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充分了解台塬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地形特征,以地处渭北台塬区东部的韩城市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DEM数据,在ArcGIS 10.3软件支持下,对研究区的地形因子,即高程、坡度、坡向进行提取,采用表面分析、叠置分析技术,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存在密切联系,并呈现明显的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呈减少趋势,林地、草地面积分布先上升后下降,未利用地面积随海拔上升而增加;坡度较小的地区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园地、林地、草地面积随坡度的上升先增加后减少,大多数分布在缓地和斜坡上;坡向由阴坡转向阳坡的过程中,耕地、园地、建设用地分布比例增加。在低海拔、小坡度的无坡向和阳坡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在高海拔、大坡度地区,林地、草地的优势分布有利于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人类活动不频繁且环境较恶劣的地区多为未利用地。该研究可为不同地形的土地利用布局提供依据,从而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科尔沁左翼后旗2009-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模型,分析了该旗将近九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7年,科尔沁左翼后旗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及林地为主,其中耕地、城镇用地、交通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草地及其他土地面积下降,而园地和水域用地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归因,以乌伦古河流域为研究区,以Landsat遥感分类数据、水文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通过对2002年和2017年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分析,获取了15年来乌伦古河流域绿洲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利用土地动态度、贡献率、转移矩阵等动态变化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以及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5年来,乌伦古河流域土地利用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其中耕地增加显著,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化而来。林地、建设用地以及水域呈小幅增加趋势,而草地、未利用地面积有所缩减,这与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致的。影响研究区土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其中,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宏观政策调控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可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宏观管理提供依据。本文以朝阳市双塔区和龙城区为研究区,选用2014—2021年的5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软件分析双塔区和龙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其间采用监督分类法将朝阳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五大类,通过对比各期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综合评价朝阳市土地利用转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基于土地利用转移流、土地利用活跃度等土地利用变化测度指标,对江苏沿海地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转移流集中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占区域土地利用转移流总量的34.72%,连云港和南通的土地利用转移流更为集中,而盐城土地利用转移流较为均衡;(2)从土地利用活跃度来看,江苏沿海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活跃度的顺序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水域林地滩涂湿地耕地;(3)受到沿海岸段类型和开发利用方式的影响,江苏沿海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活跃度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GlobeLand30数据,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都匀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都匀市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的排序为:林地>耕地>草地>人造地表>水体;2000—2020年,都匀市各用地类型面积绝对变化量的排序为:林地>耕地>人造地表>草地>水体。2000—2020年,都匀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频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方式较为多样。都匀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体是林地和耕地,二者具有较大的变化强度,但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而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000—2020年,林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其面积呈缩小趋势;人造地表、水体、耕地和草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分别为12.697%、5.081%、1.434%和0.370%,说明人造地表的扩张趋势最剧烈。2000—2010年,都匀市土地利用变化比较平稳,土地利用格局相对稳定;2010—2020年,都匀市土地利用变化比较剧烈,综合利用程度升高。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本文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7年3期土地覆盖数据,利用景观指数、空间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山地城市土地利用的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结果表明,城区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空间格局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城区道路附近破碎度高,农村林地与耕地交叉分布区破碎度高;因人类活动尤其是城市化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导致原有耕地和草地被大面积打破,破碎化程度增加,农村坡度较高区域因政策保护大面积退耕为林地,减弱了小部分区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人类活动和地形双因子的交互影响是山地城市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理解其变化特征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西安市2001、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动态变化和程度变化三方面进行变化分析;利用SPSS 19.0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社会经济主要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6年西安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草地面积的下降,其中耕地和草地分别下降了16.96%和70.25%。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15.12%和61.80%。2001~2016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升,西安市经济的发展与工业、房地产业、居民收入等息息相关,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分别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城市化。西安市应继续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保障重大战略用地的基础上,增加城市绿地、林地等具有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的数量,推进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裴桐  陕永杰 《科技和产业》2022,22(10):400-404
为了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区域土地资源管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提供决策依据,以运城市为研究区,运用ArcGIS软件对运城市1980、1990、2000、2010年4个时相3个阶段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变化频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0年运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最多,其中盐湖区和河津市以及道路沿线的变化特征较明显,耕地变为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较大,水域面积一直在减少,多为水域变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广西北部湾沿海区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间,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建设用地、养殖池和红树林面积均有显著增长,而林地和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流转较为频繁的是林地、水域和滩涂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林地向养殖池的转换,滩涂向红树林的转换。2000—2005年面积年均变化速率最快的地类为养殖池,而在2005—2020年三个时段中面积年均变化速率最大的是建设用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整体变动不大。近20年来,耕地、红树林、建设用地、林地和养殖池的质心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向北迁移,而滩涂和水域的质心有少量的向南迁移。2000—2020年,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质心迁移幅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建设用地>红树林>耕地>养殖池>滩涂>水域>林地。  相似文献   

11.
