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经典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红色经典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能够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大学生的精神动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探究红色经典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的思政教育新路径,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隐性课程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应精心设计教科书中的隐性课程,促进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合理开发校园文化形态的隐性课程,激发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情感;努力建构人际互动形态的隐性课程,坚定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意志;积极开发实践活动形态的隐性课程,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实践转化。但需注意的是,在隐性课程运用过程中,显性课程不可替代,教育者的作用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构建"课程""科研""文化"等十大育人体系的根本任务。开发、优化思政课程资源,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功能。近年来逐渐兴起并成为研究热点的黑色旅游及资源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大学生以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是高校思政课程资源开发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笔者认为,可通过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和实践课程对黑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隐性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快、准、活、广"为特点的新媒体,给高校思政隐性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探索隐性教育新途径,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探索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教育新模式。笔者首先介绍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含义和特点,接下来对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德育新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对开展新时期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德育模式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要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着手,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环境;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7.
隐性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式,探究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是现如今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文章以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思政建设为研究对象,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厘清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并提出四条思政教学措施,以期发挥本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使其成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其教育效果是不同的。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效果不大明显时,若采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会收到奇效。本文着重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主要借助显性教育形式以外的专业课程、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网络、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制度、师生关系等途径,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暗示、启迪和潜移默化,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课堂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各类课程都应肩负立德树人使命,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赋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课程思政理应建立从理念接纳到绩效生成的闭环课程建设系统,思政课程以外的课程要积极通过隐性教育方式,实现内外环境融入、全面目标融合、多维方式融通,在理念方式转化、组织体系固化、保障机制优化、育人成效深化等方面明确定位、纠正错位、弥补缺位,让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相得益彰,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最强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论研究欠缺、重视程度不高、教育资源开发不充分等问题。高校应注重显性思想政治课程的隐性渗透;提高教育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技能;重视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同时注重通过课程思政实现全员育人。思想政治课程应该既注重理论传授,又注重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在课程安排上,大学思政理论课应当结合具体情况注意学科的逻辑性顺序,同时各门课程之间要做到有机耦合,形成合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藻类培养基设计”为例,根据农业类专业课程特点,采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本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提高育人成效,并为其余专业课提供思路和借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生物饵料培养学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主要介绍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工日常职业岗位技能: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其营养价值评价等。本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各项思政元素,融入生态养殖、绿色发展理念,并在这当中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的培养是高校专业课程的基础和灵魂,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该注入价值观的“魂”。本文以“养老保险经济学”课程为例,探讨BOPPPS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应用,总结中国养老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各种BOPPPS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实践,筑牢实践基础;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程,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和挑战度,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思政教育相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高质量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创教育协同育人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创新型人才。高校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实现课程融合,打造具备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利用新媒体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融合度。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思政隐性教育从固定形势上看是隐性的,但从意境方面看,这种固定形式也是由主动性设计出来的。通过这种隐性教育资源,组合成有效的教育暗示,从而提高隐性课程有效性。优质的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符合社会发展形态,能够促成一个良好的教育资源体系效果,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体系是具有优质性的,从建设过程也发现,这种形态需要重视,并且需要系统性分析,构建实时性发展模式,进而实现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顺利培养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安徽民办高职院校推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合格人才。要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开发施教者的隐性教育资源,利用周围环境所蕴含的教育资源,重点建设好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大力实施实践性教学,努力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是高校党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团员隐性教育的有效资源,应重新审视和创新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处理好显性灌输与隐性引导、组织建设与思想教育、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群体认同与个体参与、统一规范与鼓励特色等五种关系,推动大学生党员仪式活动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冷热源工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融合线上教学、信息技术、工程实践等方面进行冷热源工程“课程思政”设计,明确本课程进行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实施方法,实现学科知识能力、信息能力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与思政的最终目的“立德树人”形成高度统一,根据心理学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从课程思政视角探索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有助于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在“大思政”格局下为心理学课程实现课程优化提供有效路径。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育心理学”课程需要创新出一条既符合思政要求且能促进课程本身与学生共同实现更好发展的教学路径。在“三全育人”要求、协同效应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育心理学”基于已有的现实教学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转型、时代进步给中国教育界带来巨大的冲击。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逐渐无法满足新时代教学需求,在探寻如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高校思政的引导过程由单一的理论教学方式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新时代教学方式。滞后的思想、对新型教育模式的错误认知、教育载体的错误使用以及务虚的教学方式等负面因素,致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走进高校日常遭遇困境。因此,前期要做好思想工作以及各项建设工作,改进日常的教学方式并借助于现代科技将隐性思想教育落实,是落实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