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政企职责分开、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能分开、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开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以产权管理为主线,以授权经营为特征的多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经营新体制。  相似文献   

2.
乔慧 《企业导报》2012,(6):15-1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在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真正形成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两个基本层次。对此,分别研究建立它们各自的管理规律和管理途径,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高兰 《新疆财会》2006,(2):32-34
从理论上讲,作为财产权利的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职能是追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本回报,其体现的是一种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来讲,所有权具有法律赋予的强制性,即拥有对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财产的占有和使用者不一定是所有者,此时,所有权的核心就表现为对财产的处分权和收益权。对出资人而言,表现的就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也即是享有利润分配和股权转让的权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受政府委托,行使着出资人职责。出资人进行投资就是为了获取投资回报,《公司法》很明确地规定了出资人应享有的收益权,那么国资委即享有国有资产的收益权,享有它所占有的那部份国有股权所应得的收益处置权。因此,对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和使用管理以及对国有资产收益进行统筹规划,是国资委作为出资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之一和在新的监管体制下最重要的职能。本文就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尽快建立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制度予以商榷。  相似文献   

4.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难点综观□李力强改革旧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提出来的紧迫任务。改革的目的,是寻找和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所有制实现形式,真正做到政企职责分开,既把国家该管的管住,又赋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但从目前...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外交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和海关总署日前联合发布了《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办法》首次明确了政府与企业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了政府所有权监督职能和约束机制,同时规定实行政企分开,对企业实行放权。 《办法》规定,境外国有资产经营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政府分级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境外机构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人,对境外机构占用的国有资产负有安全有效使用和保值增值的责任。 《办法》还规定,中央管理的境外企业的重大资本运营决策事项需由财政部或由财政部…  相似文献   

6.
企业内部体制改革与管理的几个问题刘书亭企业外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主要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国有资产所有者执行主体的正确塑造,即政资有机分开;二是政企职责的科学界定与分离。十几年来,外部改革一直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举国上下所关注,并成...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内部体制改革与管理的有关问题探讨刘书亭,李晨企业外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主要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国有资产所有者执行主体的正确塑造,即政资有机分开;二是政企职责的科学界定与分离.十几年来,外部改革一直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举国上...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即将迎接21世纪、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之际,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运营体系,我们就不得不面对国企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如何对待国有资产的重要地位,如何在改制中充分发挥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活力,将是国家与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一、产权关系的不规范行为政府及主管部门行为不规范,造成政企依旧不分。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政企职责分开,企业摆脱对行政机关的依赖,有效的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作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9.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推行.新体制中的国资委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专司机构,按照政企分开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新体制推行近两年,"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等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因此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从国家经贸委最近举办的《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监管条例》)培训班获悉,国家体改委政策法规司副司长于吉同志在谈到制定《监管条例》的意义、过程、原则以及体现的指导思想时指出,制定《监管条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国有企业财产的监督管理,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监管条例》规定了企业财产监督管理应当遵循的六项原则。它们是: 一、政企职责分开; 二、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 三、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相似文献   

11.
为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近年来我国尝试了多种运作模式。TOT项目运作模式作为新兴的运作模式,近几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应用。该模式以转让主体利益双赢的原则为基础,分离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效地解决我国国有资产在经营权转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平衡和协调主体双方的利益,在我国国有资产经营权转让中应积极引入该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调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简称三统一、三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行使所有权的基础上,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13.
一、政企难分的根源何在早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中央就已经提出,要解决我国传统体制中的政企不分问题,可是迄今为止政企不分仍困扰着国企改革。首先,政企难分的根源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否可以彻底分开。从西方市场经济发展历史看,单人业主制企业发展到合伙制企业,依然是由所有者直接经营,并负无限责任,风险较大(真正自负盈亏);到公司制企业时,由于筹集资金和分散风险的需要,股东日益分散化,公司规模也日益扩大,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股东)享有选举经营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就要坚持政企职责分开,保障国家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实现企业财产的保值增值。企业要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这是国家和社会对企业提出的基本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正在试点,企业资产增值审计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大的报告指出“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代表困家般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权益,仪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休制改革确定了基本的目标和原则。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目标,随之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0月,作为自治区政府出资人代表和监督管理自治区区本级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直属特设机构一自治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与政府其它职能部门最大的区别是,直属特设机构的工作职责决定了自治区国资委明确的战略目标定位,就是追求其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最大回报,在注重国有资产最大回报的前提下,适当照顾其他目标。也可以把自治区区本级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是否实现,视为自治区国资委工作任务是否圆满完成的标致。国资委所有工作都是为实现自治区区本级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做注解。  相似文献   

18.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经营体系改革构想四川省嘉美纺织企业总公司刘汉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强调政企分开。而政企又难以分开,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也不易,其主要症结就在于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在国家与企业之间没有完全理顺,政府既行使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又行使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实体的并存.国有企业具有较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国有企业之间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市场交换由物物交换发展成为由物引起的法人与法人之间的权责利的重新界定和转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由于国有企业所有权空泛和缺乏人格化,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层次过多。职责不清,加之企业存在腐败行为,致使国有资产管理  相似文献   

20.
徐新佳 《福建财会》2003,(11):40-41
党的十六大提出国有资产改革新思路.“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国有资产改革的大背景下,巨量的国有资产需要流动起来.大量的国有资本需要退出竞争性领域,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可能遇到许多财务会计问题.本就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