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禁欲精神     
“禁欲”在不少宗教中都是颇为重要的修行实践,基督教的“禁欲”精神在西方宗教传统中最为典型。人之欲念乃人性表现,而宗教的“禁欲”精神及僧侣主义则被视为“违背人性”,成为其受批评和指责最多之处。但在基督宗教的信仰观念中,人的欲念和贪婪则与罪恶相关联,被称为邪恶和不义之源,“禁欲”遂成为其宗教克服欲念、达到升华和救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数与哲学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约前500)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曾组织学派盟会,宣扬宗教神秘主义和数学思辨。他在西方最早提出了“哲学”和“哲学家”之词,其原意乃“爱智”和“爱智者”,以表示“趋向智慧的努力”及其实践者。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中科学、哲学与宗教密切关联之端倪。  相似文献   

3.
西方宗教文化中的“拯救”精神源自犹太教、基督宗教的信仰传统,是其灵性追求的核心主题之一。在这两大宗教体系中,其“救主”观念的典型表述为希伯来文的“约书亚”(Joshua)、“弥赛亚”(Messiah)和由此演变而来的希腊文“耶稣”(Jesus)、“基督”(Christ)。“弥赛亚”的希伯来文原意指“受膏者”,因古代犹太人封立君王和祭司时敷膏油在受封者额上而得名,意为受上帝派遣者。古代犹太国灭亡后,犹太人相信上帝将派一位“受膏者”来复兴犹太国,故此“弥赛亚”成为犹太教中“复国救主”的专称。基督教诞生后宣称其信奉的耶稣即“弥赛亚”(希腊文译为“基督”),但他不是犹太人的“复国救主”,而是全人类的“救主”。因为基督教相信上帝乃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所以“基督”即楷“上:帝拯救”.乃“救世丰”。  相似文献   

4.
自苏格拉底以“我知我无知”的方式提出人之自我认识的主体思想以来,欧洲思想史上经历了长达约两千年的沉寂,直至17世纪的笛卡尔才打破这一僵局,以“我思故我在”这一名言迎来了西方思想的主体时代。不过,其间也的确有为数不多的哲人间接地回应了这一主体性认知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人都代表着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起着思想进程中“分水岭”般的划时代作用。  相似文献   

5.
卓新平 《三联竞争力》2008,79(10):71-71
“光”自柏拉图以来就是西方思想家所关注的现象。柏拉图在谈到“善的相(理念)”时曾用“太阳”作比喻,说太阳是“善”在可见世界中产生的儿子,因为有了来自天上太阳的光,人的眼睛才能很好地看见,其对象也能很好地被看见。此后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亦论及“光”之“流溢”。在宗教传统中,犹太教、基督教的《圣经》论及上帝首先创造了“光”、分出光暗,而基督教的《新约》进而阐明作为上帝的“逻各斯”(道)是光,其创造的“生命就是人的光”。  相似文献   

6.
卓新平 《三联竞争力》2007,61(3):152-152
宗教认知通常包含有神秘主义的因素,而宗教经验也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神秘体验。这在西方宗教文化传统中亦颇为典型,由此构成其“神秘”精神和神秘思维的特色。德国宗教思想家奥托在其名著《论神圣》中曾颇为深入、透彻地对这种“神秘”的精神、体验和思维进行过剖析。他认为宗教中对“神圣”的认识乃反映出宗教信仰者极为独特的精神体验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卓新平 《三联竞争力》2007,61(3):153-153
西方律法传统与其宗教文化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其基本构建可以追溯到基督宗教的律法意识及其社会实践。而基督宗教的律法之形成则基于古希伯来宗教戒律和古罗马律法观念。对基督宗教律法传统起着关键作用的乃是古希伯来民族宗教中的“契约”精神,与“神”立“约”成为了一切人世立约的基础和根本。从该意义上讲,西方主流宗教往往被视为“立约”的宗教,其宗教经典被称为“约”,而其基本神学观念则有“契约神学”之说。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Platon,出生于公元前427年)是古希腊哲学的著名代表,在整个西方宗教与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他原名阿里斯托克勒(Aristocles),少年时因其体育老师有感他身体强健、前额宽阔而让他改名为“柏拉图”,希腊语“宽阔体魄”之意。他早年师从苏格拉底,被其恩师视为“在梦中见过的天鹅”。师生之间经常以“对话”形式促膝长谈。  相似文献   

9.
文化史意义上“西方思想体系”的奠立,可以寻踪到古代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他在西方文化发展上有“第一位西方的思想家”之称,也是西方古代与中世纪得以交接和沟通的哲学大师。其传奇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可以用“悔过与创新”这一表述来从人性意义上揭示西方社会文化如何告别其曾经辉煌却终归衰落的远古,走入漫长、复杂、在“黑暗”中仍能现出生机的中古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佛家人才观     
佛家讲四大皆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哪里来的从才观?其实不然,世间各种宗教中,也许佛家是离人世最近的。佛也好.菩萨也好.其实他们都没有坐在大雄宝殿里(坐在那里的只是佛像).而是就在你我身边。佛家提倡“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要求菩萨入世度人救人;反过来说,凡是现实生活中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人,  相似文献   

