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买方需注意"的并购市场,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各种问题和风险是解答方程式的必要条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一个有趣的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率保持7%以上,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为1%或者更少,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呈现萎缩。因此中国需要调整经济平衡,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  相似文献   

2.
外刊扫描     
《证券导刊》2010,(42):9-10
世行:中国需进一步加息世界银行上周三表示,中国贸易顺差正再次开始上升,而政府在调整经济平衡、把侧重点转向国内消费方面,仅取得了"有限进展"。世行还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调高了半个百分点至10%;但表示,要想抑制通胀预期,需要进一步上调利率。世行有关中国的季度报告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前景基本乐观,尽管近期有人担心中国遭遇"硬着陆"。然而,在  相似文献   

3.
刘世锦 《新金融》2015,(11):4-6
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从一种供求平衡向另一种供求平衡转变。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再平衡,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第一,高投资要触底,通过进一步放开准入的办法来稳定需求。第二,以配额制切实削减严重过剩的产能,稳定实体经济经营效益。第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是寄期望于其完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在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效率,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近期发布了一份有关中国经济再平衡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令世人瞩目,但这种过度依赖投资、严重抑制私人消费的资本密集型增长模式后患无穷,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的失衡主要源自于利率、汇率、能源价格三种基本经济价格的扭曲,与此同时。相对滞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加之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非均衡化趋势。经济再平衡需要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而对于"经济改革需政治改革先行"的论断,报告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关于新常态的话题,媒体议论纷纷,有各种各样的解读,许多专家认为新常态主要包括三层涵义: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超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档;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微刺激”、“精准刺激”。  相似文献   

6.
季铸 《中国外资》2004,(1):48-49
<正>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经济增长、三农问题、国有企业解困和就业等诸多难题。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改革带来的制度效率。以土地承包制为核心的农业改革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1980-1990年中国农业年均增长高达5.9%,是世界同期平均农业增长率2.7%的一倍多。但这种制度效率在80年代后期开始减弱。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转向以要  相似文献   

7.
杜大伟 《新金融》2014,(10):13-16
中国经济转型及其影响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再平衡的过程,要降低投资率,转向以创新为增长源泉、以消费为需求来源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再平衡意味着未来制造业的增速会放缓,服务业会扩张,农民工可能会更多地就业于服务业。户籍制度改革、财政改革、服务业和金融业开放等改革措施对中国经济再平衡最具影响。中国经济再平衡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但成功的再平衡对世界将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三重协同转型,这奠定了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制度和技术基础。在面临高储蓄倾向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设计应该遵循凯恩斯主义的研究路线,从有效需求视角探寻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经济学解释,重视资本积累对长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建立以投资需求为轴心的需求管理政策体系,通过增加国内投资需求实现高储蓄向高投资的有效转化,最终实现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9.
一、 再平衡势在必行 近几年,在谈及中国现行经济模式时,最高领导层反复使用了"不协调、不稳定、不平衡、不可持续"等表述.这看似与中国的成功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评述和现实的差异?中国的政策制定者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系统性抑制了私人消费.这种资本密集型的增长模式并无益于消费和就业的改善,反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GDP增速从2010年的10.4%下降至2013年的7.7%,这样的增长放缓反映了中国经济显著的结构性问题。我们认为中国应该允许增速放缓,或许在短期内降至7%以下,以聚焦于经济再平衡,调整到一个长期可持续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产业数据于2011年12月29日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同时,由于中国多年来依靠以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现在传统的西方顾客在减少,因此中国转向了内需,开始推动中国人更多消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尽管有关数据虽然预测2012年经济增长有所减  相似文献   

12.
陈财茂 《证券导刊》2014,(22):53-54
鉴于广告行业增长趋势没有改变,增长的逻辑没有改变,即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驱动力从外需转向内需、从投资转向消费、从功能性消费转向品牌消费的趋势没有改变,国产品牌大量崛起。从而驱动广告支出不断增长,因此我们维持广告行业“推荐”的投资评级。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1987-2015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统计数据,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自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关系展开了实证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依赖性过强,未来发展将遭遇碳排放阻碍,想要取得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加快推进能源消费的清洁化进程,在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博览》2005,(5):58-58
中国要为经济再次过热做好准备,中国经济增长实已放缓,中国需要明确经济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最近,松花江被污染的事件暗示,中国必须找到一种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平衡的方法。中国以GDP为标准来考核地方政府已导致地方忽视增长质量。笔者认为,中国应当采用国内生产净值(NDP)来代替GDP,优化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推动中国从资源消耗型转为优化质量型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寻求治理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政策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帆  王世华 《中国金融》2006,(16):53-5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近30年的时间里维持了年均9.4%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本轮经济周期中,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宏观经济基本稳定。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路径并不平坦,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内外部失衡,如不及时加以解决,不仅会导致宏观不稳定,还会影响到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正>富士康事件所引发的加薪潮很可能成为中国低劳动回报时代行将结束的一个转折点。加薪可以视作对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价格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剪刀差"的正常回补。工资增长与劳动效率增长不同步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隐性诱因。中国经济要从失衡走向平衡,本质上就是要弥合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工资收  相似文献   

18.
<正>"三驾马车"小幅减速的格局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这其中既有短期内外部环境冲击的影响,也有我们主动进行政策调整和结构再平衡的结果,更有中长期内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本身缺陷的内因和瓶颈效应所致。然而,从更深层面看,这种增长速度的放缓恐怕也不仅仅是主观意愿的达成,更是一种经济阶段发展到某个临界点的一种改变。2011年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常规发展的"新时期",在经历了十年"超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让中国承受各种高风险的代价。  相似文献   

19.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近日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中国入世10年,对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以及未来世界经济再平衡、全面复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丁志杰表示,首先,过去十年特别是过去两年,中国经济都保持了较快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世界第一,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20.
声音     
《中国信用卡》2014,(3):11-11
中国将致力于平衡GDP增长、结构改革和稳定之间的关系。7%~8%的增长速度不仅适合于中国,也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