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近年来外汇储备增长加快,截止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巨额的外汇储备已引起世人的瞩目,给我国经济带来贸易磨擦和人民币升值等不和谐的音符。探究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成因,是资本项目顺差、投机资本流入、贸易顺差、人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升值能否促进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基于FAVAR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FAVAR模型,根据中美两国1985-2010年相关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人民币升值能否纠正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出口退税和中美两国GDP增长率对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带动作用显著,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反向调节效果不明显;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跨境资本在中国境内存在较高的投资回报率预期和套利收入,能够有效削弱国际资本对购买力损失风险的敏感性,使得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表现出较强的内生性;在人民币升值作用受到制约的条件下,中国人民银行在追求宏观经济目标时将面临"三难选择",希望通过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成效不明显,应通过结构调整最终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3.
正确把握国际收支平衡的具体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大首次明确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稳定物价并列为我国宏观调控的四个主要经济目标。由于国际收支危机通常是由国际收支逆差引起的,例如当今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问题就引起了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持续逆差形式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警觉。那么,国际收支顺差就越大越好吗?本拟就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经常、资本项目持续保持双顺差,金融项目波动较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外汇储备资产大幅度增加。应采取措施改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5.
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现在,我国外汇储备每年增加一两千亿美元,2006年年末储备规模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同时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自2001年以来,外汇管理部门就主动顺应形势变化,围绕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目标,加大政策调整力度,深化外汇体制改革,逐步放宽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有与使用外汇的限制,加强对投机性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的管理。上述工作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外汇持续供大于求的局面,外汇储备规模还在不断膨胀,人民币升值压力仍未有效释放,社会各界对此非常关注。本文拟就大家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当前尚不能将扩大ODI作为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国际收支的自我平衡更多地要依靠转方式、调结构和扩内需。2012年,中国"双顺差"结构被打破,并形成以"资本项目逆差"部分平衡"经常项目顺差"的局面,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占国际收支顺差的比重迅速上升。这是否意味着可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ODI)作为未来平衡国际收支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呢?ODI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迅速放大"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严重。2008年升级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治理失衡带来了新问题:如何保证外汇储备投资资产的安全性?如何扭转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如何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防范金融风险?这一系列问题使我们在有效治理失衡前不得不重新审视所面对的难点。 相似文献
8.
国际收支顺差的持续扩大,对于提高我国的对外清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反映我国正在更大程度地融人经济全球化进程。近几年来,由于国内需求相对不足,贸易出口和资本净流人的持续扩大对于保持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对于缓解通缩压力也产生了比较显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际收支失衡是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全面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根源,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比如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扩大消费内需,加强政策配套以及各部门的协调配合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加工贸易进出口在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顺差对促进外汇储备增加、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了一定的升值压力。该文从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角度出发,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态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和规范加工贸易,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并通过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逐年回落,最近几年已经回落到国际认可的合理水平以内。人民币汇率也随之趋于均衡水平。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小奕在接受中国外汇管理杂志社社长穆志谦的采访中认为,中国的国际收支正趋于平衡,近中期将保持这一趋势;但要彻底消除国际收支失衡的因素,最终还要取决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是否到位。 相似文献
12.
一、2006年四川外汇管理工作回顾
2006年,四川全省外汇管理部门在总局和分行党委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总行、总局和分行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总体目标,转变思路、创新手段,积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拓宽资本流出渠道,进一步落实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措施,加强短期资本流人管理和国际收支监测预警,加大检查力度,维护外汇市场秩序,有力地支持了地方涉外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国际收支平衡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运昌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6):44-50
在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大背景下,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顺差型失衡,金融账户连续十几年的巨额顺差是造成这种失衡的最主要原因.本文认为我国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最佳选择应是在减少货物贸易顺差的同时,特别应注重加强多渠道的对外有效投资.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在国家宏观调控取得一定成效,固定资产投资、通货膨胀、货币信贷供应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有所回落的情况下,唯有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的问题却更加突出。根据最新统计,截至2005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690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15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了478亿美元。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在波动中进一步趋向更加均衡。困扰我国多年的、表现为持续较大顺差的对外经济失衡矛盾,以及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和单边预期问题终于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6.
17.
18.
国际收支平衡与否,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密切相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党的十六大首次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之一。200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并强调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已有明显改善,市场化的国际收支调节体制机制初步建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是深人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2006年辖区开放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跨境外汇收支和银行结售汇规模持续扩大,外汇资金继续呈现净流人和净结汇态势,但顺差增幅回落明显。全省外汇管理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工作思路.有序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便利对外贸易和投资活动,均衡管理外汇资金流出人,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管理,促进了开放型经济与外汇形势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多观察者都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原因归结为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即以货物贸易顺差为主导因素的经常账户顺差和由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带来的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显然,货物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的确是我国外汇储备持续性增加的基础性因素。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