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又是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宅基地制度已逐步演变形成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保障了农民"居者有其屋",但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有关部门在"三块地"改革框架下组织开展了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四年来,试点地区进行了多元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改革试点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这"一块地",加上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这"三块地",总共"四块地",构成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着眼农地、农民、农业的不可分割及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四块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以及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改革实质都是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江西省余江区和四川省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传统农区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路径。两个试点地区在宅基地所有权上强化了治理单位和产权单位的关联性,在宅基地资格权上基于成员资格认定引入有偿取得机制,在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上探索了使用权流转和指标交易的不同方式。在分析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四点改革路径:明确村集体在宅基地监管中的主体性作用;以有偿使用为抓手优化宅基地资源配置,在宅基地退出补偿中引入收益分享机制,以宅基地"三权分置"为指导合理利用结余宅基地和农房。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江苏省894份农民、农民工、市民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分析了城乡居民对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认知差异和态度偏好。结果表明,大部分城乡居民对农村宅基地政策有所了解,支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大部分城乡居民认为应该放活宅基地使用权、赋予农民宅基地财产权,认为有偿获取宅基地是改革方向,支持城市居民购买农村居民住房;近一半农民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市民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政策认知度较高,对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态度更加激进,而宅基地使用权人特别是农民工群体对宅基地改革的态度相对保守,对改革还存在一些顾虑。本文还提出了提升城乡居民认知水平、构建宅基地有偿取得和使用机制、赋予农民对宅基地更多权能、科学引导城市居民参与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村宅基地是政府国土行政管理的重要对象,其管理效能高低对国土管理整体效能有很大影响。从制度演进与农民权益关系视角,分析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演进的四个阶段以及其演进的政治和经济逻辑。研究表明:农村宅基地所有制度演进经历"私有——半私有——公有——半私有"过程;土地制度改革应在保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明确农村宅基地可转让性,增强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农村宅基地管理应采取市场化原则来创新制度,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宅基地资源。研究结果对当前和未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绩效评估以及农村宅基地政策改进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农村宅基地进行"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盘活存量宅基地来释放宅基地的经济效益,促进宅基地有序流转,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但是在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闲置宅基地现象凸出、隐形流转层出不穷、宅基地退出难度较大等。在"三权分置"背景下,要促进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应当加强宅基地规划管理、规范宅基地流转市场,并通过设立专项金或者建立廉租房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保障。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是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察我国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的变迁史,经历了从私有到公有,从任意流转、限制流转再到今天的鼓励退出四个阶段。目前农村宅基地退出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宅基地流转平台,宅基地退出缺乏激励机制,农民宅基地腾退意愿不强,利益分配不明等因素。促进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必须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构建宅基地流转平台,制定合理的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增加农民非农经济收入等。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但尚未明确"三权"的权利结构及内涵。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法理研究应当从法教义学的视角,以试点地区的改革模式为分析的逻辑起点,通过总结试点模式,宅基地的债权性流转、物权性流转以及农民自身持有宅基地的三种情形为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应有之义,同时增设宅基地资格权和宅基地租赁使用权以期合理诠释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权利结构。相关制度设计应着力完善各权利的权属性质及权利内容,从而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  相似文献   

9.
农民特性是宅基地功能发挥的主观性前提,政策工具决定了宅基地功能实现的基本维度,宅基地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农民和政策工具的合力与互动。本文构建了"农民特性-政策工具-宅基地功能"理论分析框架,结合江西余江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以"三权分置"为基础完善相关政策,以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为导向促进制度创新,以市场机制为主线解决宅基地功能间的冲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2021,(6):1-7
促进农民权益和效益的最优是宅基地使用权改革的基点,如何从制度突破上让宅基地用益物权效能最大化是农村要素改革的重点。从历史之角度分析.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构建之初的法益取向为居住保障,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此种价值导向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已显不适,而构建以"权利利用与效能最大化为中心"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成为必然。从法理学角度深入分析宅基地使用权之法理特征.进而构建中国特色之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成为必要。在制度设计与突破上,应重点关注宅基地使用权:区分取得及其类型;登记要件主义;流转交易制度;流转收益的分配原则、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从宅基地"双有偿"系统分析视角,探索影响传统农区农户宅基地"双有偿"行为决策的因素,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IAD延伸决策模型,围绕户主特征及家庭概况、政策实施环境、宅基地"双有偿"规则、认知改革4方面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整体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农户宅基地"双有偿"受这4方面变量共同影响。其中在户主及家庭概况方面,住宅数量对宅基地退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反映出宅基地对农户的住房保障功能;在政策实施环境变量中,与集镇距离变量对宅基地退出呈现"正态分布"、基础设施发达程度与宅基地有偿退出正相关;在宅基地"双有偿"决策中,退出补偿标准对宅基地有偿退出在0.01水平上显著,呈现负相关关系;认知改革变量(宅基地所有权归属、退出对实际生活水平影响、有偿退出政策满意度)对宅基地有偿退出正向影响较为显著。研究结论:在宅基地"双有偿"改革过程中要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在推进宅基地退出时要注意时序分区,加强对退出后宅基地利用和宅基地有偿使用费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到中流击水——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期,《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公开征求意见引发了公众对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督察,再次牵动了多方神经。这也印证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四  相似文献   

