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盲流——农民工——新市民,这种称呼上的不断更新,显示出城里人对外来人口、尤其是对进城农民态度上的转变:由排斥到接纳,再到融合。 尽管城市对外来人口的态度一直摆脱不了小心翼翼的底色,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城市接纳农民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2.
2006年8月21日,西安市雁塔区委办公室和雁塔区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文件《关于规范“新市民”称谓的通知》:从即日起,对外来人口、外来务工人员、打工者、农民工等,统一规范称谓为“新市民”。从“盲流”到“农民工”,再到“新市民”,伴随着上亿农民涌向城市的脚步,城里人  相似文献   

3.
有人提出,“农民工”本身带有歧视性质,不如把“农民工”改称“工人”。 在我国,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群体。说它特殊,源于这一群体生活在城市里,却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他们在城市里往往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而因为“农民”的身份而得不到应得的社会福利及待遇,一旦出现劳资纠纷,也总是处于弱势。  相似文献   

4.
起落民工潮     
20年民工潮潮起潮落.农民工的身份地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从“盲流”到“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称呼的变化折射出社会对农民工的逐渐认同。  相似文献   

5.
如何让新市民融入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除一部分季节性往来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外,相当数量的进城农民长期固定生活在城市。这些人员,过去被称为“外来人口”、“外来务工人员”、“打工者”、“农民工”等,近年青岛、西安等地区将他们称为“新市民”,其市民化问题渐渐进入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视野里。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的城市转移一般出现在各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之中,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于受到土地和户籍二元化管理制度影响,出现了诸多城市新问题。该文从“农民工”住房问题出发,首先依据多项调查数据明确“农民工”住房供需情况:其次从现行城镇住房政策角度分析造成“农民工”住房供应不足问题等的主要原因;最后借鉴国际经验,比较日、英低收入住房供应政策,提出长期的居住地管理政策改革方向和短期的住房实物供应政策。  相似文献   

7.
民工离“市民待遇”有多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提出让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目的是让农民工享受市民待遇。当前形势下,让农民工变市民存在哪些障碍和问题?该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8.
民工:来自农村的城市边缘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腾飞,城市产业需求与农民人身束缚的松弛相结合,使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农民流入城市之潮,广大农村出现了唐末诗人姚合描述的情景:“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大量民工潮水般涌入城市,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专家预测,“十五”期闻,我国将面临5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问题,而海南省去年就有18万外本民工,今年还会增如。生而不平等“十五等人是盲流,不知何处是尽头”,街坊流传的民谣形象生…  相似文献   

9.
企业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中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颂 《北方经济》2007,(5):29-30
一.农民工问墨的现状及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加快解决农民工的子女上学、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障等问题,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体现了农民工问题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农民工,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以农民的身份在城市靠务工为生,他们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又不能融入城市社会,伴随身份差别的待遇差别、社会福利差别、社会活动差别使他们成为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成为奔波于城市社会边缘地带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10.
张翼 《科学决策》2005,(12):14-16
在当前的中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既关系到国家对农民工长远利益的关切,也涉及到城市和城镇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更体现着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配置,还表现着对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虽然自2003年年底出现“民工荒”以来,各城市和城镇在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上出台了许多类型各异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现代丈明向农村辐射,切实解决农村、农民、农业、农民工、城中村“四农一村”中的突出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周先聪 《宁波经济》2004,(8):35-36,39
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城市农民工(以下简称“农民工”)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的劳动者。他们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却游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长期以来被无情地拒之社会保障的大门之外。从失业保障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  相似文献   

13.
杨树 《中国报道》2009,(3):108-108
2月,国家统计局办公室毛盛勇提出建议,由政府成立“房屋银行”,面向有在城市购房意愿的农民工,对他们在农村的房产进行合理评估作价,发给其相应价值的“房屋券”。农民持“房屋券”到城市购房时冲抵相应价值的房款,也可以作为抵押进行贷款。该提议引起热议。但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鼓励农民工进城购房的宏大意义,而在于“房屋券”的设想本就是幻觉或错觉。  相似文献   

14.
黄纯华 《魅力中国》2014,(16):18-18
农民工,就是一群,从农村带着各种希冀与最简单的行囊,踏进所谓的具有包容性和实现梦想可能性的大城市这片土地,去追求和寻找的人。“农民工”,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它也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基本上的劳动力工厂都是农民工,他们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相似文献   

15.
《浙江经济》2005,(5):63-63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李周认为,应以赋权为切入点培育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赋予农民自由迁徒的权益。目前农民工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但农民工及他们的家属转为市民的比例很小,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人口缺乏融入城市社区的权益。从制度上赋予农民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实现公民权利的平等,是比给钱、给政策更为基本的措施。二是赋予农民为降低交易成本、学习成本,增加借款机会而结社的权益,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眼中的住房公积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部提出要将住房公积金覆盖农民工。这一被业界称为“战略性构想”的举动,在年轻的农民工阿强眼里是“一种有梦想的生活”。而在他40岁的工友眼里,由于害怕最后拿不到自己交的那一部份钱,而显得“一点也不划算”。住房公积金,一个能够帮助人们实现“房者有其屋”的制度,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2亿多中国农民工来说,并非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17.
白洁 《重庆经济》2009,(4):52-56
经过20多年的变迁,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特定的社会群体和新兴的社会阶层。当“民工荒”、“讨薪”、“农民工维权”等现象被当作社会问题备受关注的时候,一直处于失语状态的农民工已经悄悄完成了更新换代和结构转型——这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重庆在建设统筹城乡过程中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即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非常缓慢,每年仅有20多万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为此,重庆应当以新生代农民工为抓手,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道航 《北方经济》2009,(19):28-31
“农民工”一词是中国特定语境下的词汇.国际上也有流入城市的农民.但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作为我国特定户籍制度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物.“农民工”的称呼本身是作为户籍身份的“农民”和作为职业身份的“工人”的一种混合。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统计监测调查.2008年末全国共有农民工24522万人.其中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  相似文献   

19.
《科学决策》2005,(4):15-15
关于“外来流动人员”称呼上的问题,是一个已经多次咀嚼过的老话题。今日之所以“老调重弹”,缘于一位参加“两会”的政协委员对“外来流动人员”这一称谓的愤愤不平。当然,从“盲流”到“外来流动人员”或“农民工”,这一称呼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是,面对超过1亿大关的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名份问题。民盟界委员、复旦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谢遐龄认为,应从生活结构演变的角度认识农民进城谋生,而对进诚谋生人员的称呼可以测量我们对这一问题认识上的正确程度。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体性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生  李翠霞 《特区经济》2012,(4):299-301
以农民工为主体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的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居住条件是农民工与市民交往的前提条件,城市中的农民工只有通过购买"入场券"的方式,才可能接近市民,最终完成向市民的转变。最后,从制度建设、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保障房布局、构建城市社会网络等方面相应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