11.
简曰 《国际广告》2010,(1):100-103
代理:米兰·扬罗必凯 客户:Glassing太阳镜 评析:带上Glassing太阳镜,你的脸看起来很像屁股?这一系列广告让人得出的结论:一定让广告主很想踢创意人的屁股。广告语“吻我的眼镜”(KISS MY GLASS)也许直接借用了西方常用的俚语“吻我的屁股”(KISS MY ASS),但这句俚语本是对入的一种不敬,或开玩笑的表达。借用在这支广告中,虽然赚了眼球,却赔了名声。  相似文献   

12.
《三联竞争力》2009,93(12):77-77
“随”卦之“顺从”就是适应,就是人要顺应时势的发展和变化。任自然世界中,人类必须谦卑地遵循自然规律;在人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人必须随顺社会现实以适应形势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构建和睹就必须虚心随和地适应对方。  相似文献   

13.
创业公司花钱请顾问,得让顾问对你“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我开设的精益创业课程“Lean LaunchPad”学员中,Roominate是我最喜欢的创业团队之一。这个团队的两位创始人是斯坦福大学研究生爱丽丝(Alice)和贝蒂娜(Bettina)。爱丽丝和贝蒂娜希望女孩子们像她们当初在课堂上搭建玩具一样,激发出对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兴趣。她们为此创立Roominate公司,开设了电子商务业务,很快还将推出零售业务。  相似文献   

14.
《光彩》1996,(8)
我眼中的个体户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老祖宗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形形色色的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依据不同的关系组合成不同的群体。对我们来说,视角主要落在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工商(个协)干部这两大群体上。二者关系密切,密切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相似文献   

15.
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在宗教中既颇受关注、亦多有争议,理性的意义和其局限是基督教思辨中常触及的问题。因此,宗教理性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各自所代表的思维方式作为两条相互交织、此起彼伏的主线而在基督教思想史上延伸。在欧洲中世纪这段历程中,安瑟伦(Anselmus,约1033~1109年)以首先凸显理性的意义及其在基督教信仰中的独特运用而引人注目,其思想亦成为中世纪系统经院哲学之探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的“中国特色”的表述,其目的在于区分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类型的美学意境。“我”特指意志认知主体或主体的意志认知,存在“美术”中的认知主体从结果看均属“静观”纯粹认知主体,即无意志认知主体,也即审美认知主体;“优美”与“壮美”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观审心理经验过程,它们构成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不同审美内涵。仅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解释“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未免失当。  相似文献   

17.
《圣经》中有耶稣为门徒洗脚的故事,而现实生活中亦有一校长坚持十年为学生洗脚的事实。据报道,香港屯门锦明慈善基金马可宾纪念中学副校长苏振威认为,培育学生谦卑的心比成绩更重要,“谦卑才懂反思,人生才会进步”。每年均会为毕业生举办毕业叙餐,校董、教师、家长和全体毕业生都会出席,席间学生分享校园生活故事,校长还会跪下为两名学生代表洗脚。对于此种举动,苏振威解释,洗脚的传统是效法耶稣为门徒洗脚的圣经故事,让学生看见职位高高在上的校长都愿意做别人眼中低微的事,期望学生做“仆人领袖”,“领袖不是对别人指指点点,受人服侍,而是要做仆人,要服侍人。”  相似文献   

18.
两年前,我曾经撰文指出,中国传媒业面临着“拐点”。我的观点虽然有相关的研究数据做支撑,但当时还是有不少人不以为然,认为中国传媒业一片欣欣向荣,何来“拐点”之虞?!而现在,当这个“拐点”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突然”出现的时候,业界则又是一片悲观之声,认为传统媒介(尤其是报业)发展的衰退期来临了。其实,这种观点同样是我坚决不能同意的。我认为,中国的媒介业(包括报业)在此番“涅磐”式的洗礼之后,通过体制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爱智精神     
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是古希腊哲学家,其思想代表着西方精神的发展进入了古希腊的“智者”时代。他的父亲为石匠,母亲为产婆,自己一生命运多蹇,最后被法庭以反对希腊雅典民主制之罪而判处死刑。苏格拉底好谈论而无著作,其言行多由弟子柏拉图所记而留世。苏格拉底虽述而不作,却以其追问、引导而得以求知的“助产术”为西方思维之综合、归纳、寻找本质的“辩证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气”与“势”:我的创作“勇士”系列(见图),至目前而言,有四个草稿,主要是受秦兵马俑陶塑启发。四个勇士形象,分开塑造,每一个构成一个独立单位,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与古代秦兵马俑的单体塑制,有某种暗合。假如从兵马俑坑中,挑出任何一尊,它都能构成一个独立作品,无数这样的单体组合,便会形成一个军队,一种气势,一股排山倒海、压倒一切的力量。我创作“勇士”系列,主要有感于其“阳刚”之美。姚鼎在谈到这点时说:“其得与阳与刚之美者,则如雷,如霆,也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重山峻崖,如决山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金铁,其与人也,如冯(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种对力量的赞美,颇有点类似于西方美学理论中与美(或优美)对应的范畴--“崇高”。康德认为,崇高事物的特点,一在力,巨大得力量或气魄,二在量,无比的大,超越感官或想象所能容纳的惯常极限,“他一方面,使我们的抵抗力在他们的威力之下相形见拙,显得渺小,不足道,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抵抗力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凡庸。”秦俑艺术的磅礴气势,主要是通过形体的硕大和不厌其烦的重复而造成的心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