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书讯·商道     
《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本书是彼得·德鲁克的自传。他刻画了自己漫长的一生中结识的诸多人物.包括弗洛伊德,亨利·鲁斯、阿尔弗雷德·斯隆等。回忆录里的每一组人与事都扣合着20 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  相似文献   

2.
朱磐 《中外管理》2011,(9):127-127
身为总统,我没有回头路可走。面对复杂时局,我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并接受最终的结果。 “作为一名总统,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决策。”——这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他的回忆录《抉择时刻》序言中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3.
“集团负责办油库码头这个项目的经理常常觉得个中纠缠太多,我还开玩笑的说他可以在整个项目完成之后写一个回忆录”  相似文献   

4.
海岩计划再写一部小说,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太缺钱了!”他有些无奈地对《中国新时代》说:“我自己管理的企业都非常赚钱,但是被朋友煽动自己投资的都赔钱,可能是因为我不操作的缘故吧,我也实在没有精力操作。我现在手里真是缺钱,如果你给我200万,我就不写了。”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信息》2012,(10):31-31
我对企业的“经营者”有另一种诠释。所谓经营者,是指在企业里有主人翁精神的人,不管是企业主还是普通员工,都把自己当成参与者,企业的一切事情都与自己有关,他的内心是充满力量的。而持打工心态的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自己当成了旁观者,他的内心是充满无力感的。  相似文献   

6.
看了《当代经理人》2005年12期的“理念”栏目对彼得·德鲁克的追忆,本人感慨良多。这位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一生游走在正统与异端之间,而在他身后,却不知不觉留下了一门学问。德鲁克始终以旁观者自居,他以创立管理学成名,但他视野所及,已经远远超越了管理学本身。他那本为通用而作的《公司的概念》,甚至成为白宫工作人员的必备手册。所以,与其说他是管理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思想家。前一段时间关于“中国有多少合格经济学家”的讨论甚为热烈,其实对一个学者而言,合不合格不在于他首先留下了多少学术成果,而首先在于他留下了多大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岷 《中国企业家》2003,(7):150-150
当本书作者克雷格·霍尔——一位颇有成就的美国企业家——准备将自己写的《负责任的企业家》出版时,他周围的公关顾问、出版商们均问他一个问题:“你想要什么?” 如果霍尔从来都呆在美国国内做他的房地产生意和其他投资,他或许不会有冲动要写这样一本书。1997年,他的妻子被任命为美国驻奥地利大使后,他将他的生意开始延伸到中东  相似文献   

8.
《山东企业管理》2012,(10):94-95
我为生活写精神——舜耕山翁尹延新自述 绘画大师黄宾虹曾说:“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牛活写精神”。大师的这句话道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及艺术家所应有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我实在没有办法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我很喜欢亮丽的颜色,而不喜欢暗淡的颜色。”他就像管理学天空的一抹阳光:激情、反叛、革命……《财富》杂志把他评为“管理领袖中的领袖”。《商业周刊》把他形容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最优秀和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天才”,“商业最好的朋友和最可怕的梦魇”。《华盛顿邮报》这样描述他:“他富有传道主义精神,肆无忌惮,他几近疯狂的单纯,但又是如此地富有说服力和有趣。而且事实证明,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对的。”他对自己的评价则是“令人嫌恶、难以取悦的人;失败的挑战者;叛徒王子;热情大师;专业大嘴巴”。…  相似文献   

10.
杨靖  张宁 《中国企业家》2009,(11):78-79
一见面,陈刚连连道歉。他感冒了,鼻音很重。“我经常开玩笑说,我想写两本书,一本书叫《跨界》,一个叫《边界》。”这位快乐购物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话题扯远了。他语调快速不失温厚,用词简练易懂。“跨界是行动主义、英雄主义,是实证主义。而边界是危机主义,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自己的分寸。两者都是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英才》2004,(11):10-10
高考时,有位朋友发挥失常,勉强上了第二志愿,我写信给她,说:“既然我们总会遇到失败,那不如让它来得越早越好。这样我们便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气力颠覆它。也会更早地享受失败带来的经验。”信寄出后,这位朋友不再与我来往,也许她觉得我不能明白失败的滋味是如何苦。最近的热门书是克林顿的回忆录《我的生活》。寥寥几笔便写出他的最痛:他是个遗腹子,一生中都在渴望填补没有父亲的空白。年轻时候便觉得生命苦短,这驱使他努力把生活的每一时刻都过得尽可能充实。同时做好准备,迎接下一个挑战。这本书很厚,克林顿写了许多早年的失败:酗酒的继父朝他开枪,被公羊攻击几乎丧命,  相似文献   

