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北京市山区政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根据山区发展政策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动荡阶段、恢复发展阶段、深化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对北京"十一五"时期山区政策框架从政策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表明,政策内容主要借鉴了国外山区政策制定原则并进行了逐一剖析,并分析了北京市山区政策演变路径变化。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分析北京山区经济发展的现状,2010年山区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山区整体经济水平与朝阳、海淀等平原地区的对比,认为山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低下。同时分析认为,山区发展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关系:确保生态优先;充分保障农民利益;政府要加强引导、规范和监督。最后得出关于北京山区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并加快山区产权、林权制度改革;制定统一的土地"绿色通道"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完善基础设施;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北京山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也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要风景旅游区。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产业,不仅对推进山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山区农民增收步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对保证整个首都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不容忽视。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首都山区的生态屏障功能带来各方面的影响。合理发展生态友好型循环农业,是协调和解决产业发展与生态屏障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确保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的方法详细地分析了北京山区生态屏障功能,基于此,以案例的形式概述总结了6种适合的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结果]北京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包括能源引导模式、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环保型种养殖模式、多层面循环经营模式、综合型废弃物再生利用模式、休闲观光园模式。未来应重点关注的方向包括循环农业的理念应用、组织模式、产业融合、补偿机制、科技支撑、保障研究等几个方面。[结论]北京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可为同类型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未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特色农业资源是北京山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该文在对山区特色农业资源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北京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及优势条件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明确了北京山区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现状,重点阐述了北京山区主要特色农业资源的类型、种类、特性、规模及效益。  相似文献   

5.
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小垮山流域新银合欢人工植被恢复区的生态经济价值进行了量化评估;结果表明,该流域自1988年开始进行人工恢复16年来。绿化及周边推广面积达71.2hm^2。所带来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已超过3280.56万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264.34万元,占总生态经济价值的8.06%。间接使用价值为3016.23万元。占总生态经济价值的91.94%。间接使用价值中净化环境服务功能的生态经济价值仅以CO2固定和释放O2、吸收有害气体SO2和阻滞烟尘价值就达到了2296.71万元。占总生态经济价值的70.01%;可以看出。该流域的生态经济价值主要来源于间接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及方法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每年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1.2998亿元/a,其中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分别为0.8952亿元/a和10.4047亿元/a,间接经济价值是直接经济价值的11.62倍。  相似文献   

7.
“沟域经济”是北京市创造的一种新型山区发展模式。通过对沟域内部的环境、景观、村庄、产业统一规划,建成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沟域产业带,以点带面、多点成线、产业互动,形成聚集规模,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快速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8.
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山区是一个特殊的类型区。在剖析北京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山区的地位与功能,提出了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构建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经济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以国家十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秦巴山区的四川部分科技扶贫调研数据为例,从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两大维度,客观评价四川秦巴山区21个贫困县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的经济效应,比较分析其经济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原因。为进一步放大贫困县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经济效应,提升科技扶贫助农增收绩效,并为全国贫困地区科技扶贫提供重要经验和有益启示,本文从夯实农业科技推广的乡村基础、加强平台运行资金投入与管理、完善平台运行的监督评价机制、缩小各区域平台经济效应差距、创新机制以放大平台经济效应、推广科技扶贫服务平台四川经验六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选取西南丘陵山区重庆市荣昌县为研究区,以1996—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影响,以客观刻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状态和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受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等主要驱动因素影响,区域人类活动加剧了对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的改变,致使研究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3 387.16hm2、建设用地和林园地分别增加了3 634.40hm2和11 447.64hm2;②受生态退耕还林等主导因素的作用,研究期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净增了19 264.09万元,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总体呈现正效应,除因耕地面积减少导致食物生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下降214万元外,其余生态服务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经济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以国家十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秦巴山区的四川部分科技扶贫调研数据为例,从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两大维度,客观评价四川秦巴山区21个贫困县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的经济效应,比较分析其经济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原因。为进一步放大贫困县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经济效应,提升科技扶贫助农增收绩效,并为全国贫困地区科技扶贫提供重要经验和有益启示,本文从夯实农业科技推广的乡村基础、加强平台运行资金投入与管理、完善平台运行的监督评价机制、缩小各区域平台经济效应差距、创新机制以放大平台经济效应、推广科技扶贫服务平台四川经验六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的整体价值以效用价值理论为基础,运用多种价值评价方法,特别是运用CVM对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并按照价值特性结合北京发展的实际进行了相关的政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的使用价值为2975.0亿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287.88亿元,间接使用价值2687.08亿元;非使用价值为168.55亿元,其中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分别是96.07亿、40.45亿和32.02亿元。整体价值合计为3143.5亿元。  相似文献   

13.
北京山区板栗产业循环农业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获取北京山区板栗循环农业的数据,对栗菌模型-1,栗菌模型-2等五种板栗循环农业模式经济效益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将5种循环农业模式按照替代与互补关系进行组合,估算了北京板栗产业全部推广应用这些模式组合将可能产生的经济收益,为北京山区板栗产业循环农业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效应分析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以盐城沿海滩涂湿地为研究对象,从保护湿地资源,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分析了生态补偿的资源环境效应;从增强公众生态意识,促进社会公平,转变部分居民生计策略,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分析了生态补偿的社会效应;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农户收入水平等方面分析了生态补偿的经济效应;通过对生态补偿的预期与实现的比较分析了生态补偿的效率。通过该研究,可促进生态补偿方案的完善,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就显著,已经由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向追求经济发展质量转变,但是人口持续增长与资源紧缺的矛盾长期存在。构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对生态文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预测,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服务。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复杂研究,从概念界定、指标取舍、数据采集等方面努力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构建了生态文明-区域经济压力指数,与全国其他省市进行对比,找准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  相似文献   

16.
区域公用品牌作为品牌建设的一项内容,对整合地方农产品品牌资源、实现农产品溢价增值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溢价增值不仅体现在经济价值方面,其包含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综合价值也日趋突显。通过总结威县打造"威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成功经验,得出相应启示,为推动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现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和变化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产生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选取14项指标组成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以地级市为区域单元,采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及加法合成模,定量综合评价了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进行了比较分类;提出了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工林经济效果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徽省人工林建设为背景,用贴现手段对人工林直接和间接经济效果进行全面评价。评价指标由分析指标和主体指标组成,分析指标由技术、经济、生态和社会四个方面组成,它是评价的基础;主体指标分成直接经济效果和间接经济效果,它是评价的核心。直接经济效果包括生产指标和投资指标;间接经济效果包括环境效果和社会效果。研究以安徽国家造林项目为例进行实证。  相似文献   

19.
沈和  陈蓉  邓敏  仇蕾 《水利经济》2011,29(4):36-40
行蓄洪水的特定功能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导致蓄滞洪区管理中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蓄滞洪区目前管理现状,分析蓄滞洪区制度变迁的诱导因素,阐述蓄滞洪区管理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借鉴公共政策中的政策工具,对我国蓄滞洪区管理政策工具进行划分。从社会、经济、生态、防洪4个方面构建了我国蓄滞洪区管理制度与政策框架,并结合不同类型政策工具提出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动态客观计算权重的拉开档次法构建了农业生态经济评价模型,并对辽宁省东南部农林生态复合区的10个县(市)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及混合OLS模型,对各县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农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有效灌溉率对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影响,人口密度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影响,同时从农业经济、生态、资源等方面研究了各要素对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