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基于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概念,指明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确定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知识能力,提出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期能够作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融合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新时代劳动教育,多次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进行劳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强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可从政治维度、价值维度、道德维度和实践维度四重维度进行分析,为进行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引。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新任务、新挑战,存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劳动教育体系不明晰、考核评价单一、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困境,需要推进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学生成长期待的全面性大学生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与知情意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能够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优良的劳动精神、锤炼劳动技能,因此高校要着力构建知情意行统一的劳动教育体系,树立“综合育人”观,坚持劳动教育考核“知”与“行”统一,建设发展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全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但是部分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受限于以往的思维定势,未能积极回应当下政策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解读新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在彰显时代性中准确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就时代属性而言,诸多劳动要素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发展变化,历史上各时期的劳动教育政策亦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明显,其时代归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根本理论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观,其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传统劳动与新形态劳动相结合。新历史方位下推进劳动教育实践,要在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前提下,精准聚焦新时代国家劳动教育政策、劳动教育价值和劳动教育目标,动态把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多途径构建凸显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在与时俱进中开展“全面”发展的人的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增加就业知识技能储备,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然而当前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以及实践教育平台不健全、政策保障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坚持以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着力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实习实践平台、落实制度保障、制定评价标准等,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新境遇,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着方式运用单一、传统载体吸引力不足和形式主义明显等问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两方面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劳动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命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到劳动和劳动人民,提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要求。深入把握习近平劳动观,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不仅是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担当的体现,更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高校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针对高校劳动教育在认知层面、实践层面、制度层面存在的现实困境,要积极推进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要在不断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劳动教育路径,使其融入思想政治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实习实训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要加强学校领导组织机制,建立常态化保障机制,健全多元化评价机制和多维协同机制,有效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规范化、有序化、持续化。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思想精髓。对高校而言,围绕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培育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强化劳模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价值引领、重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加强大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的培养路径,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判断,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的科学理论指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充分结合时代特色与社会实际,因此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新时代高职学生政治思想特点,探讨了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遵循。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强化思想认知,凸显劳动教育的引领性;聚焦"四观",拓展劳动教育的外延性;丰富教育形式,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高校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实现劳动创新的重要举措。劳动教育对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普遍性有良好助力,二者在教育目标上互补、教育内容上关联、方式方法上共通,为二者紧密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在实践中,可以从劳创融合教育目标设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分层教学课程体系、开发实践课程、产学合作搭建劳创融合平台、积极融入专业竞赛与创新创业竞赛、加强劳创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推动多方合作,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劳动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手段方面具有相通性,两者都具有实践性特质,发展现状也存在相似性问题。在实施机构、师资队伍、实践课程和实践教育基地层面探索构建“四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机制有助于增强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关键途径,也是培育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必然选择。新时代,高校应坚持“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及“层次性”原则,从课程体系、协同育人机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以期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是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要环节和基本途径。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采用理论教育、典型示范、激励教育、实践教育等方法。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劳动教育机制;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实现协同育人合力;注重实践养成,厚植劳动情怀;强化舆论宣传引导,营造积极氛围。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对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探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以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参考性的对策,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力构建完善四大育人体系,进一步做好新时代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英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英语教学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教学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提升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水平的作用,同时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输送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作出了贡献。随着社会发展,英语教学如何融合时代特色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正在由传统教学向适应新时代教学过渡。本文就如何融合时代特色实现英语教育教学实现发展作了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课程规范化建设是实现课程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劳动教育应有的课程地位,迫切需要走上课程规范化建设之路。当前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化建设还存在着学科归属不清晰、课程结构不合理、队伍建设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一些问题,实现劳动教育提质增效,推动课程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学科定位、完善课程的内容体系、加强专业化多元化队伍建设、健全课程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召唤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各种价值观交融交流交锋,人的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诸多选择。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本文从新时代的视角出发,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资本操控技术以实现利益独占,造成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物质消费、精神生活等三个关联场域内部利益关系失衡,使得资本主义必然陷入技术创新与利益共享相背离的困境。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马克思划分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阶段,技术创新与共享发展的矛盾仍然客观存在,使得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物质消费、精神生活等三个关联场域内部利益关系矛盾显现。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口,应积极借力于新科技革命,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物质消费、精神生活等各场域内部利益关系趋于均衡,有效保障基于新技术新产业的利益创造水平和基于制度及体制改革的利益享有水平同步提升,以之实现技术创新与利益共享在更高水平上的统一,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