13.
正2021年以来,福建省建瓯市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列为市委市政府"十大攻坚战"的首要战役,创新激励机制,积极统筹市镇村三级力量,调配组建"四员"队伍,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一是创新激励机制,从市直机关单位骨干中选派宅改"指导员"。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建瓯市研究出台《选派职级公务员担任宅改工作指导员方案》,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通过制度创新全面拓展宅基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形成"增量"权能,依据农村土地开发实践将权能细化并在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分配从而形成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三权分置"产权格局。本文从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宅基地"增量"所有权、确立农户资格权法律地位和行权方式、逐渐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实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及开征土地增值税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这为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特别是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指明了方向。目前宅基地管理制度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改革完善?为此,笔者在山西晋城市选择了十二个典型村庄,对其宅基地利用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12个典型村庄宅基地利用情况这12个典型村庄,分别选自6个县(市、区),  相似文献   

16.
宅基地改革路径需要放在城乡融合大视角中研究,而宅基地改革路径的核心就是宅基地的流转主体和主体的范围。从城乡融合、社会保障、农村资产盘活、城镇用地问题疏解几个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宅基地流转范围与这些影响因素的关系。提出了扩大宅基地流转范围、实现城乡融合应当成为宅基地改革的远期目标;选取城乡差别较小的发达地区,逐步试点宅基地流转范围的扩大;创新制度设计,融合宅基地流转范围扩大与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在尊重财产权和相关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扩大宅基地流转范围解决现有"小产权房"问题,盘活城镇周边农村集体土地的经济价值等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2021,(9):53-63
由于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状况差异巨大,宅基地制度改革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差异明显。为全面考察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分化规律和系统总结评价宅基地制度改革成果,本文从政策环境视角构建了"人地关系—产业发展"分析框架,尝试厘清人地关系、产业发展与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互动机理。根据人地关系和产业发展两个维度提出功能统筹型、集约优先型、以地兴业型、资产激活型四种改革模式。利用2015年中央授权的15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改革政策和实践效果进行验证分析,探究人地关系和产业发展程度对宅基地居住功能保障和财产功能显化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类型地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建议,强调宅基地制度改革应重视改革前的政策环境,坚持差异化的改革导向,因地制宜制定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三权分置"思想的具体内涵是指保障宅基地的集体所有权、宅基地农户的资格权和农民的房屋使用权的内在统一,又充分发挥出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在研究辽宁省农村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改革的立法建构与其制度安排后,不难发现,解决"三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通过制度创新全面拓展宅基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以此形成"增量"权能,依据农村土地开发实践将权能细化并在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分配使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在内部形成相互统一,相互分置的局面。从而通过"三权分置"促进辽宁土地制度改革,实现辽宁乡村振兴,盘活辽宁省乡村经济。  相似文献   

19.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激活农村发展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农村外部环境改善与内部需求变化推动了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车轮转动,在此过程中,改革的诱因虽一再更替,但与宅基地改革相关的主体性要素却始终未变。新时期,厘清宅基地相关性主体关系是科学、协调和可持续推进"三权分置"改革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本文从宅基地的相关主体性要素出发,基于主体性关系变化阐释了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内在逻辑与溢出效应,并为制度改革提供了突破方向。研究表明"因人成户,因户需宅"的关系构成了宅基地使用的系统稳态,"人""户""宅"的关系变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宅基地制度改革。因此不同地区实施"三权分置"应当根据"人""户""宅"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不同问题,因地适宜的施行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研究和归纳比较法对我国宅基地使用和管理政策演变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宅基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演变经历了5个阶段,并且对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审批制度和面积标准、确权登记政策、流转政策、退出机制等做了分析,总结宅基地使用和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为:"一户一宅"等政策难以落实;"无地可批"和"有地不批"现象普遍存在;确权登记时权属来源材料缺失;自发流转普遍等。提出其改革的途径: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相结合改进宅基地审批制度;形成规划、审批、确权、退出等一体化管理体制;推进房地合一的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行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统筹谋划,全面实现宅基地财产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