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银行业并购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电子化和自由化的浪潮,各国银行业纷纷并购。中国即将加入WTO,银行业改革步维艰,面临内外重重压力。分析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特点,从理论和现实出发,中国银行业的并购势在必行,且必须从战略上着手。 相似文献
2.
银行业的海外并购是一项充满风险的经营组织活动,从并购前的调研准备开始,到并购交易结束后对标的的整合管理,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贯穿在并购过程中。然而,不同的并购风险是由不同的并购动因导致的。在详细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和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风险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银行、金融的稳定关系着民生、关系着中国的发展.在国内金融机构即将接轨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新阶段下如何更为高效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是本文分析阐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汇丰银行重新来到中国,想要夺回她在上海一百年的历史;花旗银行笑咪咪地向你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也希望把花旗的品牌在上海重新树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6.
文章采用最大熵方法估计了2007-2013年我国银行同业网络,在区分债权银行和债务银行的前提下,以网络联系强度为权重计算了各银行同业业务对手的总风险,进而考察了同业业务对手总风险对自身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务银行风险对债权银行风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债权银行风险对债务银行风险无显著影响,说明同业网络中存在由债务银行向债权银行的风险传染.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杠杆率高、同业资产占比高、同业资产集中度高的银行更容易受到传染.文章的研究提供了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引致风险传染的证据,而且对于增强银行抵御风险传染的能力、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新常态作为切入点,首次从行业信贷视角探究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进而研究2007年至2015年宏观经济特征在银行风险形成过程中的一般作用.研究发现:(1)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影响程度有限.从行业信贷来看,顺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高于逆周期行业的信贷风险;(2)在银行风险的形成机理方面,物价变动引起的“货币幻觉”效应长期存在;银行自身特征引起的风险放大效应主要存在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引起的信贷需求摩擦在非危机时期更突出.上述因素对不同周期性行业信贷风险的影响与总体情况基本一致;(3)基于银行风险形成机理,本文发现货币政策比汇率政策治理银行风险的效果更好.此外,危机时期应使用宏观审慎政策抑制银行风险的自我放大. 相似文献
8.
9.
上个世纪末 ,国际银行业的购并狂潮引发了对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争论。文章将分别从单个银行和一国整个银行业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探求银行选择分业或混业经营的主要动因。指出单个银行选择与一国整个银行业选择的依据 ,进而结合中国实际 ,分析得出我国目前是否会实行混业经营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银行业及其监管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在三方面改革中的长足进步,简要介绍了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过程,以及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开放状况,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12.
银行集团的并表监管: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并表监管是对银行集团特殊复杂的风险暴露进行监管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无论采取何种监管理念、监管模式,并表监管的技术性要素都是实施银行集团有效监管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巴塞尔委员会、三大国际监管机构的联合论坛以及欧盟是推动并表监管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主要对这些国际机构在并表监管具体框架和技术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研究了影响我国银行集团并表监管有效性的制约因素,并结合我国监管实践提出了完善我国并表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Michael M. Hutchison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04(3):365-389
Financial stability in Europe has received renewed attention with the advent of EMU. This paper examines whether EU country banking systems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systemic risk. Our approach is to explore episodes of banking sector distress for a large sample of countries, highlight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EU. We estimate multivariate probit models linking the likelihood of banking problems to a set of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and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spects of bank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restrictions on bank portfolio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ystem. Given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odel predicts a low probability of banking sector distress in EMU countries.
JEL classification : G 21; E 44; F 41 相似文献
JEL classification : G 21; E 44; F 41 相似文献
14.
公允价值、专业判断与会计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允价值的确认和会计专业判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导致会计风险。会计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面临的新问题,掌握规避会计风险的方法和程序,在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同时,强化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规则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的金融海啸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引发人们对欧美以及其他发达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方式的质疑。本文通过介绍国外主要的监管方式,即规则导向监管和原则导向监管,比较两种监管方式的特点、优点、缺点,并提出将两种监管方式相结合,为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提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文献考察总结了决定网络银行服务质量的因素,实证分析了决定中国的银行网络服务质量的因素如何影响顾客满意度。研究结果表明决定中国网络银行服务质量的信赖性、共感性、相互作用性等因素被认作是影响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陈静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80-83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上的不足,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世界各国强有力的干预刺激下,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新形势下加强银行监管势在必行。在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对商业银行进行合规性监管仍将是现实情况下我国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我国银行监管现存的问题,建立监管的博弈模型,得出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并从完善监管的法律体系、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监管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监管的国内国际协调、完善国内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等方面对我国现行银行监管制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集中与效率--基于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亚洲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方法研究混业经营下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银行集中会带来两种相反作用的效应: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银行集中度提高所带来规模经济上升促进银行效率;相反专业化经济下降损害银行效率.实证分析(1)支持理论所表明的均衡关系,银行效率与银行集中等变量存在协整关系.(2)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集中与银行效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规模经济效应大于专业化经济效应.因此混业条件下,提高银行效率必须寻求有效途径,加强竞争,适度提高商业银行的集中度. 相似文献
19.
Alves Antonio J. Jr; Dymski Gary A.; de Paula Luiz-Fernando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32(3):395-420
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banks and banking industry behaviour in credit expansion. Theauthors argue that the balance sheet structure of an individualbank is only partially determined by its management's decisionabout how aggressively to expand credit; it is also determinedby the balance sheet positions of other banks. This relationshipis shown explicitly by a simple disaggregation of the variablesthat enter into the economy-wide money multiplier. The approachtaken here revives the multi-bank approach to banking analysispioneered by Wallace and Karmel in the 1960s, which is particularlywell-suited to integrating micro and macro levels in Keynesianbanking analysis. 相似文献
20.
We consider a pollution permit market with a large firm and fringe of competitive firms. To smooth compliance towards a long-run
emissions goal, firms are initially allocated a stock (i.e., bank) of permits that can be gradually consumed. We first show
how the large firm can credibly manipulate the spot market in subgame-perfect equilibrium. Motivated by features observed
in the US market for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we then show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stock transactions has no effects on
market power, but that forward trading and incomplete observability of stock holdings do have pro-competitive effects.
Both authors are also Research Associates at the MIT 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