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百芳  张秋莲 《经济师》2006,(2):132-133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预亏公告传递的信息会改变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和交易行为,从而影响股票交易量。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方法,从交易量反应的视角,检验了股票交易量对预亏公告信息反应,发现交易量对预亏公告信息反应是显著的,超额交易量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蔡彦 《经济论坛》2006,(6):119-120
流动性风险作为可交易证券除了价格风险以外的另一项重要的风险,与市场风险一样都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因此与投资于价格风险比较大的股票能够获得市场风险溢价一样,投资于流动性风险比较大的股票也应该获得相应的流动性风险溢价,以对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者进行补偿并吸引高风险投资者的参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市场流动性问题已经逐步演变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也成为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核心问题。流动性风险日益成为证券市场面临的主要风险,研究证券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如何正确地进行度量,设计符合…  相似文献   

3.
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存在模型不确定性且有限市场参与内生时,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的程度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本文给出的模型分析了两种投资者在不同情况下对股票市场的参与情况,借此解释有限市场参与、超额进入和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模型在流动性溢价、投资者结构和风险溢价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实证含义。模型表明,理性投资者有更大的投资区域,但是非理性投资者在其投资区域内更为激进。进而,在不同情形下,模型给出了资产均衡价格与投资者结构之间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证券市场具有充足的流动性是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和价格发现功能的前提。流动性主要取决于市场的交易机制以及交易者的行为。在国内证券市场采用的竞价交易机制下,优质的盈余能够通过影响交易者的行为,对流动性产生积极影响。笔者借助A股市场的数据,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经验证据,并由此可以推知,作为市场力量的投资者能够辨识出盈余质量的高低,并反映在随后交易的报价和活跃程度上。  相似文献   

5.
个人投资者交易行为研究——来自台湾股市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台湾股市数据,主要研究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参照Kaniel et al.(2008)构建了个人投资者交易不平衡性指标─净交易,以反映投资者股票交易的强度。采用这种交易不平衡性指标来构建投资组合研究个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首先研究个人投资者交易和股票的收益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分析投资者的交易策略,然后研究个人投资者净交易的收益预测能力从而分析个人投资者交易的信息含量。本文研究发现:台湾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采用负反馈的交易策略,并且个人投资者在交易中表现出很强的处置效应;个人投资者在交易中的信息含量不足;个人投资者交易中的盈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过度反应和价格冲击。文章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汪勇祥  吴卫星 《经济学》2004,3(B10):27-40
根据Pagano(1989)的理论预测,中国股市应该具有很高的流动性。然而,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我们称这一矛盾现象为中国“流动性之谜”。本文通过探索投资者最优搜寻行为与有限参与的内在联系。建立基于流动性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解释这一现象。模型表明,中国资本市场以中小散户投资者为主要参与者这一特征可以解释这一问题。同时,这一模型还为“股权溢价之谜”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经济研究》2017,(5):189-202
金融市场归根到底是人的市场,金融市场异象与人性紧密相关。情绪反馈和交易诱导是金融市场中最为普遍的现象,既是人性的体现,也会对资产价格行为造成显著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投机者对具有反馈交易特征的非理性投资者进行信息推断和交易诱导的情绪反馈模型,对投机者的需求函数、资产价格的稳定性及时间序列特征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投机者同时具有套利需求和投机需求,当市场中"噪音"不足时,投机者会主动地制造"噪音",诱导非理性投资者;(2)投机者对非理性投资者的诱导行为可导致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3)基本面交易者具有稳定市场的作用,并决定了不同市场动量的强弱。本研究为理解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操纵行为和复杂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货币流动性过剩、噪声交易与资产价格波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流动性过剩与投资者主体行为是影响资产价格波动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将流动性过剩引入噪声交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分阶段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长期存在流动性过剩现象,在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期间,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保持协整关系,而在资本市场过度波动时期,这种协整关系消失了,投资主体的行为特征成为这一时期资产价格的主导因素。从2000年至今的整个样本时期来看,流动性过剩并不必然导致资产价格上涨,但却对资产价格有潜在的冲击和抬升作用,因此是资产价格上涨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金融市场多样性特征的消失会导致金融市场两个典型现象:价格巨幅波动与市场层面正反馈,进而形成市场流动性黑洞。经典金融难以刻画流动性黑洞的产生机理,而行为视角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黑洞经典文献与最新进展进行系统性梳理,从信息透明度、交易机制、投资者信念、传染与策略等行为视角,评述有关金融市场流行性黑洞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提出了研究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自2010年以来,融资融券制度的变迁及由此带来的市场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不同于以往机制变迁视角的研究,文章基于盈余公告视角,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融资融券短期交易行为及交易动机.具体来说,文章以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的年报为对象,研究了盈余公告发布之前投资者是否存在异常的融资融券交易行为,以及该交易行为是知情交易还是投机性交易;此外,文章进一步结合盈余公告后价格漂移和账面市值比两个指标,分析了基本面投资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上盈余公告前存在异常的融资融券交易,且异常融资交易与公告后的股票收益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这种融资交易行为是投机性交易;而异常融券交易与公告后的股票收益显著负相关,特别是当盈余公告为负面消息时,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表明这种融券交易行为是知情交易.此外,融资融券过程中的基本面策略不影响结论的稳健性.文章的结论揭示了中国市场融资融券交易行为的异质性动机,对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规范发展中国市场融资和融券业务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茁 《经济研究导刊》2013,(16):161-164
利用赢富数据所提供的上证A股所有股票的前10名交易席位的交易量(包括买进和卖出数据),计算各个股票的买入和卖出前10席位中机构成交量占当日个股成交量的比例,采用事件分析的方法,考察数据信息披露后机构投资者和非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信息披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普通投资者参与市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股票可交易过程的分析,提出可交易价值的概念并指出价格、流动性和波动性是构成可交易价值的主要因素,并在CAPM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考虑股票可交易价值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运用横截面回归法分别对我国沪深A股市场处于熊市和牛市阶段的行业日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以日风险收益率为代表的股票短期预期收益率不仅与传统系统风险因子有关,还受可交易价值中价格因子、流动性因子和波动性因子影响。并且,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可交易价值各因子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既反映出市场及投资者不同的心理预期,也为市场预测和监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是根据供求关系进行自由交易,其市场价格相对于资产净值将产生溢价或折价。研究了完全信息条件下与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封闭式基金的现实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流动性的研究实现对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校正成为理论研究前沿。从驱动市场流动性变化的因素出发,一方面,将交易成本所引起的市场非流动性纳入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研究框架,进而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求解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从而构建了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研究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放宽传统资产定价理论中对信息质量的约束,从交易机制与投资者行为等视角研究流动性形成的特殊机制,从而将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研究延伸到市场微观基础。因此,本文从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的基础理论、微观基础和经验研究方法等方面回顾了近30年来这一领域研究中较为重要的文献。  相似文献   

