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9 毫秒
1.
本文对前人对于“所”所做的研究作了一个整理归纳,从“所”字本意入手,重点讨论“所”与动词结合后的词性、用法以及演变的过程.同时讨论了现代汉语中“所”字结构的应用及切分.  相似文献   

2.
各国关于“标准”一词,都有自己的词源和词义。汉语中的“标准”,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词源也较早。汉语“标准”一词是“标”字与“准”字构成的,二字含义相近,有时相同,但又都有各自独特的意义,二者合并构成了“标准”一词并形成了特有的概念。 一、“标”与“准”的字义 标 “标”字,最早在概念上似乎与“标准”并无直接联系。在由“标”字所组成的众多词汇中,“标准”中的“标”字,其含义经历了一个  相似文献   

3.
杨艳 《湖北审计》2011,(10):53-53
什么是赢?翻开《汉语大词典》可以看到:“赢”字由三部分、五个字组成。“亡”字为字首。“口”字为中部,“月、贝、凡”三字为下部。“赢”字用字之繁多,组合之复杂,结构之鲜明,喻意之深刻,在浩若星辰的中国汉字中极为少有。看来,“赢”字的组合自有道理.能够给审计人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美国曾做过一次“世纪之字”评选,“她”字超过“网络”、“科学”、“人文”、“经济”等词,成为21世纪社会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在当今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此“女尊男卑”,只因为社会购买力的70%以上已经掌握在女性手中。女性汽车、女性游戏、女性信用卡、女性俱乐部……如此多的事实,都不断地印证看“她”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5.
于斐 《经营者》2003,(6):61-61
<正>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一次会议上曾作过拆文解字,他说,“挣钱”的“挣”字,是“手”字旁加一个“争”取的“挣”字,这表明财富是要脚踏实地、花大力气动手去做的,是要费心费力去争取的;而“赚钱”的“赚”字,是贝字旁一个兼并重组的“兼”字,“贝”代表财富和资本,于是“赚钱”这种模式其实代表的是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其实,“挣钱”与“赚钱”,是获得财富的不同路子,也是指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模式。这方面值得人们在经营层面细心思考。  相似文献   

6.
阳桀 《上海企业》2010,(7):101-101
上海话里带“老”字的词俯拾皆是,有名词,也有形容词。由“老”字构成的名词,有些是上海话所特有的。指称人的如:“老公”(丈夫)“、老婆”(妻子)、“老头子”(年老的男子)、“老实头”(老实人)等等。指称物的如:“老虫”(老鼠)、“老酒”(酒)、老虎灶、老虎钳、老古董等等。  相似文献   

7.
小敏 《上海企业》2013,(10):94-95
中国的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区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一些文学作品中,“伊”字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例如在著名的杭州“湖畔诗人”的诗集《村的歌集》中有《怅惘》一诗,它的前半是这样写的:“伊有一串串的话儿,想挂在伊底眼角传给我。伊看看青天上的白雁儿,想请他衔了伊底心传给我。”  相似文献   

8.
杜永道 《秘书工作》2010,(12):51-51
有位秘书朋友问“机制”跟“制度”的用法有什么不同,因为在工作中,这两个词出现频率很高,但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戴昕 《活力》2005,(4):145-145
由于人类思维规律的共同性。一种语言中的词一般来讲,可以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相对应的词,可以称为对应词。如:BoДa“水”KpacHbIЙ-“红色的”XoДИTb“走”等,就是俄语和汉语的对应词。这种对应关系也应以词义为准,词义除了准确明晰地反映或指称客观事物之外,还存在着界限模糊,不够明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白水 《财会月刊》2014,(9):I0010-I0010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茶”字。“茶”字从“茶”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茶”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11.
阳桀 《上海企业》2010,(6):97-97
“吃”字,本意是吃食物的意思,如,吃饭、吃菜、吃水果、吃茶、吃冷饮等。但在上海话中,“吃”字和某些词搭配起来,却形成一种独特的用法,表达了完全不同于本意的意思,且风趣、诙谐、形象。试看以下一些比较典型、常用的“吃”字词:  相似文献   

12.
说“平”     
我很久以来,总想说说这个“平”字。 平,这是个在汉字里很普通的字,人人识得,人人懂得。记得童蒙的识字课本中,就有一句“天下太平”。 “平”字,常见常用。带“平”的词汇多得很: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汉英语言中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其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极易导致东西方人理解的误区。本文主要探讨了“红、黄、蓝”三色的文化差异以及在英汉互译方面的方法,旨在为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英汉双语翻译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与汉语“假冒”词相对应的英语词是“60gus”(伪、防造)这个词的由来,还有个小小典故哩。 原来,凡是冒牌货都是假的,它们却试图装成真的,甚至看上去也挺象,但实际并非如此。关于“假冒”这个词只有一点是真的;它是地地道道的美国话,产生于十九世纪初叶。 没有人能肯定这个词的出处,它于1827年在美国的俄亥俄州首次在出版物中出现。那时,警方破获了一个制造假巾的集团。当一大群人围在一起看那台制造假  相似文献   

15.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主要靠语序和虚词等语法手段表达语法意义。同一个句子,改变了词语顺序,其结构语义等都可能发生变化,外国人学习汉语,最难掌握的往往是这一语法形式。本文就以“VP+去”和“去+VP”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在教学中解决好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6.
王新有 《乡镇论坛》2014,(36):29-29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方言中,“尕”是用得最多、最频繁的一个“词汇”。将“尕”不叫“字”而称作“词汇”,是因为“尕”还有一种特殊的指代和寓意。“尕”通指“小”的意思,而临夏人常挂在嘴边的“尕”,除有“小”的寓意外,还有一种生动的怜爱之情蕴含其中。  相似文献   

17.
杜翔 《秘书工作》2011,(11):59-59
有一位朋友曾经向我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其间”义项②为“指某一段时间”,但所举的例子却是“离开学校已经好几年了,这其间,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其间”,是一个文言词组,按现代汉语说,即“那段时间”。因此,用“其间”的时候,前面不能再用“这”,否则,就成了“这那段时间”,不通。如果用“这”,则后面应该用“期间”。  相似文献   

18.
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亚西  杨波 《财会通讯》2008,(4):127-128
“双语”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且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双语教学”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指汉语和英语)作为媒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高刚 《秘书工作》2015,(4):73-74
在日常文稿工作中,我们经常对一些意思相近的字词难以区分,“查”与“察”字就是典型的一组.结合工作实际,我谈几点体会,以求证于各位同人. “查”字有两个读音,“chá”与“zhā”.读“chá”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检查;②调查;③翻捡着看”.常用字义有翻检、调查、寻找、核查等.例如:“查询”是指查找问询答案或原因,“查收”是指认真核对清楚并接收,“查办”是指认真调查清楚并办理,“查字典”是指翻阅查看字典.“查”一般目的性较明显,要求查出结果、答案、原因或证据.读“zhā”时,《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姓”.  相似文献   

20.
高路 《企业导报》2003,(1):54-55
<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新目标,令人振奋,立即成了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一个热门词汇。 “小康”,尽管这个词国人已经谈了二十多年,一直是我们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实有新的内涵,它使“小康”有了新境界。 “小康”:国民生活水平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