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山养猪,以粪养土”是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基础,建场三年来,在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指导下,我场猪群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建立基础猪群到大量繁育发展。全场1956年共养猪1,098头,1957年4,247头,1958年4,997头,今年猪群总数预计可达6,000余头,平均一头猪以全年吃精粗饲料2,400余斤计算,一年需要饲料一千余万斤。这是一个很大的数  相似文献   

2.
黄羊河农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养猪业也获得了高速度的发展,猪只头数由去年初的1,022头突增到4,001头(其中出售肥猪801头),一年增长三倍,平均每个职工有猪3.3头。两年来,该场所生产的猪肉,除向国家提供了商品10万余斤外,还供给本场1,200余名职工和百户家属的食用,去年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道县农场为了解决养猪的饲料,在去年曾养殖了1亩(以水面计算)的水浮莲,共收获了5万多斤,解决了去年在干旱时期400多头猪的饲料问题,由于饲料成本低,该场养猪共获利2,000多元。今年该场在去年养殖的基础上,已扩大到5亩,从今年六月开始繁殖到今年9月共4个月期间,共收获了17万多斤的水浮莲,预计到11月还可收获  相似文献   

4.
我场贯彻了以林为主,农牧并重,林农牧付渔相结合的多种经营方针。养猪业有了很大发展,在1958年底的350头的基础上发展到去年的2,350头(其中生产母猪112头,后备母猪550头,公猪10头,育肥猪610头,小猪1,068头)。按全场750人计算,达到了每人有猪3头多;按全场500亩水稻田计  相似文献   

5.
我场1949年正式建场,开垦荒地320亩。1950年初,为了发展生产,辅助教学,答累资金,扩大再生产,决定开展农副业多样性生产。但由于资金限制,又缺乏经验,开始只养了7头猪,二群蜂,8只鸡,每日加工制粉丝30斤:提出由小到大,由窮变富,以自身的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方针。几年来在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全场职工勤劳苦干,节省俭用,到1957年耕地已达1,600多亩,另有林场600亩,乳牛40头,羊100只,猪620口,骡马38匹,蜂60群。粮食从平均每亩年产250斤达到900斤(不包  相似文献   

6.
大通湖农场位于湖南省洞庭湖畔的大通湖,居南县、沅江、华容、湘阴四县之间,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场内多湖泊沼泽,便于农田灌溉,宜种水稻。从1951年建场到现在,每年为国家生产粮食30—50万担,是祖国的粮仓之一。今年该场共种水稻64,000多亩,普遍生长良好,其中10,141亩早稻,已经收割入库,共收干谷5,549,284斤,平均亩产干谷549.5斤。全场八个分场中六个老分场种植的4,653亩早稻,亩产干谷682斤,较1958年增产60.8%。今年早稻能获得大面积高额丰产;是由  相似文献   

7.
我区西江、良丰、五星农场是养猪最多的农场。去年达三个场每日平均在圈数为5,000—8,000余头,每日需青饲料三、五万斤,一年就需要干余万斤,由于他们在饲料生产上贯彻了农牧结合,水陆结合,长短结合的方针,青粗饲料已做到完全自给。他们的生产经验是:饲料基地建立好,不愁猪多吃不饱。良丰场去年用1,400亩土地和水塘30亩生产青绿饲  相似文献   

8.
广西西江农场在今年旱涝灾害比建场以来任何一年都严重的情况下获得了丰收。木薯据预测到12月份收获时,平均亩产可达一万斤以上,比往年增产19倍多;甘蔗现已收砍1,500多亩,平均亩产12,000斤,最高的达3万斤,比去年增产5倍多。畜牧业方面,在9月份有46头肥育猪平均增重43斤,其中有6头每头增重50斤,有12头每头增重60斤,最高的达82.5斤;有一头母猪一窝产仔27头,30天时间窝重即达387斤。另外如他们种的洋麻据现在收割的平均每亩产麻400多斤,收种子80斤。  相似文献   

9.
大洼县西安农场是一个以生产水稻为主的谷物农场。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使水稻产量年年增长,但多种经营业相形之下落在了后面。为了打破单一水稻生产的格局,开拓发展商品生产的多方面门路,振兴农场经济,农场党委认为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本场多年的养猪经验,农场又有大型的种畜场、饲料加工厂,群众又蕴藏着养猪的积极性的优势。积极发展集体猪场、家庭猪场和各户养猪一齐上,使全场养猪业红红火火发展起来了。去年全场已发展有集体猪场两个,家庭养猪场四十二个,养猪重点户二十六个,全场生猪饲养量达一万六千头。向国家交售商品猪三千四百头。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南充地区调查了36户的生产组合——蚕桑、生猪、粮食的商品性结构.这种结构显示出丘陵地区以农、牧业为轴心的生态农业的突出效果.这36户共204人,承包耕地211.7亩,人平耕地1.04亩,80%的户分布在丘陵区.1983年以来,这些户由以种粮为主的单一生产,转变为桑、猪、粮的复合型生产,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农业资源,规模经济效益显著.1985年,36户人平生产蚕茧82斤,粮食968斤,出肥生猪0.89头,比全区人平蚕茧多77斤,粮食多153斤,出肥生猪多0.39头;36户人平农业收入714元,比全区人平多456.9元.  相似文献   

