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部地区国企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机遇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王然 《北方经济》2006,(10):23-24
我国西部地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是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和投入偏低,这严重影响了西部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西部国有企业面临着以下机遇和挑战:国有企业市场地位的增强;人才竞争的压力与人才跨地区流动的加速;劳动力市场的深化。要解决西部国企人力资源的困境,需要建设完善的制度系统,包括:高效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有效的评估体系;有利于教育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2.
杨波  王然 《北方经济》2006,(20):23-24
我国西部地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是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和投入偏低,这严重影响了西部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西部国有企业面临着以下机遇和挑战:国有企业市场地位的增强;人才竞争的压力与人才跨地区流动的加速;劳动力市场的深化.要解决西部国企人力资源的困境,需要建设完善的制度系统,包括:高效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教育培训制度;有效的评估体系;有利于教育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3.
陈天培 《改革与战略》2005,(11):129-132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义重大。当前,渝西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人力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人才流失严重、诚镇下岗工人再就业难度大。经济活力不足、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发育不良、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观念淡薄、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是制约渝西地区人力资源利用的主要原因。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渝西地区人力资源和利用;树立新形势下的人才发展观;有效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培育人力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结构还是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造成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人才发展环境差,教育投入不足,对人才工作缺乏认识,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研究和解决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才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畜牧业是青南藏族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也是牧区 30多万少数民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认清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对青南藏族地区社会经济重要性的基础上 ,通过该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优劣势分析 ,提出青南藏区绿色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要素是知识,而人力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最终决定因素。所以在当前形势下,要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文章主要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落后原因,以及为此而提出的完善对策等问题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目前,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的短缺。基于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发展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探讨民族地区由贫穷走向富裕的根本途径——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8.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在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虽然人们对开发的具体思路各有侧重,但“西部要开发、人才要先行”已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因此,本文在分析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琳 《发展》2007,(1):62-63
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绝对数量大,但人力资源素质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西部地区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且最需人才的地区,但是多年以来人力资源开发一直滞后.西部地区的文盲人口更是达到了3206万人,与全国文盲人口总数8507万人相比,西部的文盲人口占全国文盲人口总数约为37.69%.从城镇的人力资源素质来看,西部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内蒙古、甘肃、青海及宁夏等八个地区的城镇文盲率均高于全国4.04%的平均值,西藏地区的城镇文盲率更是达到了17.94%的全国之最.西部地区乡村的人力资源素质更令人担忧,除广西和新疆两地区外,其余九个地区的乡村文盲率均高于全国8.25%的平均值.可见,我国西部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必将严重影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制约西部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潮,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刻,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于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本管理”,这次大会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的提高。这次人才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在中国人才工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东要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保持领先地位,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开发的经验,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机制,创新人才的调控、配置和共享机制,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方面都有自身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经验。本文针对我国在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外关于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有利于我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包括转变人力资源开发观念、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发展教育等方面。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开发观念落后、开发环境不佳、教育发展缓慢等困境。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具有教育信息化和学习数字化优势,它在克服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困境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具体而言,首先,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有利于西部地区树立人力资源的开发性、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等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其次,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有利于优化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最后,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有利于实现西部教育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特殊性质及其人力资源独有的特征,使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面临人员存量难以盘活、成本效益难以核算、信息化建设滞后等诸多难点。盘活现有人员存量、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发挥文化整合职能、构建和谐人力资源架构、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是高校有效地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刘唐宇 《科技和产业》2009,9(2):52-54,62
企业战略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企业战略寻求的就是要不断地获取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成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企业不断获取并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源泉,它可以帮助企业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改善员工的态度和行为、降低企业的各项成本和促进企业的标新立异,从而使企业不断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其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林健 《科技和产业》2011,11(11):104-106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科技发展的重任,而高校人力资源特别是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质量是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本文针对高校人力资源的特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观念的转变,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考核制度的完善,师资培训力度的加强等几方面,对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结合新型城镇化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体现对外开放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选择城市设施、生态环境、人口发展、开放水平、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科技教育7个一级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2010—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发现:全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不高,东南地区普遍偏低,且部分市州的一级指标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突显人的核心地位、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伦理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伦理角度看,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仍存在不足,需要从建立人本管理的理念入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工作中践行人文精神和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开发:反思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 2 0年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 ,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仅仅关注供给层面是有问题的。本文提出 ,人力资源开发应包括供给 (质量 )、需求和制度三个层面。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层面要求政府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不仅要重视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也要重视积极地为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制度环境 ,将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发展战略框架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念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集中于人力资源的基本职能,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环境及其自身的体系建设,即使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也未能提供一个全面的分析模型。文章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其五项关键战略要素的系统分析,阐释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环境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四大主体结构,以此构建一个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