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农产品价值链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拓展的过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点,乡村振兴首在产业兴旺。而农产品价值链收益能否不断增加,利润能否留在农村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产品价值链不仅涉及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更影响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价值链的变化历程,农产品价值链的产业环节由生产不断向流通、加工、旅游等环节延伸,土地、资金、技术、组织等支撑要素不断完善。但农产品价值链依然存在整体水平不高、产业链延伸不够、农民收益分享不高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产业融合是新时期农村农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对乡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探索,构建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融合发展业态下的哈尔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 文章运用熵值法计算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分析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探究其系统指标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影响。结果 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程度在逐渐加深,尤其在2014—2017年,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乡村产业融合逐渐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休闲农业产值、农业合作社、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在提升哈尔滨农业整体效益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贡献率主要来自于农业多功能型拓展。结论 (1)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2)协调城乡发展关系,降低乡村产业生产成本,使农民真正从农业产业链中获益是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的关键。(3)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业多功能型拓展发展相对较好,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大发展潜力。(4)哈尔滨市在农业产业价值提升上应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产业融合是新时期农村农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对乡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探索,构建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融合发展业态下的哈尔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文章运用熵值法计算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分析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探究其系统指标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影响。[结果]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程度在逐渐加深,尤其在2014—2017年,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乡村产业融合逐渐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休闲农业产值、农业合作社、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在提升哈尔滨农业整体效益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贡献率主要来自于农业多功能型拓展。[结论](1)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2)协调城乡发展关系,降低乡村产业生产成本,使农民真正从农业产业链中获益是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的关键。(3)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业多功能型拓展发展相对较好,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大发展潜力。(4)哈尔滨市在农业产业价值提升上应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效率。  相似文献   

4.
上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上海通过积极培育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优质农产品及农业品牌、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与美丽乡村等举措加快推进上海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庞大的一、二、三产业的组合集群,增添了上海农业的产业内涵,拓展了综合发展空间。一、上海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一)产业融合的新型主体初步形成1.家庭农场迅速崛起。上海坚持以家庭经营、规模适度、一业为主、集约生产为基本特征,大力促进  相似文献   

5.
周燕 《中国农业会计》2023,(10):107-109
乡村产业融合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本文提出从促进城乡一体化,加速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多元化农业新型业态,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稳定增收,提高就业质量,保障乡村融合发展成果等层面入手,借助多元化引领力和驱动力,带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为全面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兴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要内容,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全产业链融合是通过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将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等渗透交  相似文献   

7.
农村产业融合是产业融合思想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是满足消费需求、优化农业结构、实现产业扶贫的根本之策。本文在阐述农村产业融合内涵的基础上,将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分为产业链延伸模式、农业多功能拓展模式和技术渗透模式,进而从主体培育、利益联结、功能拓展、制度改革、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今后产业融合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实现产业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前提。方法 文章以4省4村为样本,综合采用案例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解析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促进共同富裕的实效及其发展路径。结果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可分为基础型、链条延伸型、功能拓展型和多元复合型4种;多元复合型强村富民效果最好,其次为链条延伸型和功能拓展型,最后为基础型;不同模式的产业融合及发展路径也有所差异,但要致力于共同富裕的目标,核心要在产业融合中促进联农带农和发展集体经济。结论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各有不同:“基础型”应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产业融合奠定基础;“链条延伸型”应通过技术投入、装备升级等举措实现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功能拓展型”应以“乡村旅游+”形式融合农业、文创、康养等产业,开发农业文化、生态、休憩功能;“多元复合型”重点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发挥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促进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  相似文献   

