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宏宇 《银行家》2011,(7):98-100,7
美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仍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例如,监管力度与监管成本仍需权衡,救助成本的分摊机制尚不健全,政府的担保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道德风险问题未能根本解决。我国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需要以此为鉴,结合中国实际,在多个方面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迅猛发展,在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和竞争中重塑了金融业格局。部分金融科技公司持有多类金融牌照,业务条线涉及不同领域,系统重要性逐步显现。本文主要讨论了巴塞尔监管规则下金融科技公司系统重要性监管的问题,提出应该关注金融科技公司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增强系统重要性金融科技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重视关键业务的恢复和处置计划,提升系统重要性金融科技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注重系统重要性金融科技公司监管的适当性。  相似文献   

3.
彭锋 《中国金融》2012,(3):28-30
2011年11月4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公布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名单,共有29家金融机构榜上有名。进入名单的银行必须在2012年年底前提交详细计划,订立"遗嘱"并在2019年前达到不同的附加资本要求,最高标准为高于一般金融机构3.5个百分点的核心一级资本。  相似文献   

4.
在金融体系中,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FI)由于规模大、交易对手多、业务联系广等原因,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稳定。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加大了对SIFI监管政策的研究,确定了识别和评估SIFI的方法,推出了一系列对SIFI强化监管的政策措施,公布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名单。美国、欧盟和英国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加强了对sIFI的监管。我国的中国银行已入选G—SIB,未来还会有大型银行加入G—SIB之列。面对新的形势,客观上需要参照国际社会对SIFI监管的政策新规,完善我国sIFI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5.
2011年4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我国银行业将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等监管标准要求都高于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并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达到新的资本监管标准。尽管近年来,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在经历改制上市后,资本充足率及经营稳健性水平大幅提高,但我国新监管标准的正式实施,仍将对金融机构的微观经营行为,以及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的货币政策框架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徐超 《国际金融》2012,(11):56-60
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组织提出从一个新的角度--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简称SIFI)来理解现代金融中介体系,并重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本文拟解决围绕SIFI的以下相关核心问题:金融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等国际金融组织对SIFI监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怎样识别SIFI?以及针对SIFI的监管动向,又推出了哪些最新措施?一、问题的提出:金融体系为什么不再稳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活跃具有怎样的宏观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7.
所谓监管资本套利(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ReA),就是银行通过证券化和其他金融创新,在几乎没有相应降低银行的总经济风险的情况下人为提高资本充足率。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化和其他技术对资产重新组合,从而在银行风险并没有降低的情况下降低监管资本要求,使其水平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名义风险资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协调一致实施巴塞尔协议Ⅲ金融监管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巴塞尔协议Ⅲ是监管方面对这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回应,是在创建更强、更安全金融体系道路上向前迈进的一大步。但是,对于巴塞尔协议Ⅲ的达成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即巴塞尔协议Ⅲ的  相似文献   

9.
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的苏格兰皇家银行曾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本文通过对苏格兰皇家银行与英国同业的主要监管指标比较,分析其在危机中遭受重创的原因,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和治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风险隐患逐渐积累,因此,加强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防范与化解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及经济转型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梳理危机后国际金融组织监管体制变革,总结危机后在监管协调、监管政策与措施上的国际经验,并从监管资源、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等方面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正致力于降低其道德风险,终结大型金融机构“过大而不能倒”的局面。我国的监管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健全金融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新巴塞尔协议对保险资本监管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辉 《中国保险》2006,(11):57-59
概述 资本监管是金融业监管体系的核心内容,但不同金融机构资本监管体系的发展并不均衡。在银行业,资本监管通常被称为“资本充足率”监管,在保险业通常被称为“偿付能力”监管。与保险业的国际资本监管相比,银行业的国际资本监管体系发展的较早,也较为成熟,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目标和政策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以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SIFIs)监管的广泛关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大而不倒(too-big-to-fail)的问题,其巨大的负外部性以及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成为国际组织和主要国家监管当局研究的重点问题,并成为国际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定义和监管  相似文献   

14.
王飞  郑弘 《国际金融》2012,(10):63-6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不得不对花旗、AIG等大型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产生的损失进行大规模的救助,形成了巨大的金融和财政成本。这引起了各国监管者对应如何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以防止出现"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管"问题的关注和相关探讨。系统重要性银行也因其具有的组织和业务结构复杂、负外部性、不可替代性、道德风险等问题,成为本轮国际监管改  相似文献   

15.
宋莹  宋晶 《金融纵横》2014,(5):40-44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上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国际监管组织在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和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G—SIIs)制定评估方法和特别监管措施的基础上,拟定针对非银行非保险机构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NBNIG—SIFIs)的评估框架,从而使得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更加完整。相对而言,我国对于非银行非保险(NBNI)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借鉴国际监管改革的最新进展和经验,对于完善我国NBNI监管框架、提高监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疆金融》2011,(8):78-85
<正>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的"大而不能倒"问题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降低SIFI风险对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具有关键影响。研究SIFI国际监管改革新的进展,把握国际监管改革趋势,借鉴国际改革经验,对于识别和防范我国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完善相应监管制度和规则,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刘斌 《财政监督》2011,(31):51-52
2010年的G20首尔峰会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新的银行资本监管方案"巴塞尔协议Ⅲ",这一协议旨在通过改进金融资本监管体系,提高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杜绝次贷危机的再次发生。协议规定,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将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由目前的2%和4%分别提高到4.5%和6%。同时还要求建立2.5%的资本留存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该协议提高了银行  相似文献   

18.
19.
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原有银行业风险管理的诸多缺陷。危机之后,国际社会加快了银行业风险管理标准的修订步伐。《巴塞尔协议Ⅲ》于2010年11月12日在G20首尔峰会上通过。国际社会旨在通过对银行业监管标准的修订与完善,构建起长期稳定的银行体系,最大限度避免危机的再度发生。对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的变化分析研究,可以把握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并为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提供思路。银行业监管标准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一、国内外银行业监管原则的历史沿革(一)国际银行监管原则的演变巴塞尔资本协议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旨在全面且敏感地反映银行经营面临的各种风险,促使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从而增强整个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