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市公司连环担保危害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以地域为依托形成了四大担保圈,连环担保成为上市公司担保的主流。连环担保的风险极大,正严重危害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我们应该从上市公司、商业银行和中介机构等多个层面上去解决连环担保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互保、连环担保为主要形式的担保圈贷款风险一直是令市场无奈、令监管层头疼的顽疾,也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薄弱一环。2011年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主逃逸事件让连环担保链条涉及的高额债务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银行经营实务,对担保圈的概念、成因及风险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担保圈贷款风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偿付能力监管是现代保险监管的核心。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担保圈风险在个别行业和地区凸显。此前帮助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互联互保机制,目前正造成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中小企业资金困局。由于互保圈危机蔓延,众多关联企业受到牵连,形成潜在的资金风险。不少互保圈的关系非常混乱,除了直接互保的企业受到债务压力的风险之外,第二圈、第三圈的互保企业也受到影响。互保链  相似文献   

4.
2012年,由上百家民营企业构成的浙江互保圈发生资金链断裂,出现了一场因互保和联保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涉及的企业不乏行业龙头、知名企业和名企500强企业等100多家关联企业,如国内输配电行业最强的虎牌集团、家具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的嘉逸集团、国内人造板行业的领军企业荣事集团等,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20多家金融机构也  相似文献   

5.
以互保、连环担保为主要形式的担保圈贷款风险一直是令市场无奈、令监管层头疼的顽疾,也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薄弱一环.银监会于2014年7月底下发通知,对联保贷款进行规模限制,同时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10月底之前,完成对担保圈贷款的风险排查,并及时汇报排查结果和高风险客户的风险处置预案.本文结合银行审计实务,对担保圈的概念、成因及风险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如何进行审计提出了要点,以及如何化解担保圈贷款风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阮锦红 《会计师》2012,(20):29-30
<正>在我国,企业向银行贷款时,为了保障贷款本金的收回,银行常会要求企业提供担保。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互保链应运而生,即企业间彼此互相担保。这种方式虽然解决了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但同时却也带来了诸多风险隐患。基于此,本文以去年年底发生的某地互保链风暴为引入点,探究了当前企业互保链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企业互保的形式: 目前中小企业互保的主要形式有: 1.结对互保.即甲为乙,乙为甲担保; 2.关联企业之间互保.同一集团(家族)企业互相担保; 3.三方互保,如甲为乙,乙为丙,丙为甲担保; 4.某企业的控股企业与另一企业的控股企业交叉互保.  相似文献   

8.
互保联保作为一种不需要实质抵押物就可获得大额贷款的融资工具,曾经备受浙江民营企业的青睐,而如今随着企业资金链的断裂,"铁索连舟"反致"火烧连营"。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有效化解互保联保风险,这一系列连锁风险将使浙江经济雪上加霜。一、浙江互保联保风险的概况互保保证贷款一般由企业之间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区内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奉贤区政府成立了区小企业担保中心(以下简称“区担保中心”),为区内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区担保中心的成立,对改善农商银行贷款的担保质量,控制贷款风险起到了很大帮助。尤其在2005、2006两年,我行对许多生产经营正常、但担保方式不理想的企业,把其借款的担保方式转为由区担保中心担保。重点还对一些由关联企业担保或几个企业之间互保、连环担保的,从营销开始直至审查、审批等环节从严把关,  相似文献   

10.
当前县域企业融资尤其是县域骨干企业融资多采取互保联保的捆绑担保模式,在经济波动条件下,容易产生区域担保圈风险的传递问题。区域担保圈风险的多发、频发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区域金融经济乃至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影响。山东省高青县在处理区域内多起担保圈风险事件中,实施分类处置、理性救助,将辖内涉及多家企业和多家金融机构的多起典型担保圈风险成功化解,但财政实际上是对银行不良担保行为的被动埋单,是资源优势与条件约束下的次优选择。治理和防范区域担保圈风险应更多地从产生问题根源角度采取市场的方式进行规范和引导,防患于未然。本文为化解和反思担保圈风险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违规担保形成“担保圈”引发了严重的诚信危机,出现资金链断裂和财务困境,这种现象的一再出现有其利益诉求。本文以“鸿仪系”担保圈为倒,在分析其担保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各担保主体——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银行、监管者和政府在担保过程中的利益取向,力求更深层次地揭露上市公司担保的内在动因与利益驱动,从而为治理违规担保提供一种系统观点。  相似文献   