9.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新见解:要发展优势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就一定要建立“物流概念”——发展农产品物流产业。 物流是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把生产的末端延伸到零售商,甚至消费者,衔接成供应链,使销售、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环节联接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换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解析产业与劳动力的耦合互动关系,能够清晰地认知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农村产业布局提供规划依据。方法 文章构建了“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定量测度模型,并展开了江苏省地级市耦合评价分析。结果 (1)苏北乡村地区农业生产仍是重点,涉农二产主要围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苏南乡村地区二三产业涉农程度低,主要涉农二产为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2)一二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决定了“三产”融合的总体水平和格局,一三产业融合指数总体较低且差异较小。(3)产业融合的高值区是以“宿迁”为核心的苏北地区,乡村劳动力融合的高值区则是以苏锡为核心的苏南地区。(4)江苏省“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错位分布,空间耦合性低。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两系统逐步走向解耦。结论 苏北地区应加强农业产业链和增收价值链的延伸,从而增强就业粘性;苏南地区可考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地方政府应在区域产—劳耦合自组织基础上,通过政策、机制创新的他组织干预促进“三产”融合和产—劳协调。  相似文献   

11.
四个方面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是纵向延伸,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就是要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在纵向上推行产加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农业的有效联结,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支持合作  相似文献   

12.
正实现乡村振兴,应积极延长产业链,向产业上下游跨界发展;努力提升价值链,通过引入生产经营活动,创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要共享利益链,让农户分享到产业链增值的收益。休闲农业具有连接城乡要素资源、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天然属性,是新时代推进乡村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作为乡村产业的基本依托,通过分析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及空间分异特征,对于新时期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减轻农业生态压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产业融合发展指数模型对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融合5个维度系统评价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路径指数与融合效益指数在逐年上升,且融合效益指数提升较快,与产业融合路径指数差异逐步缩小;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效益指数增长较为明显,体现出四川省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有效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全面脱贫、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的有机结合。[结论]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从2010年的起步阶段逐渐过渡到2017年的初级融合阶段,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态势,且地区差异有减小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并随产业融合程度逐渐向川南拓展;自然条件基础决定了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强政策扶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产业融合效率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小城镇转型升级的必然之路。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其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融合主体、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提供产业融合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以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打造特色小镇的路径包括:立足农业挖掘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叠加旅游功能。保障对策有:突出市场主体运作、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农村产业要兴旺,就必须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以良好的产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如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做出界定,相关专家学者也是众说纷纭。从不同形式的内涵界定中,可以归纳以下几个共同点: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二是促进资  相似文献   

16.
当前,河南省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助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产业链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经济》2017,(10):44-45
正中粮集团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创新模式,率先提出并实践全产业链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涵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多个环节,通过对各环节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为消费者奉献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链价值和对现代农业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上游:探索"农业综合服务"模式,促进产业资源融合农业综合服务包括订单农业、粮食银行、农机服务、农资服务、  相似文献   

18.
陶梅柳  李松 《山西农经》2022,(22):32-34
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是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创新。通过对贵州省D镇的分析发现,在当前产业融合过程中,顺应市场规律,打造优势主导产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技术、人力资本的持续输入,使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等问题。基于此,文章针对当前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及问题,从农产品的产业链延伸、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和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入手,构建产业融合的实现机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兵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兵团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亮点纷呈,正进入速度不断加快、内涵不断丰富的发展阶段。但现阶段,兵团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存在着农业产业链建设滞后、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发不足、产业融合主体发展不充分、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滞后等的短板。进一步加快推进兵团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应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理念,加强统筹规划;强化市场化取向,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强化业态创新,进一步丰富农业功能;强化共享融合利益,促进产业融合主体更加多元化;强化规范化标准化,推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20.
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兵团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兵团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亮点纷呈,正进入速度不断加快、内涵不断丰富的发展阶段。但现阶段,兵团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存在着农业产业链建设滞后、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发不足、产业融合主体发展不充分、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滞后等的短板。进一步加快推进兵团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应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理念,加强统筹规划;强化市场化取向,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强化业态创新,进一步丰富农业功能;强化共享融合利益,促进产业融合主体更加多元化;强化规范化标准化,推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