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在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既是社会和谐及刑事法律制度不断进步的要求和标志,亦是着眼于刑事各方而建立的一种均衡制度,本文从事实和规范的角度以及公平正义和人权保障论的角度,分析了建立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2.
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在增加犯罪预防成本和救助被害人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投入比例,可以使社会效用趋向最大化。同时,这种分析可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说明了刑事被害人救助资金应来源于国家财政,是财政支出的有效率选择;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应按其物质损失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偿。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具有合理性、经济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王卓 《企业家天地》2008,(4):212-213
随着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回归,区际法律冲突在中国不仅已经现实化,而且地位日益提升,作为区际法律冲突问题之一的区际司法救助也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内地与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对于司法救助的条件、内容和实现方式以及程序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主要围绕着几个方面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区际司法救助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旨在提高司法效率,使被害人能够借助国家的力量及时弥补其在刑事犯罪中所遭受的损失。但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憾,致使作为民事原告的被害人及其亲属在刑事诉讼中民事赔偿难以实现。此类案件的执行越来越成为法院案件执行难的一个重要方面。被害人及其亲属因此缠讼、上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我国司法实践出发,适时完善这一制度,建构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刑事损害赔偿制度,以实现刑事审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犯罪对被害人造成了综合性、长期性的影响,需要通过多角度、体系化的被害人救助机制帮助被害人走出犯罪的阴影。应当从救助的内容、救助的来源和救助的时间阶段等方面进行多视角的研究。对被害人的救助应当包括物质救助与心理救助、国家救助与社会救助及紧急救助与长期帮扶。  相似文献   

6.
2008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纵深推进司法改革十项任务”,其中之一即是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本文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了该制度与宪法自由主义和主体性理论的关联,证明它们发生发展过程的一致性,并审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还原研究该制度的正确定位。  相似文献   

7.
"执行难"是长期困扰我国司法工作的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关注的焦点。从近些年法院执行的涉诉困难群体相关案件中不难看出,因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均为特殊的困难群体,法院执行难与申请执行人生活困难处于"两难境地",使得法院不得不执行终结,因而导致大量案件的堆积问题。因此加大对涉诉困难群体的救助制度尤为必要,对符合涉诉困难条件的群体建立救助制度,将政府的管理与法院的推动相结合,将救助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和权威性,促进社会的综合治理和平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的筹资需求与筹资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和民政统计数据对我国农村医疗救助的筹资需求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在中长期内,实现农村医疗救助由目前的"大病救助"模式向"综合救助"模式转型,在财政筹资能力上是完全可行的.为保证农村医疗救助的稳步实施,需建立稳定和制度化的医疗救助筹资机制;通过筹资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一个"中央政府规划和指导、中央和省级财政出资、地方政府实施"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立法是当代重要的社会立法.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立法日益完善,象征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由传统向近代法治化转型的萌芽.滥觞于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立法,在变革法治规则理念实现救助常规化、突破恩赐思想强调政府责任、创新救助方式发挥造血机能以及倡导规范化的救助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对战乱时期民众权益的保障、社会矛盾的缓解、国家一致对外形势的维护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救助立法的建构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前社会救助法制化及其制度构建对此应当予以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水库移民社会救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已经初步形成了移民灾害救助、移民贫困救助以及特殊移民救助等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但是仍然存在城乡二元区隔、项目较为单一、资金供给与救助需求不相适应、救助对象无法准确确定、救助资金分担不合理、救助理念落后、缺乏统一管理等问题。为了实现水库移民社会救助的科学化、程序化、法制化、社会化,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实现社会救助城乡统筹、项目多元化、科学地制定贫困线标准、确定救助对象、加快社会救助的社会化进程,合理筹集水库移民社会救助资金、转变观念、统一管理、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监测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建立的社会救助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场困难户救济和"五保户"救济、灾害救济以及其他救济为主要内容的完整体系,但积久而成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及其子女)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社会保障,而这些被忽视的流动人口却是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本文以本校为基点展开了社会援助力度的调查,讨论了目前从教育救助的角度上推进我国流动人口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得出了一系列改善农二代教育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在我国尚不具备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条件下,由国家对因犯罪而遭受重大损失的被害人及相关利益主体所进行的一种过渡性经济援助措施。其救助对象为因犯罪遭受重大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被害人及相关利益主体,救助资金应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的多渠道社会资源,救助的管辖权归属于案件发生地的国家机构。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沿革,指出,资助参保模式是适宜我国的医疗救助模式,制度筹资能力不足是影响资助参保型城市医疗救助模式的主要瓶颈。应提高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筹资能力,通过多个配套措施规避降低居民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风险,以达到保证医疗救助制度的救助效果。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作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必要补充,能对交通事故受害者提供及时救助。文章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救助基金制度做了简介和分析,得出几点共性。经过几年的筹备、构建,我国救助基金终于建立了基本框架,但在实务中仍然遇到救助基金主管部门设置不统一、基金来源较窄且不合理、垫付费用的情形有待完善、受害人定义过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发达国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文章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完善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刑事被害人应享有获得犯嫌人损失补偿,以维持其正常生活的基本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的补偿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实现。为了切实保护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我们应该尽快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从而维持社会的安定有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文章在分析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基本概念、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构我国本土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的推进下,作为反映公民基本生存权利和社会保障的一项制度即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它的发展与完善至关重要。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不仅能够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还适应了积极救助的社会理念,而且对社会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面临着救助存在被动、救助对象不精准、救助水平不高等诸多现实困境,因此为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社会救助法律制度还需要有一定的优化进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司法界和学术界应该鼓励不同种类的海上救助。雇佣救助不同于传统的海难救助,突破了传统海难救助中长期坚守的"无效果无报酬"的原则。那么,到底雇佣救助和海难救助有什么关系?其法律属性和法律适用又是怎样?本文综合各派学者的观点,结合"加百利"号轮海难救助案,认为雇佣救助是随着市场经济尤其是海运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只不过是海难救助一种新的形式或者类型,本质上仍然属于海难救助;在法律适用问题上,遵循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在《海商法》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可以适用《民法》与《合同法》等一般规定。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下,行刑社会化和刑罚轻缓化趋势日益发展。在我国宽严相济政策下,催生了一种新的纠纷解决方式,即以刑事被害人为中心的,由加害人、受害人和国家参与的三维刑事诉讼结构模式"刑事和解"。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刑事和解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于被害人权益的保护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对被害人的补偿救济却规定的十分笼统,只是确立了刑事和解的制度而并没有对诸如补偿期限、范围、后果等作出具体的立法,实践中缺乏操作。从三维诉讼中被害人获得补偿救济的正当性入手,在刑事和解制度下对被害人补偿救济制度研究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体结构中,政府固然是第一责任主体,但受政府财力所限,政府救助存在许多盲点,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游离在政府救助的保障网之外.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国情出发,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职能不能只由政府单独承担,应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社会救助逐渐形成由政府包揽过渡到政府和非政府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