12.
李鹏 《理财》2005,(6):71-73
从目前看,尽管监管法规对规范担保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但一些上市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仍通过钻政策空子,以向子公司担保或连环担保形式,绕过监管向关联方或潜在关联方以担保方式提供资金,从而为上市公司埋下一颗颗“地雷”。对于公司大股东、董事、高管人员的不负责行为甚至违规欺诈,目前监管力度和处罚措施都不够到位,客观上也助长了违规担保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环境分析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上市公司发布担保公告日前后出现显著为负的累计非正常报酬。并且按照不同的分类情况下担保公告的市场反应截然不同,互保、非关联方担保、单向信用担保显著为负,而具有反担保措施的市场反应为正。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联保贷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也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但其机制设计将诸多企业如连环扣一般嵌于一条"互保链"上,容易因担保链断裂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本文结合福建省长乐市的实际,针对中小企业联保贷款模式发展现状和机制设计之困,提出由当地政府及行业协会出资协调、增强银行同业间的沟通合作、将融资方式由圈式融资转变为链式融资等风险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5.
案例背景担保圈是指多个借款人因为相互担保或连环担保连接到一起而形成的以担保关系为链条的特殊利益体。连环担保易形成担保圈贷款,使原本不相关的借款人变得息息相关,圈内一个借款人出现信用风险会通过担保链条迅速扩散传导,形成多笔贷款同时出现逾期或者不良,引发贷款风险成倍放大,进而演化成整个担保圈的圈内其他借款人贷款的信用风险。近年来,由担保圈引发的信用风险在我国部分地区大量暴露,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资产质量,不利于部分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下行形势下,“担保圈”风险频发,互保企业面临或有负债风险和融资难的“两难”选择。贷款保证保险既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提供了新选择,也能够有效防止企业风险蔓延传染,是企业互保的良好替代。2013年,山东寿光试点“涉农及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创新推出了“贷款+保证基金+保险”的业务发展模式。该模式相对于企业互保、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具有一定优势,且具有财务可持续性、风险可控性和激励相容性,能够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联互保担保链信贷风险从过去两年中在部分区域急性发作,转入到当前慢性治疗,整体情况风险可控,但关联互保出险个案仍时有阵发,并有随担保链条蔓延的可能性,对当地信用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当前经济下行趋势未明显扭转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控制担保链规模及时切断传染链,对改善地方信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通过分析笔者挂职工作区域关联互保信贷运行简况及风险成因,以期探索有效防控和化解风险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浙江作为经济和金融活动活跃的沿海地区,企业担保现象由来已久,由担保圈引发的区域系统性风险也时有发生,如2008年的华联三鑫事件、2012年的天煜建设事件。担保圈就如浙江企业染上的一场"金融瘟疫",伴随着经济下行,这种出于缓释风险设计的担保制度弊病暴露无遗,不断蚕食着浙江经济的繁荣和企业的正常运行。本文从担保圈概念入手,介绍了担保圈的两种风险传染机制,基于政府、企业、银行三个角度分析了担保圈形成背景,并从成因和影响程度出发提出了清晰的企业战略定位、优化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实施风险全周期管理等六大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担保圈"主要是指多个企业没有正式的约定要以某种相互担保或者是连环担保的方式但却自然而形成的一种以担保关系为链条的利益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完善以及金融资产规模的增长,保证担保贷款也随之增加,故而客户之间形成了担保圈.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担保圈"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薛峰 《征信》2016,(7):83-86
中小企业互保融资是我国担保体系“一体两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也存在互保企业数量扩大、关系复杂、风险易传导等缺点,限制了互保模式的效用.在分析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融资结构、担保方式的基础上,构建对互保融资行为的博弈分析框架,研究中小企业互保融资的周期性,实证分析互保融资存在的风险,进而提出加强中小企业互保融资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