15.
异质预期、噪声交易与价格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作为具有丰富心理活动的真实的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普遍存在各种认知偏差、情绪偏差和意志偏差,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投资决策偏差和金融资产的定价偏差,投资者的噪声交易能够对资产价格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噪声交易模型的框架构建了一个包含理性套利者、信息挖掘者和动量交易者这三类异质投资者在内的噪声交易理论分析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投资者行为特征相对应的重要行为参数,然后推导出由这三类异质投资者共同决定的风险资产均衡价格,最后通过灵敏度分析来综合讨论这三类异质投资者的一些重要行为参数对均衡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理性套利者确实能够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是当噪声交易者在市场中的比例较大时,资产价格会较大程度地偏离其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资本市场流动性的研究有助于解释流动性溢价问题,提高投资者的流动性风险意识。系统回顾了国内外有关资本市场流动性的研究现状,从流动性测度、流动性与资产定价以及市场之间的流动性相关性等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根据Pagano(1989)的理论预测,中国股市应该具有很高的流动性,然而,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我们称这一矛盾现象为中国"流动性之谜"。本文通过探索投资者最优搜寻行为与有限参与的内在联系,建立基于流动性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以解释这一现象。模型表明,中国资本市场以中小散户投资者为主要参与者这一特征可以解释这一问题。同时,这一模型还为"股权溢价之谜"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投资者的反馈型交易策略和学习机制是如何影响资产价格演化的.首先,运用Markov链方法刻画了反馈型投资者的信念更新机制;其次,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正反馈及负反馈这两种交易策略在市场中的演化;最后,构建了市场由基本面投资者和反馈型投资者构成的风险资产价格演化模型,分析了基本面投资者的信息收集成本对其套利行为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基本面投资者的信息收集成本较大时,其套利行为受到限制,持续预期交易者在与基本面投资者的博弈中生存下来,并逐渐将基本面投资者和反转预期交易者赶出市场,使得资产价格持续偏离基本价值,持续预期交易者的财富逐渐增加,而基本面投资者的财富急剧减少.本文提出的模型为泡沫及反泡沫产生的原因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同时表明,市场监管部门应尽力减小投资者的信息收集成本,从而增强市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股民过度交易了么?——基于中国某证券营业厅数据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中国某证券营业厅个人股票交易数据,验证了中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的过度交易现象。文章发现,对应着不同的股票持有期,投资者买进的股票在买进后一定时间内的收益率,低于他们出售的股票在售出后相同时间长度内的收益率。这一结论在股票市场整体走势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对于不同投资规模、不同交易频率投资者都是成立的。而且,在剔除正常交易需求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这说明股民大量的交易决策是错误的,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讲这些交易原本不该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认为中国股民存在着过度交易倾向。通过对不同性别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比较,我们发现男性投资者过度交易的程度要高于女性投资者。结合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股市投资者过度交易现象与过度自信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周健 《资本市场》2011,(3):80-85
套利是一个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了大量的套利资金,市场的流动性和定价效率才会有本质上的提升。本文介绍了国内市场上已有可行的套利交易策略,以便投资者了解套利交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