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沪港经济》2005,(11):56-56
也许一切都应当回到86年前。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 乌斯倡导“造最简单的建筑”的初衷,是希望在当时经济拮据 的德国,依然能建造出出色的,真正提供给人们体会艺术的建 筑。在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等著名建筑师的大力 推动下,“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不断提炼,简洁、自然、充满 线条感的建筑风格融合一切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  相似文献   

2.
2014年,是恩斯特-梅(ErnstMay.1886-1970)逝世的第44个年头。这名出身于皮匠家庭的德国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冷战”时期的苏联,也都会吸收并实践这位来自“敌对阵营”的建筑师的学说。他因为1921年提出后来被称为“卫星城”的这一现代城市规划理念而被人们称为“卫星城之父”。他将这种分散市中心生活压力、居住生活区向市郊外辐射的理念戏称为“远离‘建筑法西斯一’”。  相似文献   

3.
江洁 《沪港经济》2003,(12):41-43
似乎很难用某个称谓为周启元定位,可以说他是学者,也可以说他是商人。身为上海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友捷房地产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周启元,20岁那年因为从小喜爱敲敲打打而投身建筑业,在上海财大读完大学后移居加拿大、香港、新西兰,整天在地球村飞来飞去的他,对建筑的感觉显然与众不同:“做房地产实际上更是在建造一种生活方式,应该从生活的各个细节去考虑:什么样的建筑才能让人们体验到更高层次的生活享受。”因此,周启元总是更乐意人们 称呼他为“生活建筑师”。他说:“建造卓越的生活空间,让居住者拥有饱含生命力的行为空间,产生真实而愉悦的生活体验,是‘生活建筑师’所肩负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零碳之家     
英国建筑设计师约翰•克里斯托夫斯的零碳建筑获奖无数,它囊括了2010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最佳建筑奖、2010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可持续发展奖、2010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Manser Medal奖以及2010年Retrofit Award“单一室内住宅设计类别大奖”。美国记者鲁斯•布鲁姆菲尔德在《时代》杂志房产版面的封面报道中如是感叹道:“我已经看到了建筑的未来,就在伯明翰。  相似文献   

5.
作为建筑设计师,马岩松出名很早,他身上被贴的标签也很多:“国内建筑师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国内先锋前卫建筑师”、“山水城市倡导者”,甚至还有“时尚人士”、“广告代言人”等。  相似文献   

6.
人们生活的质量有一半是由设计师画在纸上,什么样的房子最理想?这是日前召开的21世纪北京人居建筑设计论坛上专家们探讨的主题。 住宅和社会 密不可分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德国著名设计师奥托: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生态、经济各方面结合的一个产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知道建筑不仅是艺术,它也是技术。某些情况下,画家、雕塑家、艺术家们对建筑的感受往往会比建筑师对建筑的感受要深一些,或者特别一点。因此,我们经常要跟文学家、画家等等讨论我们的建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型建筑,现在在北京及其他少数大城市真正地盖起来了。畸形建筑结构动辄多花费十亿、十几亿、几十亿,中国是不是已经成了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家?“2005年6月,在中国工程院等单位举行的工程科技论坛上,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的发问语惊四座。他还警示说,大型建筑工程还要以实用、经济、安全为前提,不能追新求特,作“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相似文献   

8.
思考求生     
方军 《新财经》2010,(7):116-116
建筑,是观念凝聚材料而成的。商业,是观念凝聚“人”而成的。真正的建筑师,是思想家;杰出的企业家,亦不逊色。没有精彩观念支撑的建筑与商业,都是平庸的。  相似文献   

9.
《走向世界》2012,(14):71
一个艺术作品,亦或一个品牌,要经过多少次的打磨,多少的坚持与创新,才能成为真正的经典?一场在青岛举行的双立人?280年·品质传奇”仿佛给人们答案。1731年6月13日,在德国莱茵河畔小镇索林根的·座教堂里,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商标之一双立人在此诞生。  相似文献   

10.
一、从结构的规律入手寻求建筑与结构完美统一的设计技巧 信息化社会对现代建筑的严密要求,促使当代建筑师迫切地去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并使这些知识转化为进行现代化建筑设计与创作所必须具备的那种综合创造力,而工程技术就是此必需的根本知识.各个时代的建筑师都是对材料在技术上的熟练掌握从而得到启发,帕提农神殿和歌德式大教堂都是特定技巧的高度提炼.在文艺复兴之后的世界现代建筑发展历史过程中,本来由工匠或米开朗琪罗这样的大师统管的建造活动,逐渐分为建筑系与工程系两大专业,近现代身兼建筑师和工程师的人屈指可数,主要有高迪、索尔维、次德拉和福勒.  相似文献   

