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提供前进动力,昭示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应重视教育引导、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模式,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长征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精神瑰宝。新时代大学生弘扬长征精神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当前,多元价值观影响长征精神的弘扬,历史虚无主义对弘扬长征精神的侵蚀,对长征精神丰富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大学生对弘扬长征精神的认识存在偏差,弘扬长征精神的方式和途径比较单一是新时代大学生弘扬长征精神的现实困境。因此,要通过充分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入挖掘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努力讲好红军长征的中国革命故事,创作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网络文化作品,不断拓展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活动等途径弘扬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3.
抗疫精神是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意。高校可以从抗疫精神中五个维度出发,用“生命至上”的精神启发大学生的为民意识,用“举国同心”的精神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用“舍生忘死”的精神造就大学生的英雄品格,用“尊重科学”的精神孕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用“命运与共”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担当,从而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微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微媒体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文章从微媒体的特征及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微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等方面,探索了微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结晶,是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将周恩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从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文化环境、拓宽媒体渠道、创新实践活动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将周恩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弘扬周恩来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新时代更要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弘扬"红船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对革命事业高度自信的价值信念,激励青年大学生勇往直前的价值作用。高校宣传"红船精神"探索构建以"七个红、三个一"为基础的红船精神进校园宣教范式,为高校实施红船精神进校园提供教育方案。  相似文献   

7.
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劳动人民不断拼搏奋进、开拓创新的强有力精神支撑。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但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艰苦奋斗精神在部分大学生思想意识中渐渐淡化,为了使大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不断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展现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教育,使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牺牲的崇高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抓好机遇,在高校进行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高校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敬业勤奋的积极劳动态度、提升创新进取的劳动品德、涵养高尚的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精神财富。高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需要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营造浓厚的劳模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劳模精神教育校外校内实践过程历练,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诠释与弘扬劳模精神,以培育高校大学生的劳模情怀,激发其劳动潜能,塑造其劳模品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培育关涉大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与社会和谐稳定。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社会心态,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焦虑迷茫、佛系、躺平的消极心态开始出现,且有扩散之势,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与昂扬斗志受到了严峻挑战。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发掘自我优势与美德、促进社会联系与实践、调整既有认知与行为的价值意蕴,坚持劳动教育中的课程导向,劳动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以劳动实践教育促进育人实效巩固升华,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