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利用1988、1995和2002年的中国城镇家庭收入调查数据,旨在比较改革的渐进期(1988—1995年)和深化期(1995—2002年),城镇已婚女性的就业和就业收入对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我们发现在两个时期,已婚女性的就业明显下降,其就业收入都起到了缩小家庭收入差距的作用。在改革渐进期,已婚女性就业收入缩小家庭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断加强;而在改革深化期这一作用是下降的。和改革渐进期相比,已婚女性就业收入的变化在改革深化期成为了缩小家庭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谷敏 《经济师》2011,(11):39-40
<正>在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的今天,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高低成为社会是否公平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文章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1988年、1995年和2002年三次抽样调查的数据用回归分析了中国城镇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化,发现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近些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丁赛  董晓媛李实 《经济学》2007,6(4):1319-1338
要本文利用1988、1995和2002年的中国城镇家庭收入调查数据,旨在比较改革的渐进期(1988--1995年)和深化期(1995--2002年),城镇已婚女性的就业和就业收入对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我们发现在两个时期,已婚女性的就业明显下降,其就业收入都起到了缩小家庭收入差距的作用。在改革渐进期,已婚女性就业收入缩小家庭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断加强;而在改革深化期这一作用是下降的。和改革渐进期相比,已婚女性就业收入的变化在改革深化期成为了缩小家庭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CHIP)1988年、1995年、2002年及2007年独生子女样本,使用Jorgenson Fraumeni未来终生收入法,旨在更加精确地估算中国城镇的代际收入流动水平,并分析其时间趋势、群体分布特点。研究发现:第一,基于该方法得到的未来终生年收入均值可最大程度显著减小父代收入测量误差导致的向下偏误。第二,我国城镇代际收入流动水平趋于下降,收入结构趋于固化,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代际收入弹性系数范围分别为(大于0262)、(大于0483)、(0466,0544)以及(0483,0554)。第三,中国城镇的代际收入流动水平呈现非线性特征,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之间代际收入流动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5.
运用相对收入流动指标及绝对收入流动指标对1989—2004年间各时期城市与农村家庭的收入流动性进行分析,我们发现:1989—2004年间各时期内城市与农村家庭的平均收入增长速度从低收入组到高收入组逐层递减。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与城市相比较,农村贫穷阶层家庭的收入向上的流动性要大于城市的贫穷家庭。低收入阶层向上的收入流动以及高收入阶层向下的收入流动使得1989—2004年间各时期城市与农村家庭的长期收入差距得到了缓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收入流动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本文利用农业部1986—2001年间六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农村家庭收入流动进行了经验分析,发现:第一,分析期内农户呈现出收入流动程度随时间先增大后逐渐稳定的趋势,这使得持久收入不均等程度显著小于年度不均等,1995年以后虽然有较大的年度收入不均等,但持久收入不均等较小;第二,分析期内农村收入流动始终大于同期城市收入流动;第三,在1986—1990年间,农民平均收入较高省份的收入流动程度较大,而在1995—2001年间,各省收入流动差异并不明显;第四,农民收入水平有条件收敛的趋势,同时,教育水平提高、外出打工,都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显著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总体收入基尼系数的估计:1985-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定收入分布的参数形式,我们使用农村、城镇的分组数据估计了分布的参数。我们考虑了多种常用于收入分布描述的分布函数,并比较了这些分布的拟合结果。结果表明,广义贝塔分布Ⅱ型比较适合于农村、城镇居民的收入分布拟合。在此基础上,我们计算了农村、城镇及总体的基尼系数。结果显示,1985—2008年间,总体基尼系数一直在上升,城镇具有上升趋势,农村1985—2003年间一直在上升,2003年以后具有缓慢下降趋势,而且城乡差距是我国总体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中连续抽取的家庭为样本,从收入流动的视角,用公理化方法和福利评价法,对我国1988—2008年间家庭收入流动性水平与结构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并估计出收入流动对中长期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家庭的相对收入流动性和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变化及其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不同。绝对收入流动性呈上升趋势,而相对收入流动性呈周期变动。绝对收入增长具有"马太效应",相对收入等级流动具有"粘性"。绝对收入流动降低了中长期的绝对收入不平等,但相对收入流动加剧了相对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动态效应和路径依赖,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非常显著.城镇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越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越强则能越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且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要远大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因此,我国应着力创造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公平获取收入的机会和环境,完善地方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城乡收入分配机制,从而促进城乡收入分配更加均衡、合理.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率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往多是基于线性模型开展的.而在实际中由于受诸多其他因素影响,二者之间存在动态的非线性效应.本文使用我国1981-2012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运用非线性STR模型对此问题开展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率的影响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两者存在的正向非线性效应表现出显著的阶段变化特征.具体主要分为七个阶段,即1986年之前的平衡I期、1986-1993年间的急剧波动Ⅰ期、1993-1998年间的平衡Ⅱ期、1998-1999年间的上升期、1999-2002年间的平衡Ⅲ期、2002-2008年间的急剧波动Ⅱ期和2008年以后的平衡Ⅳ期.  相似文献   

