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德刚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3):57-81,157,158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西方大国的崛起在对外关系上主要依靠联盟外交,如英、法、德等国家在欧洲的"合纵连横",日本的"与强者为伍"战略,二战后美国对北约和亚太联盟体系的经营,冷战后俄罗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依赖等。受制于自身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地缘环境,中国缺乏历史上大国崛起所拥有的"后院",中国的战略文化也排斥"势力范围"和"联盟政治"思想。作者从中国的时代需要出发,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四大外交战略——大国协调战略、区域整合战略、政治联合战略和国际危机管理战略均难以满足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应在联盟外交与伙伴外交之外探索"第三条道路"——准联盟外交。实施这种"联而不盟"的特殊外交类型需具备四个条件:竞争性政治集团、动态性权力关系、严重性安全威胁和"统合性"战略文化。在新时期国际"多元格局"下,中国应尝试开展灵活务实、相互联动的"三环准联盟外交"——多边组织型、新兴合作型与传统友好型,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运筹与美国、欧洲大国、日本、印度等大国关系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对外交往的持续扩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中国的外交也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中国将“和谐”从内政延伸到外交,开创了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外交目标实际上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知,中国外交目标的设定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自我认识必须参考他者认识,内向思考与外向思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利益出发得出合乎客观的主观认识。中国外交目标的认知与判断,具体体现为关于发展目标、政治目标、安全目标和文化目标的认知与判断,国家利益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作为一种主观认识,中国外交目标的设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它主要取决于中国对客观环境、自身国力的主观判断。  相似文献   

5.
王佐 《科学决策》2008,(1):64-64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中国国际问题高级论坛-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1月3日-6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6.
中国外交目标实际上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知,中国外交目标的设定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自我认识必须参考他者认识,内向思考与外向思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利益出发得出合乎客观的主观认识。中国外交目标的认知与判断,具体体现为关于发展目标、政治目标、安全目标和文化目标的认知与判断,国家利益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作为一种主观认识,中国外交目标的设定是一种价值选择,它主要取决于中国对客观环境、自身国力的主观判断。  相似文献   

7.
王逸舟 《中国报道》2012,(12):31-33
过去十年间,中国面临极其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却始终保持发展的向上势头。往前展望,中国外交化继续推进的进性中,既有更多机遇,又行新的压力与挑战。从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预测,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可望继续保持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势头,并至少在以下几个方向出现变化并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外交思想和理论创新,逐步确立起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框架: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理想指引;以和平发展为战略选择,恪守和平发展的理念,创新和平发展的思想,夯实和平发展的基础;以塑造新型国际关系为战略目标;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理想;以合作共赢为战略路径,强调发展和安全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以健康稳定为引领寻求新型大国关系的突破,以亲诚惠容理念为引领重塑周边关系,以正确义利观为引领创新同发展中国家关系;以完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引领推动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9.
经济外交是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的有力措施。经过多年实践,中国的经济外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促进总体外交的发展以及推进国家各项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中国经济外交中成功的案例之一,它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而且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国际体制的形成,这是国际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协调与合作成为国家关系的主题。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突破了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外进一步合作。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面临着新的抉择。  相似文献   

1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所确立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依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一,马列主义尤其是关于和平发展的外交思想论述;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自冷战结束以来争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党在外交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 史任务.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理论,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与以往的外交政策相比,"合作共赢"首次作为中国的外交旗帜,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外交理念的基础上,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阐明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同时也指明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是两个全新的理念。和平崛起是中国新世纪的战略新选择,构建和谐世界是社会主义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都是扎根于中国深厚的“和”文化基础上,都与我国的国家性质密不可分,统一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从和平崛起到和谐世界,体现了我国和平外交战略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开放的时代。全球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具备更强的驾驭能力才能实现。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是一国享有,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也不是一国就能应对。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2017年5月举办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使北京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一带一路"出发,探讨在适应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多边外交政策的特点,以在全球化进程中更好地促进我国与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16.
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特点的基本判断为中国 2 0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今天 ,我们不应该因为局部的战争、动荡和紧张而否定全局的和平、稳定与缓和。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原则与反对霸权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反对霸权主义并不等于把反霸作为口号呼喊 ,也不等于把反霸作为标签张贴 ,更不等于恢复结盟搞集团政治。在国际社会中提倡以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推动多极化局面早日形成 ,都是对霸权主义的制约 ,也是更有效、更实在的反霸途径。邓小平关于中国外交“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思想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长期战略。坚持这一战略 ,中国将对复杂纷繁的国际矛盾应付自如 ,而背离这一战略 ,中国则有可能丧失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国际条件。  相似文献   

17.
郭树勇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7):117-126,159,160
中国特色议会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对外交往,还包括省级地方人大的对外交往;不仅包括人大系统联合有关方面开展的针对外国议会的交往,还包括针对国际组织的活动,甚至包括针对某些国家元首和政府领导人交往等外事活动。研究当代中国特色议会外交,要认识它与政府外交的高度统一性、立法机关在其中的主体性以及议会交往的多样性和弹性。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议会外交要处理好议会外交与政府外交、议会外交与政协外交以及全国人大外事与地方人大外事等之间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看,议会外交正在成为贯彻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新的增长点,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信心平台,也日益成为中国管理国际危机和参与国际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面对国际政治的转型以及跨国公共问题的挑战,中国在外交观念与实践领域正在发生悄悄的革命。文中的中国外交新思维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中逐步形成的主张在多边制度安排基础上处理全球与地区公共问题的理念。中国新外交则是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实践。中国新外交的结果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一个“自由中国”的出现,“自由中国”表现在:中国对主权的新理解与调整,中国独特的多边制度治理结构,社会性因素在外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因为参与多边制度而带来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制度化与社会化。“自由中国”的兴起,将对未来东亚国际治理乃至世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先后经历了两次外交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其核心是从屈辱外交向革命外交转型,目的是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国家主权独立和尊严。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了中国外交的第二次转型,中国外交从革命外交向发展外交转型,目的是为中国现代化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随着中国日益深入地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中国的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作者认为,中国外交需启动第三次转型,其核心是从发展外交向领导外交转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成为扮演建设性领导者角色,但中国不会挑战或者取代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角色,而是从中国国情和能力出发,在全球经济和社会问题上努力做一个建设性领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