12.
张者  越飞  赵亮 《英才》2000,(12)
是非:中国文坛尽是些是非,报纸一登就是什么“胡风案”、“老舍之死”之类的。这和文化无关,对于一个迷恋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这都是不屑一顾的事。文学:现在是一个无文学的时代,中国文学正在梦游。根本不清醒,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念去走路。走哪算哪。体验:我认为我将写的这部书太深刻了,过去写的东西都是皮毛,没写出自己生命的体验,人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扛船赶路     
某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请他帮自己解决困扰自己许久的苦闷。他对大师说:“大师,您快点帮帮我吧,我是那样地孤独、痛苦和寂寞。为了排遣掉这种负担,我已经跑了上千里路。  相似文献   

14.
很多传统行业都难以解决的连锁化难题,被一个风水大师成功化解。作为新加坡新天地集团的董事长,彭钟桦习惯人们称他为“彭大师”。他和他的公司提供的主要服务是命理咨询,即算命——这也是全球第一个上市成功的风水公司。  相似文献   

15.
我画漫画几十年,以此为业,也有六十年了。近几十年里,还不断写杂文发表。因性之所近,曾写过相声和喜剧小品,制作过动画。这些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幽默。可我就没想过幽默到底是什么?记得是在1979年的一天,相声大师侯宝林来我家时向我说,他觉得有的年轻演员不大懂幽默,不会使“包袱”,问我:“幽默到底是什么,怎样解释?”我说不出,约他明天再来,一块儿商量。商量了一个上午,毫无结果。他说:“咱们都是搞幽默艺术的,应该知道幽默是什么,说得出来呀。”我说:“交给我吧,我查去。”就从那一天起,我一直不断地查到现在,除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16.
约翰尼是一家连锁超市的打包员,他利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设计了一个程序,他把自己寻找的“每日一得”都输入计算机,再打上好多份,在每一份背面都签上自己的名字。第二天他给顾客打包时,就把那些写着温馨有趣或发人深思的“每日一得”纸条打到买主的购物包中。一个月之后,连锁店里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无论在什么时间,约翰尼的结账台前排队的人总要比其它账台多好多倍。值班经理很不理解,就大声对顾客说:“大家多排几队,请不要都挤在一个地方。”可是没有人听他的话,顾客们说:“我们都排约翰尼的队,因为我们想要他的‘每日一得’。”点…  相似文献   

17.
他者的目光     
有外国友人大致这样说过:在中国待一个星期,能写出一篇报道;待一个月,能写出一部长篇小说;待上一年,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也许可以这样来类比:在一个地方待一天的,是普通记者,待一个月的,是深度调查记者或旅行作家,待更长时间的像是人类学家——他们通常都会陷在当局者迷的困境之中,过于沉迷于当地的文化,以致无法保持必要的旁观者的视角。记者何伟(原名彼得·海斯勒)在中国待了十年,但并没有变成“人类学家”,也许是因为他一直在移动:  相似文献   

18.
杨敏  宫静 《英才》2000,(12)
今年48岁的邹静之据说是个不错的男高音,所以他常跟唱歌的人说自己是写戏的,跟写戏的人说自己是唱歌的。“我走到哪儿都快乐,爱和朋友讲趣事,开玩笑,很多朋友都喜欢我,这比什么都可贵。”结果,不小心,就成了电视黄金时段的剧作家。写作是与生俱来的事生于江西赣州,长于北京的邹静之,对于老北京城始终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浓郁的旧京情怀。一部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审计厅第一任局长孙志远同志在去年夏天送给我一本他自已写的书——《亲历情》。这本书以流水账般简洁方式叙述了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引发了我对人生的又一次思考。 孙局长在书中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早年贫寒困苦的生活,醇厚的家风,造就了他达观向上的性格。在“走上谋生路”一节中,他叙述了自己为了生存有事就干,充满了艰辛、苦涩。读着他  相似文献   

20.
书房,泡一杯清茶,远眺终南,恍惚间竟产生一种在写前半生回忆录的“错觉”。提笔放下,下笔删去,仿佛在记忆的反思中,在求学、工作与生活的实践考验中,正在对自己上半场的人生做着一次“从我出发,回到自我”的检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