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农民工流向选择和区域流动人口规模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农民工流动到东部沿海地区的比例呈现出减少或者是增幅下降的趋势,之所以呈现出农民工流动到东部沿海地区规模减少或者是回流规模扩大的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生存成本增加进而使得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收支剩余差距缩小,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比较中西部与东部地区收支剩余差异的情况下选择省内就业或在周边省份就业。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从事非农职业的流动特征及相应的经济效应对于深入考察进城农民如何通过职业流动积累并逐步提升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民工真正实现市民化至关重要。本文以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构建拓展的明瑟方程来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决定,以新生代农民工当前收入水平与上一份工作的收入水平来衡量其职业流动方向(向上、水平与向下),进而采用ordered Logit模型来测量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方向。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提升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向上流动;年龄、职业流动次数变量与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向上流动负相关;相对于被动流动,采取主动流动方式的新生代农民工很可能实现向上流动;从事建筑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呈现职业向上流动的态势,而从事服务业的呈现职业向下流动的态势,其原因很可能是其工资水平没有改变抑或下降,但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全国2014年2781份农民工的实地调研数据,通过3SLS联立方程组模型探究了农民工家庭化流动和土地转出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化流动能够提高土地转出的概率,同时土地转出也能提高农民工家庭化流动的程度。另外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家庭化流动和土地转出的因素,结果表明减弱耕地和农村对农民工家庭的"文化性"约束,提高农民工家庭的"保障性",会促进农民工家庭化流动和土地转出。相比较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家庭化流动的可能性更大,而中部地区更加倾向于土地转出,西部地区则倾向于保留土地。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增加劳动供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2011~2016年微观数据,基于城市规模视角分析了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工资效应的差别。研究发现: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错配比例越高;中小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呈现工资嘉赏效应,大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以工资惩罚为主;而教育不足对农民工工资则普遍存在负向影响。农民工教育与职业不匹配对工资影响的理论机制表明,中小城市支持人力资本理论模型,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则支持分配理论模型。这意味着,农民工在中小城市表现出学历越高人力资本回报越高的特点;而在大城市,教育与职业适配则更为重要。因此,改善城市层面的教育-职业的适配性,让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和工作转换,进一步增强城市间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是相关政策调节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03—2007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了解释。通过建立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求模型,本文认为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是2003—2007年农民工工资水平上升、农民工数量增速减慢的主要原因。本文还从迁移成本的角度对农民工供给增速减慢进行解释,认为2003—2007年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农村居民心理评价也随之提高、外出打工时家人离别的心理成本增加是农民工与农业劳动力工资差距扩大而农民工供给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秀妹 《农业经济》2014,(11):102-103
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趋势是我国新时期深化改革进程所推动的城乡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各地政府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流动创设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优越的创业生态环境,但亦暴露出若干问题。研究厘清了新生代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内涵与意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流动的内在动因及外在动因展开深入分析;给出新生代农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社会治理策略、经济治理策略及技术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趋势是我国新时期深化改革进程所推动的城乡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各地政府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流动创设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优越的创业生态环境,但亦暴露出若干问题。研究厘清了新生代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内涵与意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流动的内在动因及外在动因展开深入分析;给出新生代农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社会治理策略、经济治理策略及技术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趋势是我国新时期深化改革进程所推动的城乡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各地政府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流动创设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优越的创业生态环境,但亦暴露出若干问题.研究厘清了新生代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内涵与意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逆城市化流动的内在动因及外在动因展开深入分析;给出新生代农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社会治理策略、经济治理策略及技术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统计局于5月12日发布的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农民工总量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二是本地农民工增长无论数量还是速度都高于外出农民工;三是农民工工资水平快速提高。农民工工资增加与农民工总量增速回落有直接关系,最典型的表现是几乎每年春节之后都会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当前出现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沿海产业升级,加工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二是"新四化同步"使全国县域范围普遍出现基础建设尤其是房地产建设热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新特征,它在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和缓解三农问题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研究首先阐述当前我国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内涵及其意义;从社会流动视角下探讨制约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性问题和金融问题;从革新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制度体系及优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给出社会流动视角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农民工家庭调查数据分析多数儿童留守而少数儿童流动的原因。结果显示,农民工家庭在外收入能力和照料能力是限制儿童流动的主要因素,包括是否从事自营业务、能否获得社会保险以及是否有非就业的成年人陪同。制度因素呈现了一定影响,包括高考制度限制引起初中阶段流动儿童大幅度减少以及农民工社会保险有利于儿童流动。结论是通过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健全提高农民工家庭在外收入能力和照料能力,从而有利于儿童流动和完整家庭迁移。  相似文献   

