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唤醒全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中坚力量,更有权利、有义务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自己的坚实力量,因此需要儒家传统生态思想作为理论支撑去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所倡导的生态理念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等待着高校及新时代大学生深度挖掘,以此增强其生态道德教育能力。"天人合一"作为其理论基础,积极倡导尊重自然、仁民爱物、勤俭节约等价值观念。将儒家"天人合一"优秀思想融入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不仅能为研究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提供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借鉴,进而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在全球化、科技滥用、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问题显得更为重要。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当前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接受和认同生态价值观念、绿色行为方式和生态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态度、行为等状况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通过对上海6所高校572名学生的调查可知,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深入,存在"知行不一",生态文明行为仍存在缺位。基于大学生目前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高校迫切需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最终达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4.
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对高校来说势在必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宗旨,培养具有生态自觉和生态能力的新型劳动者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自然观、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法律法规的教育以及生态行为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5.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人民和谐安定的基础与前提,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生态困境下,伴随"五位一体"战略构想的提出,生态文明的地位不可置否。高校大学生由于认知程度高、接受新理念能力强等特点,将其视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江西某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并从社会环境、高校教育、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原因,进而在政府、高校、学生三个维度探究解决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6.
促进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制度等社会原因的制约、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影响等原因,导致大学生文明意识淡薄。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路径:大学教育是主体工程,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社会教育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7.
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文章以河南省高职院校为样本,对在校女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在总结高职女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通过消费动机、培育环境、知识结构体系、培育方法等途径来改善高职女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现状。  相似文献   

8.
高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高校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提供决策咨询,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领先进生态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服务社会环境保护事业等几个方面。而高校要发挥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就应该积极融入并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和造就应用型人才,提高科技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水平,发挥专家学者知识和智力优势,积极参与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咨询、规划和生态文明管理,大力弘扬和传播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9.
有效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任务。师范类大学生党员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建设。高校应发挥党建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师范类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构建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体系;高校教师也应积极探索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同时高校、社会与家庭等多方协同育人,共同推进文化自信教育,从而有效培育师范类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工程类本科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美丽中国,增进人民福祉和实现民族永续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大批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工程技术人才应当具有生态文明伦理观、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文明建设专业技能。因此,我国高校现在实施的工程类本科培养计划需要增加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以适应当前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论文对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公共课、工程类本科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完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自觉是一个将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建设过程,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规范生态行为,倡导生态价值,繁荣生态文化。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还存在着生态文明自觉意识尚不到位、宣传内容和普及面尚不到位、主动参与的局面尚未形成等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学校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创新、第二课堂的潜移默化、生活方式的教育引导等高起点、深层次、多角度地建构大学生生态文明自觉的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和普及。当代大学生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作为大学生自己的组织——高校环保社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为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高校环保社团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本文针对当下高校环保社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在绿色高校建设中存在参与程度不高、管理机制不完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高校要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师生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管理效能,推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环境育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确立"美丽中国"奋斗目标,昭示着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国的坚定决心.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加强以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些重要论断,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模式、重点领域和制度路径等重大问题认识的深化和创新.突出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生态文明新的伟大工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是大学生个人文明素质和修养在网络环境中的集中体现。目前网络文化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应从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结合,培育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在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应承担起重要的文化倡导者责任。大学生群体将是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重视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对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而公民的环境法律意识水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深刻改变了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习惯与方式。本文基于对高职院校环境法律意识教育现状的分析,以新媒体应用为切入口,对"互联网+"背景下培育高职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期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大学承担着建设和谐文化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的"无家可归"造成了作为承载着社会文化因子的个体之于整体社会文明的归属感缺乏,使建设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体缺位。为此,大学建设和谐文化应全面加强大学生归属感教育,即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充分突显大学生主体价值;以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为主体,充分彰显大学生主体精神;以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充分张扬大学生的主体个性;以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大学生的"诗意栖居",培育具有和谐精神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对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生态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研究方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刻内涵出发,分析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当前实际,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20.
彭小平 《企业家天地》2010,(12):150-15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生态文明.加强对大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高校德育的需要.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并教育学生以生态文明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