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基石与动力源泉。弘扬"红船精神",对于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红船精神"从继承并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锤炼爱国主义品质三方面为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注入了实践动力。通过把"红船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以及建立"红船精神"的传播阵地等途径使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心中扎根。  相似文献   

2.
泉州红色资源分布广泛,数量较多;教育意义典型,示范性强;教育手段可感可知,便于学生接受,非常适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通过调查显示,泉州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对红色资源的利用情况并不乐观。为此,应加强泉州红色资源教育技术载体的开发与推广;挖掘泉州红色资源独特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将爱国主义精神具体化;结合泉州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3.
"红色影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影视"所包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大公无私和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所具有的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大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运用"红色影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4.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基因的遗传密码。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必须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三进"方式,精心整合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红色实践,构建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长效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5.
高校大学生作为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能够有效促进新时代高校学生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而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之下,网络已经覆盖了各个领域,其所形成的特色网络文化也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们的影响较深,包括高校学生们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念等,这就给高校的爱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巧妙地利用网络的大环境,开拓出高校学生社团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创新发展,成为高校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新时代更要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弘扬"红船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对革命事业高度自信的价值信念,激励青年大学生勇往直前的价值作用。高校宣传"红船精神"探索构建以"七个红、三个一"为基础的红船精神进校园宣教范式,为高校实施红船精神进校园提供教育方案。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大学生公仆精神涵摄了信仰坚定、立志为公、批判继承、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服务人民的德性要求。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公仆精神,既是培育人民公仆的基本要求和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客观需要。新时代,培养大学生公仆精神的基本思路为:一是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公仆意识;二是以文化人,增强灌输教育与自觉学习的合力效应;三是倡导实践,促使公仆精神在大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代催生一个时代的伟大精神,一个社会造就一个社会的杰出标杆。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绿色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塞罕坝精神造就了我们新时代的精神标杆。塞罕坝精神自提出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一致好评,塞罕坝精神具有强大的理论、实践、时代价值,弘扬塞罕坝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青年大学生中弘扬以及践行塞罕坝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初心意识、艰苦奋斗意识、创新意识等,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高校承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使命,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重任,肩负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神圣职责,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与高校学风建设活动有机融合,创新采取多种举措,明确爱国行为指向、拓宽教育互动广度、丰富课程思政实践,这既有利于促进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良好氛围的营造,更有助于使爱国主义教育过程成为引导青年大学生知国史、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贯通实践。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使命,也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及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斗争更加隐蔽、激烈,历史虚无主义、精日言论等有害信息侵蚀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诱发对国家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的认同危机。必须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坚定“四个自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人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第一部分浅析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内涵,揭示其与大学生的密切联系,第二部分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的角度,催生与时俱进的爱国情怀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从承接、启迪、升华的融会的角度,弘扬具有民族特质的时代精神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流支柱,红色基因的传承离不开青年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遵循大学生心理规律,引导大学生对红色基因作出正确解读,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可以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整体素养,可以进一步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更是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全面梳理总结和深入学习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的教学中,对引领"基础"课教学、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切实提升教学实效、完成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路"文化所体现出的人类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形成了自强不息、团结和谐、爱国为民的精神价值。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将"两路"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中,不仅能够从思想层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还能对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认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与“韧”的斗争精神、立人思想与改造国民性,将对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亟需有坚定信仰、有扎实本领、矢志艰苦奋斗实现中国梦的青年人才。如何引导教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梦、寻找正确榜样,成长为有利于国家建设、社稷发展的有用之才,红色名人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至关重要。无锡,作为江南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名人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和融合当地红色名人资源开展无锡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无锡地区高校培养出矢志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有志之才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职院校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高职院校利用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增强红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探索红色资源教育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的有机结合;需要构建红色资源教育在学生“动机与行为”方面的有效机制,进而使学生的爱国激情升华为理性认识、转化为立国之志和报国之行。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辩证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国际主义的增量发展,新时代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是当代爱国主义发展的重要命题.二者的统一对于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转型、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二者的统一要求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一体两融三化"的劳动教育模式: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这是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立足点;红色基因传承可以为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积蓄力量,"工匠精神"培育能够厚植职教文化土壤,促进高职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劳动教育;通过搭建实践平台,促进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项目化,完善长效机制,实现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学分化,强化诊改思维,推进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进阶化。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一体两融三化"在实践中有序推进,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精神文化的有益补充,对大学生党员具有德育与导向、示范与教育、启智与娱情等优质的价值功能,可以通过探明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周"主题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建立涵盖"红色文化"实践环节的学生党员发展考评机制、创设党员"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继续教育机制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