12.
统一全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目前已有盼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难以解决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问题.要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与碱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样并走向全国统一,就必须改变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与城镇职工的缴费比例的不同,因此,全国统筹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模式是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13.
数据     
正我国流动人口达2.47亿呈现稳定化、家庭化、多元化趋势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也是连续出版的第7本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的人口迁移流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人口的流动迁移行为的主导因素。未来,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增速放缓,但持续增长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同时,流动人口呈现了稳定化、家庭化、多元化等新的  相似文献   

14.
《农业技术经济》2021,(7):103-114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观察农业经济发展特征趋势和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中国农业要素禀赋差异的国情特征,构建包含时间和空间因素的时空异质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对其变迁特征、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包含时间和空间因素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能够对要素产出弹性的时变和异质性进行估计,优于传统生产函数方法,能够得到省际差异的时变要素产出弹性,具有较好的统计学显著性和经济学意义;对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发现,1978—2017年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速为1.7%,高于中部的0.9%和西部的1.2%;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整体态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增速变化趋势趋同,但存在阶段性差异;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Dagum基尼系数均值为0.247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和西部区域内发展不均衡性高于中部地区,东部—西部区域间差异是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时空异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区域间、区域内协同均衡发展格局亟待完善和转变。本文建议从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地区禀赋优势、健全完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软环境"等方面,加快推进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5.
《南方农村》2010,(6):21-21
<正>最新出版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2009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未来二、三十年,人口流动将呈现四大基本态势。一是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步放缓。报告显示,如果我国人口流动迁移政策没有大的变化,到2050年流动人口规模可达3.5亿人左右,但每年新增流动人口由近600万逐步下降到2050年的300万左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经济结构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到了返乡创业的队伍中。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是个人或家庭的流动问题,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带动了农村资金、信息、技术,尤其是观念的变化和提升,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环境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及农民工创业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发现当前农民工创业和创业培训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于如何构建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民怎么变为市民是中国社会转型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农民工的流动开始呈现家庭化和长期化;绝大多数农民工到城镇后已不从事农业劳动;农民工变为市民的愿望非常强烈,但绝大多数农民工并不愿意以放弃农村承包的土地、林地、草原和宅基地为代价来换取城市户口。  相似文献   

18.
本文本文运用江西省赣州市和宜春市工业园区的16家企业的390名务工人员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累计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农民工越可能发生就业流动;农民工对就业培训和讲座关注度越高流动性越大;男性农民工具有较高的就业流动倾向;农民工对当前工资的满意度越高流动性越小;农民工就业地区的产业转型度越低流动性可能会越大;年龄小的农民工更愿意流动;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民工流动性越大。  相似文献   

19.
家庭化与非家庭化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家庭化与非家庭化流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化与非家庭化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与非家庭化流动相比,家庭化流动有助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家庭化农民工在工作强度维度的融入程度最高,其次是身份认同和心理融入维度,在经济整合和社会参与维度的融入程度较低;年龄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具有消极影响,农民工自身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职业、社会网络对其城市融入也具有一定影响,而是否有稳定的住所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大量征用土地,使一部分农民离开土地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改革开放的推动使征地农民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征地农民工是一支劳动力资源大军,必须妥善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 一、征地农民工再就业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