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电子证据带着一幅崭新的面孔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它不像人证那样绘声绘色,也不像物证那样掷地有声。它更像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幽灵,在人类执法活动的许多领域都发挥着神奇的证明作用。无论是新型的电子商务或政务案件、计算机犯罪案件,还是传统的民事侵权案件、行政执法案件与劳动纠纷案件等等,都有可能成为电子证据大显身手的舞台。不过,长期以来我国证据法停滞不前,迟迟未能明确赋予电子证据以合法的身份。虽然司法实践中采用电子证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法律规范中有关电子证据的条文仍然少得可怜。本文拟从电子证据的归类、电子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明力等方面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以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依据电子证据的高科技性、开放性、脆弱性等转征,电子数据可以作为证据被采纳,并且基于当前我国对电子证据立法和实践混乱的局面,我们当务之急就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的同时,依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专门的电子证据法律规范,赋予电子证据独立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4.
2013年生效的新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确立了电子数据的独立证据地住,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特剐是科技发展的表现。该规定在法律规范层面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证据体系.但在适用中关于电子数据证据的审查认定等方面尚未作出具体的规定。本文就电子数据证据适用时完整性认定做出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6.
7.
新民事诉讼法第63条将电子数据规定为法定证据,在立法上明确了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使得对电子证据的讨论有了明确的立法依据。鉴此,有必要了解电子证据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子证据的可采性与证明力问题进行一些探究,总结出电子证据作为法定证据的可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日益增长,同时更多的职务犯罪过程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了信息技术,因此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是技术侦查中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和特点在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依托的电子数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以新的形态出现的证据形式在证据法律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定义为电子证据。与传统的证据相比较,电子证据具有以下显着特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证据类型也在不断创新,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子证据作为一种新的证据类型也在逐渐发展。虽然我国已经将电子数据作为法定证据种类,但是针对电子证据公证保全这一问题却没有提及,特别是对于时常发生的互联网侵权案件,电子证据保全在处理此类案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本文:首先,阐释了电子证据、电子证据公证保全的相关概念和目前我国的立法现状,其次,论述了电子证据公证保全的基础理论,重点在于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互联网电子证据公证保全的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相关完善建议,以期构建更好的电子证据公证保全体系,推动互联网的健康运行和保障权利人切实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1.
电子证据是指以电子形式存在的、用作证据使用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与其他证据相比,由于其具有脆弱性、无形性、高科技性等特点。在勘验及取证过程中,特别是在“发现线索”到最后的“移交司法机关”,都需要遵循电子证据保护、提取、分析、固定和移交等多个法定环节的规范化操作。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本文根据网络证据普遍运用的实际,从我国证据法理和现行的证据法律入手,通过论述网络证据的法律特性,阐述网络证据运用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在分析网络证据运用中存在障碍的基础上,提出提高网络证据证明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受贿案件的证据具有单一性、隐蔽性、易变性、间接证据的决定性等诸多不同于其他案件的特点因此.侦查人员更应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客观全面、深入细致地收集证据:在审查证据时,必须紧紧围绕证据的属性即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并注重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对案件证据是否确实充分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完善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强化证人出庭和保护制度,互联网时代检察机关在证据的收集、保存和运用等方面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在Web2.0时代,如何进一步适应网络特点,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新规定。提出网络时代运用电子证据,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规定,有效打击职务犯罪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非法证据之证据能力是各国刑事诉讼立法,尤其是司法所无法回避而又难以抉择的棘手问题.本文研究了非法证据之证据能力的一般理论,解析了非法证据之内涵,认为非法证据之外延包括提供证据和实物证据,分析了证据能力与证明力之间的关系,并对非法证据之证据能力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9.
证据是诉讼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料,证据的完整度和真实度决定着案件事实情况被还原的程度。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定义和分类以及收集手段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定案证据来源于证据,但并非所有的证据都能成为定案证据,只有经过举证、质证、认证以及审查判断后的证据才能最终成为判定待决案件的定案证据。二者的范围和含义不同,在法律上的地位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