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该确立以提高学生职业训练能力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由知识本位课程观转向发展本位课程观,由单向传授的教学观转向互动共建的教学观,只有这样,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才具有时代的特征,也才能够真正树立"能力本位"观。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课程秩序的解构与重构。"核心素养本位"的重心指向了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所需求的能力或素质等领域,并承担了课程目标和课程观的双重角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知识选择、课程权力与课程文化等多方面的失序,基于此,需要促进核心要素向学科课程转化,建立"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范式;促使课程权力向学生下放,提升学生个人知识的建构能力;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以学生的生活需要规范课程的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3.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观的更新,而多元整合的课程观确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导向、以一体化整合为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范式.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走出一条具有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课程的适切性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解释。结合当前的“金课”建设,分析当前还存在社会本位论的适切观日趋主导、课程结构和组织的适切性有待加强、信息技术的冲击与教学评价的单一等课程适切性问题。提高课程的适切性,需要实现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统一、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科学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孙双华 《企业家天地》2007,(11):139-141
综合职业能力本位的提出并不是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所采用的"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的否定,事实上它是对"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的肯定,而且让人们更清楚地把握"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的本质内涵。在我国,由于人们对能力本位教育的历史渊源认识不清,加之对"能力"内涵的认识尚有分歧,从而导致在实施能力本位教育时,有的只停留在表面,有的对能力本位教育大加挑剔,从而使原本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我国难以推广。因此,本文对能力本位教育进行梳理,强调"能力本位"思想是特指适应时代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本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谈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实施应用性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应用性大学,应用性大学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体现应用性的新型大学。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等类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要素的内涵上与学术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观应该是吸取知识本位课程观和技能本位课程观的长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应用为导向。应用性本科教学法采用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型课程的教学法。  相似文献   

7.
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的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着区别,文章从高职教学的"能力本位"的要求出发,剖析了高职高专教育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对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应该基于实践过程中新知识的生成性与个体差异性,树立实践教育的知识观;基于开放性和能力型的取向,树立实践教育的课堂观,基于学生的主体性,树立实践教育的学生观;基于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树立实践教育的教师观。实现课程化的路径选择是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师资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有利于缓解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独自领舞思政工作的局面,是高校思政工作"活"起来的有力杠杆。于学理向度而言,沿着中外教育的历史轨迹发现,"育知"和"育德"互为交融,历史底蕴隽永;"课程思政"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从混沌状态向稳定状态的转变,理论价值深厚;其实践价值在于使专业课程中的德育理念转化到学生的行为层面,实现道德实践的飞跃。其实现路径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要增强其他各门课教师的"守渠"自觉意识,树立"教师思政"理念;形成"思政教师"和"教师思政"的合力;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关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成为当今世界职教改革的方向,它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广泛的国际背景。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背景、哲学基础、能力的涵义、"能力本位"课程的实施等方面学术界提出了许多不同观点。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可以得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虽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流行的基础开始削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合理借鉴"能力本位"课程理论,并将重心转向关注人本身或者提升人的生活品质,这将成为职教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课程设置要遵循重基础、重实践、重灵活性等原则。在具体的设置中,要实施弹性化课程和双证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教师,除了爱学生、爱教育,还要爱课程。只有"爱课程"才能从情感上接受这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才能从教学行为上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手段,努力践行"因材施教";才能从知识上夯实、思考并研究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才能从意志上坚守、提升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境界。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当代美国教师教育内涵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对我国深入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当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焦点是在应对现实课程难题中形成的,其未来课程改革焦点与态势是:强化"为什么教"的课程,回复教师教育课程的平衡态;正视课程差异,扩大教师教育课程共识;聚焦教学实践课程,提升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品质;质疑"大思想"的重要性,正视教育理论课程的地位;以及应对课程碎片化顽疾,体现教师教育课程的整合性等。面向现实问题,强调经验借鉴,重视理论参照,既是来自美国的课改经验,也是实现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落地有声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4.
以高科技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数学建模是数学向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高校教育改革,以及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数学建模走进师专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广大师专院校教师思考和探索。如何将"数学建模"课程引进数学教育专业,如何应用数学建模观指导教学,如何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是广大师专院校思考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能力本位"为特征的高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和实践的做法日益受到国内职业教育界的关注,而高职文科类课程及实训教学设计相比理工科类而言在操作和成果展示上更具有难度,以"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课程为例,基于"能力本位"尝试进行重新建构,并提出学生能力成长记录作为实训教学成果展示方式的可行性,以促进高职文科类课程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考核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毕业标准由行业协会颁布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主导,在课堂教学考评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考核模式,我院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应围绕"知识、技能、素质"建立课程考核标准,以体现"能力本位";瞄准企业评价标准设计课程考核标准,提高考核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加强过程考核,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是落实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也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标准应突出能力本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工学结合。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制定课程教学标准方面缺乏理论指导,观念不统一,做法欠规范。该文在阐述课程教学标准的涵义的基础上,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提出了研制课程教学标准的原则、内容框架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课程编制的不同模式隐含着不同的知识假设。目标模式隐含着外在确定的知识本质观、明确细化的知识形式观以及作为实现特定目标手段的知识价值观;过程模式隐含的是社会建构的知识本质观,整体综合的知识形式观,激发理解、促进解放的知识价值观;情境模式隐含着境域化的知识本质观、经验化的知识形式观以及多元化的知识价值观。分析课程编制模式的知识假设,有助于深入把握不同类型课程编制的特点,并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知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采取加快SPOC校内线上课程和专业资源库建设、依托区域在线课程联盟和课程研究院、对接商科实训模拟软件开发企业等多种举措,推进新商科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但是,商科在线开放课程更新慢,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翻转课堂对接企业少,很难实现特色化的新商业教学;行业培训针对性不强,"微专业"建设待起步。因此提出构建基于职教集团的协同创新一体化在线学习中心、实现"AI+教育"模式下个性化在线教育变革、在智慧商业环境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对中学各课程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本文从教师要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教育的意识和热情;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协调;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主动性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