11.
高云虹  刘强 《财经科学》2011,(12):90-98
本文基于对贫困的分解,运用贫困弹性的动态特征,选取《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城市住户分组数据,深入分析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因素对中国1991-2009年间城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速的经济增长对我国城市绝对贫困率下降起决定性作用,但收入分配恶化对城市相对贫困率上升有显著影响。(2)收入水平越高,则收入因素对城市减贫的促进作用越强,且分配因素所引起的贫困变动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则收入因素对城市减贫的促进作用越弱,且分配因素所引起的贫困变动越小。因此,我国今后的城市减贫,应在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以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为重点。  相似文献   

12.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Persistence in Urba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ies are estimated using samples for urban China (covering many cities) for the years 1995 and 2002 and compared with results from other studies. We find that the income relation between the pairs—sons and fathers, sons and mothers, and daughters and mothers—are in 2002 all similar in magnitude. In contrast the relation between daughters' and fathers' income is weaker. The income relationship between offspring and mothers was weaker in 1995 than in 2002. Our preferred estimates of income persistence for the son/father pairs of 0.47 for 1995 and 0.53 for 2002 are higher than those which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several high‐income countries with large welfare states. The strength of the income link between sons and fathers in urban China appears to be not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has been reported for countries such as Brazil, Chile, and the U.S.  相似文献   

13.
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基尼系数的排序关系推导了收入流动性的一种测度方式,并以我国城乡居民住户调查数据为基础描述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变化特征.本文的结论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流动性表现出明显的下降倾向,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则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依据CHIP家庭微观调查1988-2007年的数据,使用基尼系数分解以及非参数分解等多种方法,本文试图对本地非农就业、外出务工等不同类型的家庭从业模式与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研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从整体的收入分布来看,早期的农村地区的发展更多伴随着不平等程度提高,而后期经济增长则带来更多福利改善;其次,家庭主要非农收入来源是本地非农就业,外出务工所得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而本地非农就业则具有扩大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其作用程度也有所改变;最后,经济增长成果惠及不同群体,但并非平均分配,不同群体获益情况不同,增长和不平等通过作用于不同类型家庭影响到最终的收入分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变动及其对长期平等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王海港 《经济研究》2005,40(1):56-66
本文利用“中国经济、人口、营养和健康调查”1 989— 1 997年期间 4期家庭收入和家长特征的模块数据 (paneldata) ,用时间依赖定义收入变动 ,度量了全体家庭和分4种类型的家庭在上世纪 80年末至 90年后半期的收入变动。发现在总体收入分配中 ,高比例持续贫困的发生比较分散 ,并不固定在哪一类型的家庭上。平均而言 ,农村家庭的持续贫困比例稍高。与此相反 ,持续高收入的家庭集中在城市、郊区和城镇 ,农村的富裕家庭变动大 ,收入不稳定。分组家庭之间 ,农村家庭的收入变动最大。分组家庭内部 ,家长为中年和壮年人的家庭人收入景况较好 ,富裕老人家庭能否保持富裕在农村和在其它分组差别很大。总体而言 ,我国居民家庭收入分配的变动在这一时期减慢 ;收入变动在所有4个时期内都有利于分配的平等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后在农村和城镇家庭的作用大幅减弱 ,但对改善城市家庭的平等分配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6.
收入、收入不均与健康:城乡差异和职业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齐良书 《经济研究》2006,41(11):16-26
本文使用来自中国9个省的微观面板数据,检验了居民自评健康与家庭人均收入和社区内收入不均之间的相关关系。考虑到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特征,本文将农村样本和城镇样本分开处理;考虑到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计量方程中引入了代表职业地位的变量及其与收入和收入不均的交互项。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收入、收入不均与健康关系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是:收入与健康的关系、收入不均与健康的关系都存在城乡差异和职业差异,这说明在收入、收入不均与健康的关系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十分重要。要解决健康不平等问题,关键在于加强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主要是农村居民和生活在城镇的农民的医疗保障,同时要设法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本,并逐步取消各种造成城乡分割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F. Chen  X. Sun 《Applied economics》2013,45(32):4008-4023
Using a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 and the system GMM,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rural income polar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the period 1995 to 2010 in China. The estimated results and significant tests indicate that a certain degree of urban–rural income polarization is beneficial to economic growth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in both stages for China as a whole, though the contribution of urban–rural income polariz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s relatively small. Aggravating urban–rural income polarizat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ased on a cluster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the same analysis separately for two categories of regions too. The results for those two categories of regions show that positive correlations also exist between urban–rural income polar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oth stages, which are very similar to the analysis for the whole of China. In addition, a meaningful finding can be deriv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consumption growth rate to economic growth rate in the second stage is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first stage obviously.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distributive effect of social security reform in urban China using th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urban household surveys of 1995 and 2002.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public pension is the main income for the elderly in urban China. The majority of people aged 60 and over (72% in 1995 and 82% in 2002) receive a pension. Seco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urban China has increased the income of low‐income and older age groups and reduced the relative poverty rate. However, the redistributive effect did not offset the expanding income inequality, which resulted in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redistributed income in 2002 being higher than that in 1995. Third, during 1995 and 2002, both low‐income and high‐income groups received a positive net benefit from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but the net benefit increased with income. The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lacks progressivity in contribution, and does not favor the poor in terms of benefits. Fourth, assuming that the reformed policy was applied to public sector employees, the long‐term redistributive effect of the pension system for the working population, calculated using their lifetime income, is larger. (JEL D31, H55, I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