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信息的及时沟通非常重要,手机媒体以其即时性、互动性、高效性等特点已经成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尤其是在公共突发事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阐述手机媒体传播特点,分析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播中的利弊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预防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较大范围的人群造成相当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而社区是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卫生健康教育与精神疾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单元,也是建立和发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基础。因此开展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预防应对策略,可提高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心理应对能力,满足社区居民的心理需求,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语境下,各级团组织运用新媒体工具,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创造正能量空间、传递正能量声音、形成正能量氛围意义重大而深远。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是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三所高校团委微信公众号的分析和考察,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分析正能量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机制,并给出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的对策,以期对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的运行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主义时代,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网络舆论是公众对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某一焦点问题或事件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目前,网络舆论具有主体泛化和分散、内容复杂、形成迅速和难控的特点。针对这些情况.可以从社会层面、媒介自身建设、技术层面等多方面对网络舆论的进行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突发事件频繁的社会转型阶段,而新媒体凭借其全球化传播和分众传播优势,能更快更广泛地将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给公众,深刻影响公众的心理和行为。海关作为国家执法部门,经常处于突发事件的风口浪尖,更要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引起高度重视,因而海关对新媒体功能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本文试从剖析新媒体对应急管理的正负面影响入手,探讨针对新媒体特点,采取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分析和舆论处置、加强海关门户网站建设和维护、与媒体建立良性合作关系、增强海关人员责任意识、积极借助外脑智慧等对策,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高海关执行力。  相似文献   

6.
人才建设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目前我省公共卫生人员不足之处:人手不足、水平不高、队伍不稳等。为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建设,提高他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我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中心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改善,人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7.
应急物流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支撑,为提升疫情防控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探索如何应用区块链先进技术完善应急物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现状分析表明鲜有文献基于区块链应用探索完善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流。文章剖析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应急物流的需求与区块链技术优势之间的耦合机理,进而分析了应急物流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高效运行、助力捐赠、智能发展三个维度入手,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用区块链技术完善应急物流的对策,提出了三种典型应用模式及相关举措,为有效提升应急物流服务、有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更强支撑。  相似文献   

8.
人才队伍建设是疾控事业发展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当前公共卫生人员存在人手不足、素质不高、年龄构成不合理等不足之处,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适应疾控事业发展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长效措施,使之与疾控事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及政府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海南省存在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四种。近年来,海南省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管理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突发公共事件固然具有突发性,但也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政府应积极扮演主导型角色,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团学活动开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但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也加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引导的难度和教育者对舆情信息进行监管的难度。因此,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监管既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新媒体监管队伍,又需要建构新媒体分层监管机制,还需要抢占新阵地,整合资源,打造新媒体综合教育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分层带来的复杂趋势的加剧,我国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必然要承担起危机管理的责任。政府在危机公关这一过程中,将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对于公开信患,化解危机,设置舆论议程,塑造政府形象,满足公众需求,保持社会正常运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建立政府与媒体的良好互动关系,起到化危机为转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高效传播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高校网络舆情问题,使大学生思想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特点。同时,高校突发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方法及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强烈冲击,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条件下不断拓宽渠道、创新模式。在应对突发网络舆情问题上,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从预警机制、舆论引导、危机干预、后期处理等方面加强在突发性网络舆情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处理。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不以事件的相对人和事件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冲击乃至危害的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造成严重而恶劣的影响,不仅在物质上造成损失,还会对人的精神造成创伤。由于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在公众的身上会出现焦虑、恐慌和不安的心理,行为失常等现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稳定突发事件后的公众情绪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基层群众问题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共品提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属于公共品,应当从政府事权划分的高度认识其公共品性质,明确财政提供的重要性,完善财政预算制度,保证公共品的妥善提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除了财政提供,还可以由市场提供,由非赢利性组织提供,3种提供方式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应当大力发展非赢利性组织提供。  相似文献   

15.
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话语权和权威性有利于推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防范与化解,有助于预警功能与监督机制的构建,有助于网络道德建设。加强对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培养不容忽视。对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要以尊重主体意识为前提,构建理性公众舆论环境,培育学生理性思维方式,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和校情校史教育。  相似文献   

16.
突发公共事件严重威胁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代政府必须全面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当危机爆发时尽量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我国政府在长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须从预警、决策、社会力量动员等九个方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支持下,自媒体蓬勃发展,以短视频、微博、朋友圈为代表的的新媒体,逐渐成为公众表达自身情绪、态度和观点的一种重要途径.电网企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及其自身的自然垄断属性,极易因为一些网络事件成为舆论爆点,甚至卷入舆情危机.因此,电网企业如何及时掌握和引导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后如何进行化解...  相似文献   

18.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民的舆论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其不仅推动着网络事件的进展,甚至直接决定了事件的结果。但声势浩大的网民言论却是一把双刃剑,众网友在客观表达意见的同时,谩骂、披露隐私等非理性舆论也频频出现。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网民非理性舆论的形成因素,这对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兴起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当前的网络舆情引导带来了新的格局.本文基于对2015年9大舆情反转典型事件的案例分析,发现其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曝光途径、首发媒体、反转节点、反转媒体、反转时间等5大关键要素,而公众的“使用与满足”心理、引发网友共鸣的“眼球经济”效应及舆论意见的集合性与表层意识分别是组成舆情反转原因的主体、客体及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20.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凸显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要,应通过法律逐步完善政府的应对措施,形成有效的突发环境污染应急机制.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合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预防、控制和处理,减少和控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