11.
常年积肥在21团农场取得了显著成效。自去年4月至11月,全场已积存肥1.1亿多斤,腐熟程度达97%,其中人粪126万斤,厩肥870多万斤,按照今年18万亩播种面积,除去牧草地和新开垦的八万亩不施肥外,其余每亩可平均施肥1,100多斤。  相似文献   

12.
青珠农场位于浙江省象山县东部平原地区,土地是海洋冲积粘土,含盐分0.1—0.2%,原是低产地区,1958年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场整风,解放了职工思想,充分调动了全场职工的政治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取得了棉花大面积丰收。全场3,501亩棉花平均产皮棉135.09斤,比1957年亩产65斤增产一倍多,其中有22亩亩产皮棉达300斤以上。  相似文献   

13.
柏各庄农场为了响应今年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号召,给国家生产更多的粮食,提出了“过黄河、跨长江”的口号。全场种1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510斤争取渡过黄河;去年已种过的熟地28,000亩,平均亩产水稻800斤争取跨过长江。全场职工对完成这项艰巨任务,也知道有一定困难,但是也具备一些有利的条件,如:上级党政领导全国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鼓舞力量;有了一年来大面积冲植水稻的初步  相似文献   

14.
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全国国营农牧场的职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取得了夏季大丰收的初步胜利。冬小麦平均亩产213.6斤,比全国平均亩产193斤多20.6斤,并且还出现了一些丰产典型:新疆生产兵团农四师十团农场5亩地平均亩产2,200斤、21亩地平均亩产2,000斤。全兵团有86,000亩冬小麦获得平均亩产1,000斤的大面积丰收。北京市东郊农场28.33亩冬小麦平均亩产1,136斤。另外还有一些农场亩产达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是很多国营农场的主要粮食作物。根据最近初步的统计,今年全国国营农场冬小麦收获面积近80万亩,占粮食面积的14%;总产量11,811万多斤,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0%。今年冬小麦的收成比去年好,面积增加了109%,单产提高了49.7%,总产量增加了212.8%。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但是各省农场的生产水平相差还很大,例如河南省7个机械农场109,497亩冬小麦,每亩平均产量达到201.7斤;黄泛区农埸41,376亩,每亩平均251.3斤,可是有的农场产量仍然不高,每亩平均不到100斤,甚至有个别的农场每亩只有20—30斤。这些例子  相似文献   

16.
正金山是上海郊区重要的产粮区。1978年那时,每年提供给国家的商品粮占了市郊10县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当时市郊素有"小粮仓"之称。但由于"四人帮"极左路线的长期干扰,金山县被一头按在粮食生产上,连发展多种经营也受到种种制约,成了农民做得最苦、收入不多的"纯农县"。当时,金山猪多、肥多、粮多。1979年,全县生猪饲养量96万头,达到亩田1.8头,每人平均上市毛猪244斤,成为全国养猪生产先进单位。同时,交售粮食最多最好,到1982  相似文献   

17.
我场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场职工的奋战,夏收总产值已拿下18万5千余元。5,442亩棉花蕾多桃大,单株已平均抓住了7—11个伏桃,蕾花40—70多个,果枝在15个以上的一类苗达3,150亩,三类苗仅占10%。5,00.0亩大豆大部分长到一公尺以上。水稻共抢种了16,147亩。牲猪已发展至2,000头,耕牛700头,分别为去年同期的一倍或—倍半。家禽水产也同样有加番增长。  相似文献   

18.
红十月农场两年来养猪事业白手起家,1957年3月,仅饲养16头母猪和一头公猪,到年底发展到1,116头,1958年10月,再跃进到4,221头,全场职工、家属共805人,平均每人养猪5头。他们的母猪1年2胎半至3胎,每胎平均14头,最高达19头;仔猪成活率达96%;育肥猪每头平均每月增重19.5斤,其中高产猪每月增重高达97.5斤;每斤成本3.795角,每头猪平均盈利37.5元。在养猪技木问题上,该场首创推行双重配种、  相似文献   

19.
苍山农场全体职工今年艰苦奋斗,战胜了旱灾,夺得了小麦空前大丰收,无论单产和总产,都创建场二十六年来的最高水平。全场播种小麦7,565亩,总产297万斤,平均亩产392.5斤,总产比  相似文献   

20.
穷田翻身     
浙江省鄞县农场的土地,土质瘠薄,土壤粘重,耕作层浅。农场共有水田477.1亩,其中有100余亩“畈心田”(注一),土质十分瘠薄粘重,耕作层只有2—2.5寸。建场前,由于水利条件差,排灌困难,稍晴即旱,因此常年只能种植单季中稻,历年平均亩产量只有150—220斤;建场后,积极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产量逐年有所增加,1952年每亩平均产量只有380斤,至1956年每亩平均产量已提高到759.5斤。该场如何使穷田翻身的呢?主要是抓住了这几个施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