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才能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2.
农产品期货市场与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的目标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发展现代农业。而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引导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农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夯实农村经济、金融基础。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户及农村微小企业还贷能力,应重点关注四个方面:(1)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2)改善以县乡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服务;(3)提高农业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4)改善农村生态资源环境。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机构网点建设、结算网络、交通通讯等方面,它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抵御各种金融风险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应加强现代化的交通、通讯、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尽快协调人  相似文献   

4.
蒲雪 《财富时代》2023,(6):127-129
<正>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着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此背景,通过总结交通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其对农村经济的直接影响,经过分析总结得出,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运输和交易成本呈现降低趋势,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产生的直接影响不仅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福利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同程度的提升,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体现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较为薄弱,而只有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作为农村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共同生产条件”,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加快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是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但由于它具有潜在的高风险、农业自我积累能力弱、二元财政供给体制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以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严重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在评析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公共财政相关理论,从制度创新、体制改革、融资方式创新、政策导向等角度探寻近期我国有效增加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基本共同条件的各种设施的总和。作为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共同基本条件”,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相似文献   

8.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基本共同条件的各种设施的总和。作为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共同基本条件”,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  相似文献   

9.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设施。多年来,这些分布广泛的小水利工程在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安全应用水工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公共水利设施日益增多,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水利设施都缺乏长效管护机制,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成后运行很短时间就荒废,严重浪费了国家资金和资源。基于这种情况,建议建立农村水利设施长效管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资讯     
发改委公布中央投资6大重点今年中央政府投资有六大主要投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方面,重大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8—2020年数据,采用GMM等方法实证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经济韧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基础设施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观察期内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均促进了农村经济韧性的提升,门限效应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2)农村经济增长是产业升级提升经济韧性的有效中介渠道。农村交通和生活性基础设施越完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经济韧性效果越明显,但生产性基础设施调节效应不显著。(3)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产品加工业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休闲农业对韧性的促进效应更明显,产业结构升级对不同水平的农村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根据其所提供的服务性质的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用于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农用土地、水土保持及田问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包括农村金融、信贷和保险支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为基础,分区域对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政府供给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公正、农民生活和谐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评估。分析表明,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带来了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价值取向的区域差异。指出要统筹城乡、规划先行、产业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互相促进,以基础设施供给加快实现东部地区城乡一体化、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西部地区扶贫解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工业生产企业中,有不少非生产性的生活服务设施,如住宅、食堂、学校、医院、幼儿园、招待所、影剧院、澡堂、疗养院……等等。企业越大,规格越高,这些生活服务设施也就越全。由于这些生活服务设施处于企业生产过程之外,并未参与生产,所以习惯称之为非工业生产性固定资产,以区别于厂房、机器等生产性固定资产。但从基本建设的角度出发,这些生活服务设施既然也是由基本建设投资形成的,那就也有个投资回收问题。而这些设施与机器、厂房等一样,也不是一次性消耗的。故其投资回收也就和生产性固定资产一样,通过提取折旧费和大修理基金而逐次进行价值补偿。和生产性固定资产一样,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和大修理基金,同样进入本企业产品的成本,并经由产品的销售,实现其价值补偿。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原则,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并明确指出要以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和供给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文章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和财政、金融等体制性因素是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和供给模式,以此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进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河北省农村环境的调查,旨在对河北省农村环境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文章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到河北省农村存在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差、污染严重、环境基础设施缺乏和环境管理缺失等问题,并针对问题运用列联分析法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经济收入水平、环境意识、生产生活方式、政府管理和资金等因素进行原因分析,最终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尽管2005年农业与农村前景较为乐观,但制约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环境差、农民负担较重等长期积累的问题,虽有减弱但依然困扰着政府,同时又将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他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它涉及到闸、站、堤、河流、沟渠及水利配套设施。分为农村蓄水设施、引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提水设施、田间灌溉设施、防洪除涝降渍等抗御水灾害设施和生活供水设施,是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镇村居民生活创造条件的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