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两大学科的基础理论,我国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但在集中凝练、统一认识、科学宣传等方面还需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又有了新的阐释发展。因此,在对其继续深化认识研究的过程中,亟待从学科地位、科学凝练本质内涵、构建学科体系三个方面来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适应新时代形势下理论宣传和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当代化.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增强学术话语权,重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解释力与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准确定位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目的、规范学术概念和经济范畴、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研究内容、建立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然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为此,文章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努力探索新规律,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思想的政治经济学新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必然要努力解决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不可能从马克思经典著作中获得现成的答案,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经济规律。应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方法和世界观,而不是具体的结论,这样才能突破传统的框架和体系,用科学的方法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现实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胡锦涛同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胡锦涛同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重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发展史。本文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提出的一种理论要求,而且也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机会。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或基础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是其理论源泉,西方经济学可以作为理论借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其方法论基础。当然,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理论,而是那些能够与中国现实相契合并有一定解释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已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产物,很多学者开始对其建设价值、发展过程及构建规律进行学术研究.但总体而言,目前学界对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处于基础阶段,尚未充分认识到当代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相关理论的认知模糊同样导致了人们对市场经济概念、价值、实践等方面问题的错误理解.由周文、方茜编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一书聚焦上述问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世界经济三者的关系作了详细论述,试图通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与中国的发展建设实际不断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断深化,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发展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试论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现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性。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公有制经济是一个成长中的中国社会主义重要经济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正确判断,是确保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重大措施,是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理论的崭新研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12.
资本的视角与劳动的视角--企业理论研究的两种角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本的视角是指将资本视为企业核心要素,以资本为中心来建构企业理论,维护资本所有者利益的研究角度。劳动的视角是指将劳动视为企业主导要素,以劳动为中心来建构企业理论,维护劳动者利益的研究角度。企业理论研究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其选择应该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潮流;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其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劳动视角的;劳动视角与资本视角之间存在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和空间,应该在坚持劳动视角的前提下兼顾资本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其他任何理论体系一样,其产生都具有时代、现实和历史依据;其基本内涵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其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是辛亥革命以来关于振兴中华、富民强国的一系列经济观点、思路、理论及学说的总和,是在中国国情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学习并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与发展经验,以追求并实现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深刻理解与把握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涵义、性质、任务、分期、构成以及研究的基本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的学科建设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我国发展集体经济的认识与实践进行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阐述了以新型集体经济的理念改造传统集体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党的自信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其科学内涵、历史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坚持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机遇思想广泛见诸于毛泽东的革命和建设理论之中,其不仅和马克思的机遇观念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与内容上的连贯性,同时也是在中国语境中对于矛盾特殊性的考察与实践范式。认真研究和科学把握毛泽东机遇思想的中国话语,不仅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机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政治社会存在决定政治需求,政治需求决定政治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决定政治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决定政治发展道路,这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逻辑路径。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政治发展目标应该是"科学"和"民主"二元目标的统一,同时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应该是"用权民主为主,授权民主为辅"。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正确的探索期、正误交织的曲折期和严重错误的失败期;思想框架几乎涉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内容。其探索有成绩也有失误,但作为起点和正反经验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科学的概括。根据十七大精神,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五个方面的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化生产力等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