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同推进利率市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平 《中国金融》2012,(15):14-16
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宣布调整利率浮动区间,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5日,人民银行再次宣布非对称下调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两次放宽利率浮动区间,是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最后攻坚战的序幕。那么,改革的继续深化面临哪些制约因素?我国银行业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为此,本刊约请业内专家从不同视角共同探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经营转型"这一话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7年10月23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这是自1996年5月和8月两次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后连续第三次下调利率。此次利率下调,对国家税收收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笔者认为:局部不利,全局有利。  相似文献   

3.
试析我国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提出利率市场化的现实背景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指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通过建立市场机制、规范金融机构行为等措施,逐步或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转向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的过程.1959年-1978年20年间,中国只有一家银行,仅进行过两次利率调整,1978年-1989年,银行利率7次提高.1990年-1991年3次下调利率,1993年2次提高利率,仅1996年到1999年8次下调利率,利率作为政策工具在九十年代被更充分运用.也正是在实践中,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正式拉开.  相似文献   

4.
我国银行利息,是国家手中掌握的重要经济工具之一,今后实现四化,要求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银行的利率,除储蓄存款利率在去年和今年两次提高后,已达到比较适宜的水平外,企业存款特别是各种放款的利率都比较低,而且长期未动,引不起企业的重视,不能充分发挥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适当提高银行利率。稳定物价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同全国人民切身利益有关的重大政策。提高银行利率是否有利于物价稳定?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在当前的情况下,适当提高银行利率有利于进一步稳定物价;另一种则相反,认为不利于物价的稳定。我赞成第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融》2012,(15):5
自6月份以来,人民银行两次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两次调整被舆论称为非典型性调整或非对称性调整。非对称性利率调整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连一向苛刻的西方主流财经媒体也对之赞赏有加。普遍认为,这是在特定时机作出的恰当选择,可谓一石三鸟。毫无疑问,我国连续两次降息凸显了稳增长的强烈意图。受欧债危机继续恶化、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放缓的影响,我国出口下降,经济下滑,下调利率无疑是稳增长的需要。但更重要的,适时放松存款利率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银行储蓄工作是在两次利率下调和不同意见的争论中度过1990年的。但是,利率的下调和种种议论并没有妨碍储蓄存款以超乎人们预料的幅度迅速增长。与全国储蓄形势一样,我省工商银行储蓄存款继1989年增加13.35亿元,超过年计划2.73倍,创历史最高纪录之后,仍以巨大的增长幅度,连续突破旬、月、季增储最高水平,使1990年储蓄存款增加18.39亿元,超过年计划2.25倍,再创历史新纪录。究竟储蓄存款增长的原因何在?究竟储蓄存款是否过多?究竟储蓄存款猛增是否构成启动市场的阻碍力量?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理直气壮地抓好今后的储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率市场化:任重而道远——对1996年我国两次下调存贷款利率的再思考宋清华1996年5月1日和8月23日,我国两次调低了存贷款利率,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这两次利率调整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这两次利率调整实...  相似文献   

8.
日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等撰文表示,要立足我国实际,妥善实施利率政策。文章认为,利率政策是否需要调整,可以过一阶段再作决定;如果近期考虑各种因素,仍然需要调整利率水平,也不适宜进行全面调整,而只是需要动某一种利率。文章认为,就国内而言,  相似文献   

9.
李建芬 《金融与市场》2000,(7):14-15,25
一、七次降息的政策效应分析 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管制利率体制下,各种利率档次的调整由中央银行决定,使得利率调整的分配效应十分明显.三年时间连续七次下调利率,企业减少利息支出,国债筹资成本下降,这两点均有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自1996年到1998年我国已连续6次下调利率,目前存款利率已位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较低水平。利率下调的目的是活跃经济,繁荣市场,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现象表明,利率杠杆的作用未能充分奏效。如1998年国民经济仅增长7.8%,为1993年以来的最低。其中固...  相似文献   

