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选取英国伦敦金融城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翔实有效的数据和事实,验视伦敦金融城发挥金融集聚效应,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程,进而从构建金融软实力的战略视角出发,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进行综合评判,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尼娜 《深交所》2007,(6):27-29
1986年10月27日,英国开始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金融改革浪潮,因其改革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远,被世人称之为“金融大爆炸(Big Bang)”.这场改革旨在大幅度减少金融管制约束,实现金融业高度的自由化,从而使伦敦重拾国际金融中心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商银行(伦敦)有限公司(简称“工银伦敦”)为中国工商银行的全资子银行,是建国以来中国银行业在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一家以子银行形式成立的机构,是迄今为止中国在英金额最大的单个投资项目。2003年5月,工银伦敦获得英国金融监管局FSA颁发的经营执照,注册资本金1亿美元,于2003年9月正式营业。  相似文献   

4.
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金融集聚和扩散的动态过程,反映了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本文从拥塞效应、金融安全、追随客户、地区竞争以及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等方面解释了金融扩散的原因。针对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融集聚和扩散的现状,结合静安寺、淮海路商圈总部经济和金融机构集聚度较高的状况,提出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规划布局中“1+3+1”,即“一主三副”和一个灾备中心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纽约及伦敦金融中心对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在我国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承担全国经济、金融和商业调控中心的同时,要发展称为国际化大都市,客观上要求北京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提升北京的金融竞争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因此借鉴世界一流金融中心的优势和长处,是北京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对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中发现,金融中心的形成是由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程度决定的,同时,监管制度和政府政策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北京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纽约、伦敦等国际一流金融中心的优势,完善和成熟金融市场,提升金融业的活力,逐步建立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6.
国际金融中心的非银行金融中介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发达的金融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攫取大量财富,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运用非银行金融中介在国际金融中心的信息生产、产品创造、资产定价和风险分散方面的优势。因此,本文拟借用生态学中的食物链分析,把非银行金融中介纳入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生态圈来研究,分析非银行金融中介在金融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揭示其服务内容,研究其功能和作用机制,以期促进非银行金融中介的发展,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7.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与内地的金融关系李守荣今年7月1日,香港要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大转变——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了!香港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百余年的一大历史耻辱。从此,香港就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保持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按照《...  相似文献   

8.
特里萨·梅(Theresa May)曾在伦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工作过二十年——最初为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的基层职员,之后在现己解散的支付清算服务协会(Association for Payment Services)担任中层职位——她或许从未想到过有一天自己会面临目前的困难局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相关研究,但使用权威数据,对全国各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的成果还十分有限。本文利用"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对全国范围内互联网金融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正式检验和讨论。通过对335个地级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空间自相关进行分析,本文发现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地区集聚效应。此外,应用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即便是在控制了多个区域经济特征变量,区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0.
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论金融中心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金融产业集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新现象,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撑力。本文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国内外现状进行简单的综述,分析了金融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机理。鉴于金融中心是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果,本文以我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为例,对金融产业集聚进行了实证考察,并提出推动进金融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现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从外延来看,上海要成为金融机构集聚的中心;从内涵来看,是上海各类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延伸。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理应发挥着主导作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给在沪商业银行特别是上海本地法人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视角,结合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实际情况,从政策制定、机构建设市场发展和产品创新等多层面,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给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同时就如何抓住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契机,不断提升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竞争力,加快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于打造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析与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讨论了国际金融中心成立的条件,考察了伦敦、纽约、香港、东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程,分析了中国城市一香港、上海、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机遇和挑战,并从战略的高度,讨论、评析了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吕炳斌 《新金融》2009,(6):29-32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需要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和法制协调。在法制建设上,目前上海市已经展开地方立法。借鉴国际经验,为推进我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必要以全国性立法的形式颁布纲领性、框架性法律,上海市人大或政府再进行相关的立法,具体实施相关监管措施、鼓励措施、限制措施等。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要相应的法律政策支持,我国的相关金融立法也有必要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徐冬根 《金融论坛》2005,10(7):11-15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也是国家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应贯彻整体规划、适度超前、与国际金融规范相协调的立法原则,其法律系统构建需要关注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在静态层面应确保发挥基础作用的框架性法律,引导作用的放权性法律,推动作用的优惠性法律以及保障作用的监管性法律之间的统一与和谐;在动态层面应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分步推进的发展战略,对各个阶段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订节奏和出台时间做出系统安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金融法律意识、严格金融行政执法和规范金融司法。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金融业是其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是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蓝图中处于关键地位. 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律 金融业是世界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胡经生 《新金融》2004,(8):21-23
一、资本市场在上海金融中心 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综观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资本市场在金融中心的萌芽、发展与最终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目前,上海已建立起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以及黄金市场等在内的门类比较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确立了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 以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起点,资本市场在上海金融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中心圈层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争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的首要目标,而当前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却悄然从"点式"向"圈层"转变.本文基于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密集区发展动态的考察和分析,发现伦敦、纽约和迪拜分别领衔欧洲、美洲和中东地区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圈层系统参与全球竞争,而亚洲地区主要金融中心尚未能成功建立本地区的金融地域系统.鉴于这一新兴发展模式,本文集成金融地域运动理论、专业分工理论和中心地理论构建"三元理论分析框架",试图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并由此得出发展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记者:谢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首先请您回顾一下2019年香港金融市场及银行业的运行情况。余伟文:2019年10月1日,我接任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但从1993年开始我就在金融管理局工作了。26年来,我经历了香港回归后金融业大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银行总部圈与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总部是金融中心的标志.金融市场与银行总部互为条件,银行总部圈的层级决定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能量.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率先成立以及大型商业银行营运机构在上海的逐步集聚,为发展银行总部圈奠定了必要基础.比较若干模式,交易、创新型功能总部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以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在上海设立功能型总部为突破,形成中外资银行共同参与合作竞争的高层级银行总部圈,增强对长三角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并走向综合化、国际化,这是积极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empirical link between international consumption risk sharing,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for a group of twenty-nin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G7, the Euro area, and the OECD. Estim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risk sharing in the Euro area is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G-7 and the OECD, and (2) a higher degree of risk sharing is associated with a greater degree of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a lower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ore financially integrated countries might be better able to insure themselves against idiosyncratic income shocks and countries with more developed financial markets might tend to engage in less consumption risk sharing with other countries thanks to their own sophisticated financial markets. Holding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equal, countries in the Euro area engage in significantly more risk sharing than the ones in the G7 and the OE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