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八十年代初的《喜盈门》和九十年代中期的《喜莲》是两部成功的乡村电影,深受农村观众和城市观众的喜爱。它们都运用了民间话语结构“两兄弟的故事”(两姊妹的故事),在《喜盈门》中,这种民间话语结构是影片借以表现的内容,而《喜莲》中却只是借用,没有展开。通过这两部影片,还分析了现在乡村电影不景气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2.
翻译电影片名不仅涉及文本的语言因素,还依赖于文本外的社会因素,如:影片的所属类型,影片的故事内容和情节,影片中的意象,影片受众的大众口味。英汉电影片名互译应以源语文本的语篇作为基本的翻译单位。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富含江淮方言,展示独特地域文化特征。依据自建"《红楼梦》方言汉英平行语料库",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以及霍克思、闵福德译本为例,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法,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红楼梦》江淮方言误译缘由。  相似文献   

4.
《朱子语类》是朱熹原话和门人记录语言的混合体,语言成分较为复杂。结合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和现代方言的调查,简释其中的46个方言词,并描写各自的地域分布。以此为基础,认为方言成分因地域的不同而形体有异,方言成分与记录者的地域具有一致性,方言词的使用上出现一定的地域交叉和重叠。然而《朱子语类》的语言性质究竟是"通语+闽北方言"还是"通语+赣语"得综合记录者的个人语言风格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方言新闻节目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魅力,然而当此节目类型被大量复制、广泛模仿时,就显现出一些弊端:从微观层面看,泛化将导致方言新闻节目的异化,使之丧失最初的优势:方言的大量使用给普通话推广工作制造了障碍;制约了主持人自身的发展。从宏观角度看,方言新闻节目对特定受众的选择将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受众的排斥,易造成传播中的歧视现象,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方言传播所传递的狭隘的地域文化观会排斥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只有对方言新闻节目有更清醒的认识,才能促进方言新闻节目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功夫熊猫》电影为例,对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进行了讨论,从译者主体性和文化因素角度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影片字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我国先秦两汉时期的方言研究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在我国,方言研究始于先秦时代,虽然除扬雄《方言》这一专书之外,这一时期并没有其它的方言研究的专书,但这一时期许慎、郭璞、刘熙等人的方言研究无疑为我们了解先秦两汉时期的方言研究情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这一时期的方言研究也为后世尤其是清代传统方言学达到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多模态话语分析从文化、语境、内容、表达等四个层面给学者搭建了一个研究的框架。从这四个层面看,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字幕翻译成功地将电影中的各种元素都很好地向受众进行了传递和表达。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不了情》和《太太万岁》的故事构思和情节设置,考察张爱玲剧作采用的不同于小说写作的技巧和策略,张爱玲的电影剧作以女性视角打量世俗人生,在影片或悲或喜的外衣下内隐着她“荒凉疏离”的情感体验。其对“日常生活”与“永久的人性”的关注和书写,使她在电影史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异数”。  相似文献   

10.
这个故事来源于刘庆邦的小说《神木》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盲井》。不仅我没有亲历,而且还不是故事的全貌。我人为截取一段,以期获得对基层社会运转逻辑的理解和诠释。可以说,它是一个运用"社会学想象力"的彻底的主观建构的过程。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一切置于"后台",前台的故事还是具有被反复"凝视"和"咀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小说《活着》和改编后的同名电影在叙事情境、叙述态度、叙述情节上有很大的不同。小说是以"我"这个采风者的角度来聆听主人公福贵的故事,叙述态度客观冷静,说明了人活着只是一种存在,不为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改编后的影片,用镜头的聚焦直观感性地展示了福贵的一生,有意放大了时代背景,探讨了福贵一家死亡的原因与强大的政治话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颂扬了生命的伟大。  相似文献   

12.
尽管国家提倡在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统一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提高语言交际水平、减少交流沟通障碍;但是受高校学生自身语言习惯、受所在在成长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影响,有很多学生在迈入高校后依然习惯于讲方言,不能很好的适应普通话语境。文章从高校存在学生方言习惯现象严重、普通话学生群体与方言学生群体人际关系对比、方言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几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影片《十月围城》是一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取得巨大成功的优秀影片。它的叙事角度和人物刻画都别致而到位。本文从影片男主人公李玉堂与周围任务的关系为出发点,具体解析电影中人物的心路和行动历程。通过分析具体指出影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剧情发展的关联,发掘这部电影作品的细节之美。  相似文献   

14.
云南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和汉语共同语同源异流。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由方言和共同语组成。论文从云南方言的语系归属、形成过程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合三个方面描述了云南汉语方言的形成过程及变迁。通过对云南方言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历史上云南汉族移民史和汉族方言的形成,及语言演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贾樟柯的电影是近几年中国电影的一个亮点。他的早期影片《站台》展示了独特的电影叙写风格。导演在创作中表达了回归和漂流的主题,以及对处在社会边缘的群体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英文原声电影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原及创造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了解纯正的西方背景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英语教师在使用英文原声电影进行教学的同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影片,在学生欣赏影片前做必要的引导,欣赏影片后做相应的书面练习,尤其以写影片观后感为宜。本文以影片《铁达尼号》为例,从宏观的角度展示了英语原声电影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进入数字时代后的欧美幻想电影(包括科幻、魔幻、奇幻等类型)的基本发展和特色做了一个梳理。欧美幻想影片无论在创意、制作还是市场运营上,始终走在世界的前面,在全球电影版图上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带给观众视觉、思想上的震撼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近20年左右时间发展起来的新理念、新工具、新媒体构成的复合媒介背景对电影的创意、制作、传播影响可谓巨大,欧美幻想电影广泛、深入地进行着全方位的尝试,获得了令人惊讶和称道的成果。幻想题材影片设定的前提条件或故事情境等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真正发生,但都能找到相应的现实基础和素材,并直接影射着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这使得幻想题材影片经常成为具有寓言性质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浅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叙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真实地描绘了“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困惑,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现在距离影片公映已经有些年头了,因此当我们对这部影片进行再审视的时候,历史文化元素已经退居次席,而更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叙事学的特殊文本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沂蒙的地理环境对其方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佛道二教、外地移民、战争等也是影响沂蒙方言形成的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沂蒙方言形成了简洁性、过渡性、综合性、朴实性的特点。了解其在饮食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民俗文化、曲艺文化中的呈现形式,有利于保护与利用沂蒙方言,有利于挖掘沂蒙地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阿凡达》掀起了世界电影技术的革命,也创造了全球电影票房奇迹,引发了3D电影市场热潮,但关注《阿凡达》3D技术市场成功的后来者,忽视了该片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阿凡达》的3D技术及其成功是由其全球电影产业链整合能力所支撑的,而不是单纯的电影制作技术问题。如果忽视《阿凡达》与全球电影产业链的关系,而简单地模仿或者运用该片的3D技术,其结果可能是影片投资的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