11.
为推进物资的再生利用 ,依靠法规是很重要的。经济发达国家中德国于 1996年颁布了“循环经济法”效果很好 ;日本在 1995年以后陆续颁布了“包装容器再生法”、“家电再生法”、“食品废物再生法”和“建筑废物循环利用法”等基础上 ,又于 2 0 0 0年 4月 14日由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草案 )”送国会审批。鉴于我国的“综合利用法”尚未出台 ,有关立法工作亟待加强 ,根据“月刊废弃物”2 0 0 0年第 6期刊登的该法全文简译如下 ,以供参考。第一章 总 则第 1条 :本法依据环境基本法从基本理念 ,就循环型社会的形成规定基本原…  相似文献   

12.
自然通风是一项古老的建筑技术,古代的人们甚至把它纳入为“风水”的一个部分,而在今天,我们已经发现“风水”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态有着共通之处。但是作为一项生态建筑技术,自然通风的完善与改进还需要建筑师在建筑构件设计上的巧妙配合与创新。本文介绍了自然通风的基本形式,分析了自然通风在传统民居、节能建筑、小区规划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自然通风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设计是灵感的深化、理念的定格。年轻的苏晓河是一级注册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创会会员,带领杭州汉方建筑设计(原雅克设计机构)一群优秀的设计精英在“市场定位、设计思路、科学管理、价值体现”诸多方面努力开拓,大胆创新,精品建筑,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4.
奥运场馆建成之后是运动健儿们的竞技场,但建成之前却是建筑师、工程师们的舞台。对于向奥运工程供应建筑产品的企业而言,2008年奥运会不仅是对企业在建筑节能、建筑技术、智能化设施等方面的“大阅兵”,也是推动企业实现技术飞跃、产品升级的“加油站”。  相似文献   

15.
欧韵青岛     
一位来自德国的经济学家率团到青岛访问,当他们置身青岛老城区,看到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欧式建筑时,禁不住感叹道:“我们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飘洋过海来到青岛,下了飞机却感觉还是在德国。”这位专家的感叹毫不夸张。一位德国记者在他的《德国韵味的中国城市——青岛》一文中提到:“德国殖民”时期的建筑在青岛得到了相当好的保存。相比之下,德国境内的同期建筑因翻新改造和战争破坏早已变得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16.
曹智 《魅力中国》2010,(28):48-49
“门”作为建筑物构筑必要元素之一,具有自身的基本功能和在建筑物中具有的重要元素价值。在中国千百年的建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现代建筑运动发展提供了美学依据,历代建筑师们从“门”的艺术造型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创造了一门新的建筑形式——门式建筑,并成为建筑中的美学景观。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台湾建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评选活动之一,“远东建筑奖”今年首度跨足海峡两岸。3月29日第六届“远东建筑奖”在上海颁奖,刘家琨等建筑师及其作品分别获得大陆和台湾地区杰出奖及佳作奖。 “远东建筑奖”由台湾百大集团之一远东集团设立,旨在鼓励优秀建筑设计人才、倡导整体环境再造、引导国际建筑界重视台湾建筑发展趋势。1999年以来,在台湾地区已先后举办五届。除获得设计学界、业界和建筑业主的重视与肯定外,“远东建筑奖”也带动了民众对建筑设计及居住质量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新区》2006,(10):69-70
经过15年的沉积、磨砺和市场的检验,以中式建筑作为核心竞争品牌的开发,让宝安地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宝安地产无愧于他的历史。宝安地产“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转型南湖花园安居房的建设是宝安的起点,并为之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从1999年开始,宝安地产在南湖花园城开始了他第一个中式建筑的尝试——宝安·江南庭园,同时也开创了荆楚大地中式建筑之先河,为中式建筑的探索和发展开启了新的历程。2004年,宝安推出了中式建筑风格的扛鼎之作——宝安·江南村,得到了市场、业界的极力追捧,这是宝安地产潜心研究“中式住宅”四年后…  相似文献   

19.
号称“中华老字号海外维权第一战”的王致和商标案,随着德国慕尼黑高等法院2009年4月23日的终审判决而尘埃落定。法庭判决德国欧凯公司(下称“欧凯公司”)不得在德国擅自使用“王致和”商标,并注销其恶意抢注的“王致和”商标,否则将对欧凯公司处以25万欧元的罚款或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以6个月监禁。这场打了两年多的官司,至此以王致和集团的胜诉落下帷幕。  相似文献   

20.
在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落成典礼上,我见到了它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吴先生的大师风采和那座中国传统文化品格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的经典作品同时成为我心中永不褪色的影像。 吴良镛,1922年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50年10月起任教于清华大学。曾获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金奖、国际建筑评论和建筑教育奖、联合国“世界人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