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防风固沙效益的影响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气象、遥感数据,应用RWEQ模型估算陕北地区2000~2015年的固沙物质量,采用ArcGIS中的叠加分析功能研究防风固沙效益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和耕地是陕北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面积不断增加,草地质量提升,城镇化发展迅速,荒漠化有所改善;陕北地区风蚀现象多以轻度和中度风蚀为主,2000~2015年中度风蚀面积明显减少,防风固沙保有率普遍增加,其中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的防风固沙保有率增长幅度最大。陕北地区虽然还存在草地退化、林地和草地开垦为耕地的现象,但总体来说其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近些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防风固沙功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9~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主成分、灰色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系统性分析了关中地区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变化情况、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关中2016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用地结构为42∶8∶50;7年间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生活空间增加,生产、生态空间减小;预测"十三五"期间生产、生态空间仍会继续减少2.33万、1.9万hm^2,生活空间会扩大4.23万hm^2;推荐采取控制建制镇、交通用地,增加或保护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的措施,优化三生用地结构,促进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9~2014年新疆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幅度、转移方向、变化速度、利用程度等多方面分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对影响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河子市耕地面积最多,占地区总面积的40%以上;2009~2014年,石河子市耕地、林地减幅较大,而交通运输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幅较大,主要转移特征为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移;石河子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呈不断上升趋势;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宏观政策等是影响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的研究,可为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是造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分析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以江苏南通市为例,计算并分析了1999-2005年间这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南通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建设用地所产生的碳排放每年可达5.798×107t,对碳排放的贡献高达99.4%;耕地每年的碳排放量可达1.948×105t;林地为主要碳汇,其吸收量约为每年17.375万吨(包括少部分草地)。同时对南通市2011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到2011年南通市碳排放会明显增加,面临的碳减排任务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5.
以陕西省2011~2015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陕西省统计年鉴为依据,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程度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2011~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大量增加,园、林、草地减少;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程度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同时优势度指数降低,林地占支配地位的程度在降低;陕西省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其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对其土地利用变化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准确掌握该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对土地资源的监管十分重要。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固原市为例,基于2016年固原市Landsat-8 OLI影像,结合固原市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进行提取与分析。使用原始波段组合、主成分分量组合、衍生波段组合三种不同的波段组合提取研究区的地类信息,并对面积进行精度验证,以确定最佳波段组合方式。结果表明:三种方式均能较好反映固原市土地利用情况,提取后的固原市各地类总面积百分比差均在3%以内,其中衍生波段组合精度最高,误差百分比为0.15%,是最佳组合方案。针对不同地类,衍生波段组合对林地、耕地、草地的提取效果最好;主成分分量组合对城镇及工矿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的提取效果最好;原始波段组合对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提取效果最好。以上结论可为其他情况相似区域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视角,以陕西省扶风县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分析扶风县未来土地利用数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基础上,对扶风县土地利用规划的合理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方面,研究区的林地、耕地和园地面积有所增加,而自然保留地面积减少;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方面,林地、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可以使研究区在十三五末,县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到20.547亿元。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台州市为例,分析其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及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特征。InVEST模型计算结果显示,2000—2020年,台州市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累计下降186.8万t。2000—2020年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主要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2010—2020年转化速度有加快的趋势,有519.2 km2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使得这一时期台州市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速度加快。碳中和路径下,台州市应着力提高城区集聚度和首位度,严格限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PSR模型构建华池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线性规划模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等为控制变量,以生态效益最优为目标函数,建立约束条件,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显示:耕地、园地、草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应所有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应有所增加。研究结果对于优化华池县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土地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土地的利用程度和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文章以南宁市青秀区下辖的伶俐、南阳、刘圩、长塘四镇的土地利用结构为研究对象,在搜集有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四镇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专题地图的绘制并进行分析,最后认为未来该四镇的土地利用结构中,林地将稳中有增,耕地有所减少,水域面积不变,建设用地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