且西部地区下降更加显著。而收入均等化效应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次产业部门间生产率差距扩大。文章指出产业协调发展是提高劳动力转移收入分配效应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有关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配置人力资源的市场机制。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如果没有劳动力市场来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国政府1993年提出劳动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信息市场是劳动力信息交换流通的场所,它的培育和完善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通过分析我国劳动力信息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合理的劳动力信息市场机制、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信息意识以及加快劳动力信息商品化步伐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8—2019年高端装备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基于要素市场配置改革背景,探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有效性的边界条件以及中国四大经济区政策效应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显著提高企业创新产出,在中东部地区政策效应较强,且对这些地区国有及非国有企业正向激励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对认定政策有效性影响不显著,资本和技术市场发展水平显著增强政策效应(东北地区除外);所有制的调节作用主要依赖于资本和技术市场发展水平,且地区差异明显,随着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技术或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认定政策更能提升非国有企业创新产出,而东部的企业在各要素市场发展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对认定政策的反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为缩小认定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是中长期资金融通关系所形成的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构成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1985年“拨改贷”以后,银行信贷开始替代财政拨款,并正式涉足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以中长期信贷为内容的资本市场逐渐形成。但总体上看,特别是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功能缺陷,如融资功能发挥过度,资本的配置功能存在扭曲,资本市场的产权功能挖掘不够等等。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国企改革通过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