11.
当前,企业和政府部门要求调低银行利率的呼声很高。但我们认为,近期不宜调低利率,而应保持利率的相对稳定。一、继续下调利率不利于社会总供需平衡从社会总供需角度考察,确定适当的利率水平应考虑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状况。当社会总需求过旺、总供给严重不足时,应提高利率水平;反之,则应适当降低利率。目前,我国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上基本平衡,但在结构上却严重不合理,表现为一方面  相似文献   

12.
《银行家》2012,(7):10
正编者按: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 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本次政策调整的同时扩大了存贷款利率浮动的上下限,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次货币政策调控被认为是配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稳增长"口号所做出的反应,也有人认为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到底此次货币政策调整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
2011年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月9日起,金融机构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是自去年10月份以来,央行第三次上调利率.同时,国家相关人士普遍预测,今年还可能进行两到三次的加息.需要注意的是,央行的近几次加息均为非对称性加息.以5年期存贷款利率为例,在这三次...  相似文献   

14.
对人民币是否升值,目前国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主流意见认为人民币升值不合时宜,应继续保持目前的汇率水平,以不变应万变.另一种变通的观点认为,人民币应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弹性区间,有步骤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使人民币稳步升值.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5.
1990年4月以来,国家在继续实行信贷紧缩政策的情况下,出台了存贷款利率连续三次下调的重大措施,这是改革以来关于利率调整政策取向的一次大转折。实行这一新的调整政策在农村的实际效应如何?还存在哪些新的矛盾和障碍?如何使存贷款利率成为更有效地调节农村经济的杠杆?我们带着上述问题,配合当地农行,对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南充、内江、乐山等地区的农村金融部门和80个基层供销合作社、80个区粮站和食品经营站、800个乡镇企业以及100户农户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研究当前我国利率政策的操作空间,分析在实体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金融层面流动性却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利率水平是否存在进一步下调的空间.通过计算经济下行周期中投资的利率弹性、考察消费支出与利率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以下结论:受潜在的流动性过剩压力影响,当前利率的下调空间十分有限,且下调利率对有效需求的刺激作用并不显著,因此当前不宜进一步下调利率.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继1996年5月至1999年6月七次下调,于2002年2月21日进行了第八次下调.八次利率下调,存贷款利率累计降幅分别达5.98、6.92个百分点.如何看待连续八次降息的作用和效果呢?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几年来,银行储蓄种类不断增加.储蓄利率频繁调整,计息难度渐大.准确性明显降低。尤其是定活两便储蓄计息,各专业行对利率调整文件精神理解不一,计算方法不同,广大储户有意见,亟需研究解决。一、定活两便储蓄利息计算方法现状。1.定活两便储蓄存期在一年以上,二年以下的计息方法有四种:(1)比照整存整取储蓄到期一年期利率档次计算打九折,存期内遇到利率调整时,一年的存期利率就高不能低,超过一年期部份随利率调整而调整;(2)认为定活两便储蓄不存在到逾期问题,提前支取,在存期内遇到利率调整时利率一律就高;(3)与前一种基本相同,但认为从92年1月1日起  相似文献   

19.
《银行家》2014,(7)
正欧央行实行负存款利率政策,主要目的旨在压低欧元汇率6月5日,欧洲央行宣布将其基准利率从0.25%下调至0.15%,同时将银行存款利率从0%下调至—0.1%,这对于欧洲央行来说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举措。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欧洲央行采用负存款利率的主要目的是压低欧元汇率。墨西哥央行意外宣布新利率,降息主要因为该国经济疲软6月6日,墨西哥央行宣布将隔夜利率从原来的3.5%调降至3.0%。这是墨西哥央行自201 3年9月份以来首次对利率水平进行调整,新的利率水平是自墨西哥2005年引进新货币结构以来的最低,降息主要归因于该国经济的疲软。  相似文献   

20.
存款预期利息成本分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3年5月份以来,中央银行已连续七次调整利率。存款利率的频繁调整,为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增加了许多变动因素,特别是存款利率的连续下调。使经营中一些实际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应付息数额锐减,某些行的应付息甚至出现了红数,实际的利息支付与贷款利率之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